
世有乞丐
文/陈新颜
小时候外祖父带我去石榴地里挖土瓜(南方人叫凉瓜),一边挖一边教我如何在被人贩子拐走后向过路的人要钱买车票回家。外公唱一句,我跟一句:
花鼓一段唱起来。
花鼓一段唱起来
不唱过去不唱将来
不唱过去不唱将来
单唱我如何被拐卖
单唱我如何被拐卖
要听花鼓凑钱来。
要听花鼓凑钱来。
……………
外祖父是个才子。相声小品快板书,吹拉弹唱样样来。他有个绿漆的木相框,正面放照片,背面存奖状。他有个绿色的大木箱,一半用来放衣服,一半用来放奖状。他年轻时得过很多奖,有多少,估计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外祖父是个高个子,白白净净,不但相貌好,而且天生一副好嗓门,演啥像啥,说啥像啥,做啥是啥。我看过他演出时的剧照,眉宇之间,一招一式都跟真人真事一样;他给孙子孙女讲故事,一面讲,一面用手比划,讲到关键的地方,声音一下子变得神秘起来,这时候孙子孙女也都屏住呼吸,完全被他带到故事里了;过去贼很多,石榴成熟的季节,经常有人家的石榴会被人偷走,外祖父便用锅铲打成红缨枪的枪头,打好了,下面插入一根木棒,威武霸气,和唐伯虎他们唐家的霸王枪、杨家将的杨家枪、岳飞的岳家枪都有的一比。外祖父带着红缨枪去看守自家的石榴,嘿嘿!好个玉树临风貌比潘安的杨四郎。难怪当初外祖母会一眼将他看上。外祖父去世已三年,他是幽默的,他总能带给别人欢乐,他去世后,总会有许多人将他想起。我也愿意在提到他的时候多写两个字。
我一直在想,像他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要教我这个呢?或许是担心外孙有一天会养不活自己,所以先教我一点生存的本事,免得日后流落街头,挨饿受冻。抑或是真像他说的那样,万一有一天我被人贩子拐走了,便可以凭借着一点嘴上功夫向行人要几块钱坐车回家。
我曾一度以为外祖父是在教我行乞,后来仔细想了一下,觉得他是在教我卖艺,因为行乞和卖艺是两回事。一般来说,乞丐行乞,只用跪在一个地方,面前放个破碗,人家看你挺可怜,便给你两个钱;或者拿个瓢,走街串巷:“各位老爷、太太、少爷、少奶奶、先生、小姐(现在应该叫帅哥、美女)行行好,给两个小钱花吧!”这是乞丐,他们一般都低着头,身上肮脏不堪,衣服破烂留丟,一副很可怜相的样子。卖艺的不一样,他们嗓门亮,中气足,小锣一敲,咣咣咣咣:“各位乡亲父老,姐妹兄弟。在家靠亲人,在外靠朋友,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咣咣咣!这是卖艺的,穷是穷了点,却是在靠手艺吃饭。若要把中国古代社会比作是一座宝塔,那塔尖高座的当然是帝王,最下层的人是谁呢?也许就是乞丐。
世界上是有乞丐的,乞丐是人,二十四史没为乞丐作传,真是可惜了。但是要给乞丐写传是很困难的,用什么体例,从何处下笔,都是很伤脑筋的问题。你要把他们放在列传里,和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并列吧,怕是会遭人唾骂,骂你将乞丐与功名显赫的人相提并论,完全不成样子。不好写便不写,所以史学家们干脆不写,这到也是个办法。不过千百年来,还是有许多人注意到了乞丐,远的不说,说说金庸老先生吧,他是注意到了乞丐的,在他笔下,乞丐也同样具有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他笔下的丐帮帮主洪七公可算得上是一位神功盖世的老英雄,弟子们一提到他都称“他老人家”。但金庸把乞丐帮派化了,不知道他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听说有大学生为了写关于乞丐的调查,亲自扮作乞丐在街头乞讨,后来渐渐和周围的乞丐打成了一片,称兄道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那些乞丐都是假的。他又听说云南有个丐帮,想去入个伙。我估计他是个金庸迷,按照他的想法,一定要见到丐帮帮主,传他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才肯罢休。这个时代,连人民币都有真有假,更何况他是乞丐。
我们家乡是有乞丐的。我们那里称乞丐为叫花子,把乞讨叫做讨口。并且我们当地还有个说法:“一世卖狗,二世讨口”。狗是不能随便卖的,如果这辈子要卖了狗,下辈子你就会变成叫花子去讨口(这大概是一种信仰)。曾祖母在世的时候,就有乞丐上门来乞讨,曾祖母每天吃斋念佛,一听门外有人来乞讨,而且还是因为家乡发大水庄稼颗粒无收。“南无阿弥陀佛!”行善积德的时候到了。老人家急急忙忙打开米缸面缸,舀一瓢大米,舀一瓢灰面,又从一个坛子里摸出两个鸡蛋,打开包钱的红布拿出两块钱来,一并递给那个乞丐。乞丐自然高兴得不得了,拿着东西走起路来像风一样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曾祖母呢?发了善心,做了善事,心里像开了一朵莲花一样高兴。嘴里念叨着菩萨保佑菩萨保佑!可是没过几天就出事了。出什么事了?先前的那个乞丐带着十来个乞丐找上门来了。怎么回事?吃曾祖母施舍的大米灰面,吃出问题来了?不是。曾祖母前两天给了他们假钱了?也不是。他们来乞讨。好家伙!幺公(曾祖母最小的儿子)一听,这还得了,顿时火冒三丈,抡起一根十来米长的大竹竿,赶鸡似的把他们赶出门去。幺公说:“老子家没有开面粉厂,遭水灾遭火灾找政府去,滚!”这件事我是没能亲眼见到,因为那时候我还没出生,这是后来祖母告诉我的。祖母告诉我说,做人要有骨气,对于那些四肢健全,好手好脚的叫花子,千万不要施舍东西给他们,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懒。“你去帮别人挖块地,到砖厂搬一天砖也能养活自己啊!”祖母总是这样怒气冲冲地说。
是的,有的人身体健康,四肢健全,却选择去做乞丐,这样的人我也见过。他们总是蓬头垢面跪在地上,面前铺一张大“说明书”,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做乞丐。也有的低着头,脖子上挂一块牌子,跟以前县里公审大会上听候判决的犯人一样。当然这样乞丐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见到的,他们会选择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合现身,比如说菜市场门口,寺庙门口,或者是城门洞里头。因为哪些地方人多,钱也多。如果非要将乞丐划分为三六九等的话,这样的乞丐应该算是下等乞丐吧!
大多乞丐都带着一点残疾。我很愿相信他们行乞是迫于生计。我也愿意施舍一点钱给他们,尽管我一篇文章的稿费少之又少。然而,我更希望他们能身残志坚,坚强勇敢的地活着。干公(干爷爷)是个驶牛官(我们那里对会犁田的人的尊称),有一次帮我家犁田,吃宵夜的时候,大伙儿摆起了乞丐的龙门阵。干公坐在上八位说:“我晓得一个只有一条腿的叫花子,龟儿子以前在城门洞里要钱,后来把要来的钱拿去修了一栋别墅。龟儿子!太要不得喏!”想来,这类乞丐的收入应该很可观。
也有因年老而去做乞丐的,这类老人确实让人觉得很可怜。南昌公交站牌下,经常能见到他们,背已经有些驼了,一手拄一根竹棒,一手端一个圆形不锈钢饭盒,里面放了些硬币,走到你面前,啥也不说,一个劲地颠饭盒,饭盒里的硬币跳起来,发出“块儿、块儿、块儿”的响声。这是祈求的声音吗?有一次,一个老人走到我面前,手里颠着饭盒,块儿块儿块儿,我递给他一个苹果,他摆摆手,不要。
有一点才艺的乞丐也有。这类乞丐的大多都有点艺术细胞,可他们愿意把自己当做乞丐,所以选择跪在地上,把头深深地低下去。我曾在西安天桥上看到一个老人,生一张方脸,头发胡子全白,跪在地上,低着头,怀里抱着个土琵琶,弹了半天,完全没弹出个所以然来,但我最后还是给了他一块钱,至少我听了他的曲子,应该给。也曾在成都的马路边上遇见一个拉二胡的老人,其实,我很愿意把他想成是一个卖艺的,因为他的二胡拉得不赖,最初拉了一首《孟姜女》,接着拉了一首《妈妈的吻》,他的颤音拉的很到位,催人泪下,可是为什么要跪在地上把头低下去呢?我当时扔了一块钱到他面前,尽管他的头不能再低了,但他还是努力把头低下去,低下去,以此来表示感激。当时,我真的好想给他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也有乞丐能用脚指头夹着一支粉笔在地上写字,字也写得周正,颇见笔锋,就是没有骨气。
我家住在县城西,
今日来到贵宝地。
万般无奈来求君,
望君伸出援助手
给多给少随君意。
祝君四季平安,万事如意。财源滚滚,大吉大利。
我觉得,这打油诗写得合辙押韵,比起现在好多所谓诗人写的东西更像诗。因为第一,我读得懂;第二,我看一遍就记住了。诗就是写给人诵读的,若是单单写给自己看,又何必发表出来呢?写这首诗的乞丐是有潜力的,若勤加练习,假以时日,他日定能成一代诗人,一扫当今诗坛荒唐颓废故作深沉之风。对于中国当代的诗歌,我已经无话可说,百年之后,千年之后,绝唱还是绝唱,垃圾终究要扔进垃圾箱。创作可以脱离大众吗?诗人们,谁能将你们的诗背出来?背给水井边洗衣服的大娘听,让她给评论评论?谁敢?谁能?
有才艺的乞丐和艺人之间,常常只有一线之隔。哪条线?骨气。南昌沃尔玛旁边的天桥上,常常有一位大叔在那里卖艺(我估计现在还在),吹笛子,吹的什么?《葬花吟》、《枉凝眉》。只见他挺胸抬头,不自卑,不颓废,不堕落。为什么要自卑呢?靠手艺吃饭,就应该堂堂正正站立在天地之间。
无名是有名的母亲,艺人是艺术家的前身。比如说一个作家在成名之前,或许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写作者,他甚至过着像乞丐一样的生活,但他却断然不是乞丐,因为他们热爱写作,他们铁骨铮铮,他们用笔在稿纸上耕耘,我相信,终有一个瓜果飘香的季节会属于他们。
作者简介:
陈新颜,本名:陈浩,新颜为笔名。四川会理人,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自幼喜爱文学创作,小学四年级开始写诗,引起了校长和语文老师的重视。初中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被《星星》诗刊聘为“特约通信员”。从中学到大学,累计在校级、县级、省级、国家级文学刊物上发表原创文学作品百余篇(首),其中包括歌词数十首(见中国音协《词刊》),散文数十篇,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数十首,小说十数篇(以短篇为主)。曾获全国散文作家大赛一等奖、首届国际诗酒大会(现代诗组)优秀奖等奖项。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