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朝新都
赵旭东
从《汾河赋》到《综合改革赋》,从农耕文明到游牧文明,从《大风歌》到《秋风辞》,从大陆到海洋,从航天到航空,从天空到太空,从嫦娥到天问,回望地球,回望生产关系史,回望华夏文明古中国,回望历史。
上世纪的最后一个龙年,在太原金胜村出土了一座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墓葬。春秋时代,九鼎象征着周天子的王权,七鼎代表的是诸侯王,但这位拥有两组七鼎的墓主人,却并不是晋侯,三重漆棺里沉睡着的无冕之王,是晋国正卿赵简子。
在晋国六卿专权的激烈角逐中,深谋远虑的赵简子为了使历经苦难的赵氏家族避免重蹈“下宫之役”的复辙,命令家臣董安于在远离其他五卿势力范围的悬瓮山下、晋水之滨建造城池,因其位于晋水北方,而称之为晋阳。这一年,是公元前497年,距今逾越2500年。
晋阳城刚刚诞生,就接受了战火的洗理,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在晋阳城下走向了覆亡。40多年后,同样是在晋阳城下,秉承先父遗志的赵襄子灭另一位晋国正卿智瑶,从而确立了三家分晋的政治格局。
赵简子与赵襄子,以他们共同浇铸战国时代近200年光辉灿烂的赵文化基业的“简襄功烈”而使后人问心无愧地将他们列入帝王的行列之中。赵卿鸟尊与晋侯鸟尊如日月双璧,照耀未来。
太原成就第一位真龙天子,却是在200多年之后。当年,八岁的刘恒依偎在母亲薄姬的怀中来到晋阳做代王时,绝不会想到17年后他会从这里入主汉宫,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煌煌盛世。
汉文帝将太原称为“龙潜之地”,而另一位乱世枭雄而视太原为“霸府”,他就是高欢。这个骑着岳父的战马参加镇军的穷小子在南北朝军阀混战的烽烟中脱颖而出,晋阳成为北齐实际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从史书上我们可以频繁地看到:北齐皇帝一次次从晋阳出发征讨北周和北方的几个游牧民族,又一次次在战争结束之后率军返回晋阳。
高氏家族也如同后世晋商们自家大院一样营建着别都晋阳,高欢建设了晋阳宫;高纬在春秋时代的古晋阳城中建设了大明宫,城中之城的古晋阳城因此被称为大明城;幼主高恒修建了壮丽的“十二院”,其豪华程度超过了邺城的皇宫。晋阳城中的霸府风云早已在那场冲天的大火中无处追寻了,但晋祠的山水、天龙山上的石窟、蒙山的大佛、童子寺的燃灯塔前,高家子弟的故园春梦。
如果说刘恒入主汉宫得益于上天与命运之神的垂青,那么,李渊起兵太原定都长安则完全是其勇敢接受时代的召唤积极进取的结果。当世袭唐公的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而来到晋阳不久,就意味深长的对次子李世民暗示道:“唐公是我的封号,而太原正是过去唐国的属地,现在让我来这里,真是天意呀。”仅仅一年之后,李渊就与他的将门虎子们率领三万精兵誓师起兵,进取长安,为历史留下了光彩夺目的盛唐气象。
太原起兵30年后,唐太宗在东征高丽的班师途中回到了晋阳城。感慨着“飞鸟过故乡尚且踯躅徘徊”的李世民没有忘记少年时代在晋阳城中游历过的一景一物,“太原公子”的雅称,晋祠的贞观宝翰亭内,《晋祠铭》行书碑与“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对联将永远彰显他的文治武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成为唐王朝的政治之都、军事之都、文化之都。
太原军事之都的战略地位集中表现在唐末五代的纷争乱世。凭借击败黄巢、克复长安中的首功,李克用以此为根据地与以汴州为根据地的朱温展开了长达四十年的晋汴争战。“雄名凛凛振沙陀,为国功深奈老何。多少三垂冈上恨,伶人哪进百年歌。”三支箭代表三件未能完成的功业托付给了爱子李存勖。
李唐从太原起兵创立了三百年基业,朱温篡夺唐室江山之后,李存勖又是凭借晋阳根据地攻灭后梁。
从后唐开始,三任北京留守石敬塘、刘知远、刘崇前赴后继,先后凭借太原建立了后晋、后汉、北汉王朝,从底层士卒走入了真龙天子的行列。一些学者认为,一部纷争五代史,实际可以当作建都于开封或洛阳的中央政权同以太原为根据地,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斗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以太原割据势力的胜利而告终的。
北宋王朝的建立使得结束战乱重归一统成为可能。
“表里山河”、“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的地理优势和过去以北方为重心的政治结构决定了山西在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地位。是故,“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京师之安危,常视山西之治乱”,而“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的太原,自古就是“河东之根本”,因而山西之形势,必有取于太原,山西之安危,常视太原之治乱。春秋晚期、十六国北朝时期和唐末五代三个混乱的分裂时代,军事重镇太原,对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以至于全国的政治、军事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令宋太宗不能容忍的,是太原“龙城”的美誉,终化为了一片废墟。豪华壮丽的大明宫与晋阳宫,刻着唐王起义堂和受瑞坛,血肉铸就的澄空大佛,消失那么多辉煌的建筑和灿烂的文化。
同治未治,生产关系比道光还倒挂,八国联手,大清负责人逃至山西向乔家票号民间借银。辛亥革命,拉开近代序幕,龙城,迎泽大街重现首义门。
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为我们留下了古城营村、南城角村、城北村、罗城村等一些依稀可以追寻到模糊线索的地名。
自公元前1106年,西周成王“桐叶封第”,为唐侯,后改为晋。春风生草,改革新篇。晋阳古城墙遗址,那绵延的夯土残垣和它身上茂盛的灌木丛,一如500万太原百姓的脊梁。落日映在汾河,一如朝阳,晋阳古八景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