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求甚解
宋晓华
《魏略》记载:孔明在荆州时,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其自传文章《五柳先生传》中也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句子,因此不少人以为读书可以泛泛浏览、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此大谬误也。
首先在理解这两段文字上就犯了不求甚解的错误。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是指能快速提炼出中心思想,捡主要的东西记,挑重要的内容学。这里的“略”是一种读书方法,不是指用粗略浏览的态度来读书。而陶渊明不求甚解是有个前提的,那就是他对文字、古籍已经烂熟,了然于胸。陶渊明的外祖父是当时的名士孟嘉,家里藏书很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所以,陶渊明后来读书可以不求甚解,直接看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就会有所会意,高兴得忘记了吃饭。“不求甚解”其实是陶老先生的自得之语。
其次如果真得泛泛读书,不求甚解,那就只能看个皮毛,有时甚者弄错意思,留下笑柄。我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看书不求甚解,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比如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诗,上小学的时候就会背诵,但理解只停留在黄鹂鸣树,春涧幽草,夜雨水急,野渡舟横的写景画面,从未多想过。前一段时间,忽然起了疑问:春光明媚的树林里,有黄鹂在歌唱,多美的景色,可作者为什么不喜欢?却偏偏喜欢长在山涧暗处的幽草?河里涨了春潮,水满浪急,过河正是需要渡船的时候,为什么却是船横舟闲?如果这里真得是荒凉无人,又为什么要设个渡口,放只渡船呢?于是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783年夏,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改任为滁州刺史,从中央到了地方。784年冬末,又被免去滁州刺史之职,闲居于滁州西涧。785年写了《滁州西涧》这首诗。由此不难看出,韦应物写这首诗时,短短两年,被一路放逐,从中央大员,到居家休闲,成了那棵涧边的幽草和河里横放的一只渡船。这样一来就清楚,《滁州西涧》原来是一首以景抒情诗,作者是用描写景物来感叹自己的遭遇。明白了这些,再读《滁州西涧》,画面还是幽草生涧边、孤舟横野渡,但其中的韵味已大不相同。
这几天看了几篇唐诗,在了解其写作背景时,发现了一个有趣问题: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期间,有开元和天宝两个年号。这个不足为奇,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更改过年号。可奇怪的是,同是天宝年号,前两年用“年”纪,从第三年开始则用“载”纪了。天宝,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唐玄宗认为功业已就,一生中的大事都已经办完,想要开始享受成果。开元29年(741年),唐玄宗的同辈兄弟死两人,他觉得需要避避晦气。恰在这时,有地方官吏上奏折说:太上老君下凡赏赐灵符,灵符里有“潜应改元”(估计这是善谀者,揣摸领导心思玩的把戏)。于是唐玄宗大赦天下,改“开元”为“天宝”。过了两年,玄宗认为自己缔造的时代已经达到了唐虞时期政清人和、路不拾遗的程度,自己可以比肩尧舜等上古贤君!据汉代古籍《尔雅》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的记载;和改元时太上老君赏赐的宝符之上,有“天宝万载”的字样;同时“载”字本意有开始、更始之意,有美好希冀,希望再创一个如开元般的伟大盛世。于是唐玄宗下召,从天宝三年起,称为“天宝三载”,改用“载”纪年。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这些缘故,不求甚解,只知道“载”就是“年”的意思。了解这改元和改年的原因后,这时的不求甚解,是看到“天宝三载”这几个字时,不再纠缠于背后的具体原因,却能想到唐玄宗的骄傲自大和他满怀的希望,不禁会心一笑。这前后两个“不求甚解”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读书,要想有收获,还是要先摘章琢句、求其所解、探其原义,然后再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也就是要读活书,活读书,既能读进去,又能走出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被陶渊明的自得之语给忽悠了,一开始读书就带着不求甚解、漫不经心的想法。
2023年1月5日
作者简介:
宋晓华,男,汉族,1970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山东平邑人。1993年7月毕业于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同年参加工作,现在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工作。空闲时喜欢读读书,写点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