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蒙古裔伯氏族谱序言
草原雄鹰,展翅中原、蒙满同宗,回汉异化,英杰后裔,融汇运河,蒙元血统,万派流芳,固根繁叶,泣泪铸谱。吾沧州之伯氏家族,经离散流变而修谱,实乃沧州千古之盛举,悲哉!喜也!叹哉!壮也!渤海之滨,京津之南,运河之畔,河间之地,号称沧州,乃吾故乡。伯氏族人源渊,仍出自蒙古“科尔沁”大草原,祖先源自漠北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蒙元时代起随军进驻中原,之后定居沧州故城,开府建牙,以巴林.伯颜公之“伯”号为姓,意含由“巴林”复姓改成单一“伯”姓,属化华依氏定姓。在沧邑,祖辈享有风凰展翅状祖坟墓园,据传初建“鞑子店”西北洼苜蓿地,后世名“伯家坟”地,原先茔在乱世之际由三世祖秘移秘葬于此,之后“伯家坟”历三朝遂显露于沧邑。第一世祖茔高盈丈,曾派遣随从家丁世代守墓,至清末茔地达一百五十亩,迄今村北仍有“北菜园子”等地名遗存。祖茔经明季迁至吴官屯,清代又迁葬下营村南,此时“伯家坟”尚有祖坟十九座。吾支出自祖坟东翅一派,西北一支早年被后人分葬他乡,去向已无从考稽。至吾祖父辈,每年仍旧缅怀祭扫,香火未断。上溯至蒙元以降,历经朝代更叠,家族几起几落。明杀同族,清代败灭,日寇杀戮,沧桑巨变,族人迁徙,生灵聚散,几乎灭门,可谓历尽劫难,饱尝酸甜苦辣,同族灾难深重。其间族人适应变故,从善如流,顽强生存,传播香火,生生不息,依然根深叶茂。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吾沧州伯氏同族已演化为蒙、满、回、汉等四族,但均为蒙古后裔;又因“伯”与“白”对音,姓氏承“伯”变“白”,又派生出几支姓氏,实为中华民族之部族、家族和异姓之奇观。据考证,在中原吾伯氏后裔聚居地,当以河北沧州运河沿岸小南门故居脉派为正宗,且又散居沧州城乡、青县、邯郸、天津,远至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凉州和临洮、宁夏银川等地,各支派人数已达千人之多。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草原英雄,绿野牧歌。列祖列宗,金戈铁马。大漠烟孤,浴火重生。祖宗植德,累千百年、开疆辟土,彪炳史册、梦牵魂绕,刻骨铭心。予窃闻族人流变和事迹传说,吾沧州伯氏共同始祖是元朝开国大将、丞相巴林·伯颜公,其后裔主要定居于大运河畔,“鞑子店”祖坟墓园始祖第一世为巴林·伯颜公,“伯颜”一词,蒙语谐音,意为贵族、富有、财物多,蕴意为家族富有天下。予幼年时,曾多次请教奶奶,尚云:吾自嫁小南门伯家,家中太爷、爷爷还健在,家人一直在沧州城居住,听老辈说,伯氏是伯颜公的后代,祖籍关外科尔沁,伯家原来是蒙古人,曾在朝庭当大官,至明代族人大多已从汉人用汉姓。清代从满,属孝庄皇后家族同支,为皇亲国戚正黄旗人,是官宦人家。“九一八”后吾支向西逃难与沧州同族离散,自徙西北与老家失去联系。至予五十余时,曾设想撰《沧州伯氏家谱》、日积月累油然而生,经多方求证,且已发凡设目,以记先辈家族事迹,故尝披阅史志地理杂纪诸册,观诸家沧州史迹,终成对祖辈的怀念之情。吾蒙古姓氏“巴林”者,蒙古语译“要塞”、“哨所”、“军塞”之意,汉译又称巴邻、巴厸、巴哩、巴颐、巴拉、白仁、伯力等同名异译,是蒙古语“巴音”的谐音汉称,是百家姓中的一个复姓,出自元朝末期的东蒙古集团,古代的大辽国所在地,为古老的蒙古族姓氏之一,后有满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告世代相传至今。据史籍《八旅满洲氏族通谱》载:巴林,满译本作Barin,蒙古语名称为Ba,arin~Barin。《史集》作barin,《皇圣武亲征录》作“霸邻”,《南村辍耕录》作“八怜”,《元史》作“八邻”,《蒙古秘史》作“巴阿舌邻”乃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庶妻所生之子“巴阿里歹”后人的部落。成吉思汗时期,该部首领“豁儿赤”受封万户,领林木中百姓,驻牧在叶尼塞河与额尔齐斯河之间。明代后期,蒙古本部内罕哈五部之一称“巴林”,首领为“答言汗”第五子“纳力不刺”之子“虎喇哈赤”次子“速巴亥”(Subuqai)系,入清后以部设巴林旗,隶昭乌达盟。巴林旗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科尔沁草原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