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贫困户”当本钱
刘万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是何等景象?此外,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还有两句话写得极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都志在“齐飞”,共同的美好前景方可“一色”。
远古时伏羲氏根据星罗棋布的星象发明了八卦,又利用八卦原理发明了渔网,让人们捕到更多的鱼。后来神农氏又根据八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原理,发明了木犁,让人们开垦荒地用于耕种,以此获得更多的粮食。这便是“穷则思变”的由来。
然而,如今精准扶贫中却有不少地方拿“贫困户”当本钱,似乎“贫困户”成了上天恩赐的“唐僧肉”。比如,早在贫困户造册登记之初,就有不少人使出浑身解数“争当贫困户”了。这从表面看,似乎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不争白不争,不要白不要”,骨子里却把“贫困户”视为“唐僧肉”,争到手了“有本事”,争不到手“没出息”。这种思想本来就要不得,但把“贫困户”当“本钱”的现象,却至今屡见不鲜。
君不见,有的目中无人夜郎自大,老把政策、法律和法规当做耳旁风,乡规民约成了怂管娃,说话办事不讲规矩,问其理由,回答理直气壮:“我是贫困户!”有的出门在外蛮不讲理,坐车不想买票,按摩、洗脚、拔罐不愿买单,谁若与之理论,必遭吹胡子瞪眼:“贫困户应该免费!”有的说“天热做不成活,一干活就流汗”,自己游手好闲,一心指望天上掉馅饼。更有甚者,自己吃饱了喝足了有地不种,整天打麻将,反倒责怪包扶单位无偿提供的猪崽、羊羔、小牛、鸡仔等低价变卖后的“那几个钱,还挨不起别人的一把自摸”……凡此种种,究其根源,除了“重扶持,轻教化”,以致“搞扶贫”如同“养懒汉”外,恐怕不能不说还是一些贫困户的当家人的等靠要的思想作怪,以致贪图虚荣、老爱吹牛、穷不思变、占小便宜、不知感恩、得过且过、坐吃山空等不良风气潜滋暗长,甚至四处蔓延。
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告诉人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所有贫困人口都在迈向“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道路上,砥砺前行,一个不掉队,整体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就得通过政府对症下药,不断使其穷且益坚,埋头苦干,自我造血,以至摆脱贫困。倘能如此,何愁人不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不复兴?
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万众“齐飞”,才能小康“一色”。人若都把“贫困户”的名头当本钱,势必懒汉遍地坐吃山空;至于有人把“贫困户”当作“套取扶贫资金”的本钱而踔厉奋发,则另当别论。
(原载2019年9月4日《松原日报•观点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