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虹吸社”走出来的造纸企业
——记济南泉丰纸业有限公司
文/ 左文明
(一)艰苦创业的辛酸史
1958年的国庆节,是个举国欢庆的时刻,也是虹吸社抄纸厂厂长赵福河新婚燕尔的大喜日子,鞭炮声声锣鼓齐鸣好不热闹。身为新郎的赵福河心里惦记的却是纸厂搬迁的大事儿,筵席结束客人散去,他试探着与新婚妻子讲出了自己的心事,没承想媳妇完全支持他的工作,并表示愿与他一起到外地建厂,一对新时代的热血青年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第二天,这对新婚夫妇就与他们的工友们一起赶着马车拉着设备开始了他们的蜜月之旅,踏上了艰难的创业征程。
俗话说: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面对如此艰苦的创业环境,个别同志也曾有过畏难情绪,打退堂鼓的想法。“一天挣不了三毛两毛的,咱吃这个苦受这个罪图的啥?”
区委书记焦春同志是这个项目的积极倡导者。发现这种苗头,及时靠上做工作: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咱们现在吃点苦是为后人多造福。政府坚决支持你们,积极联系引进设备,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几位年轻党员也纷纷表态:请领导放心,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完成任务!
(二)夹缝中生存的成长史
从建厂到生产出合格产品,工人们不计报酬不讲条件,辛辛苦苦干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看着这一排排简陋的厂区和热火朝天的工作环境,大家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生产车间安装了“单缸单网"抄纸机,小清河岸边架上了“木龙水车",几位工人轮班摇着往上抽水。生产原料是从各村收购来的麦秸。造纸工艺主要是将麦秸与石灰用水搅拌均匀后堆封在一起,沤上一段时间,再进行粉碎,然后用大锅烧水蒸煮,打成浆糊滤掉杂质,用漏勺将纸浆捞出,粘贴到烘缸上,捲入纸辊切割成型,由于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当时也只能生产一些颜色暗黄的包装纸(民间称之为草纸)。属于比较低端的产品。
20世纪60年代初厂里安装了变压器用上了农业用电。1964年纸厂划归济南造纸公司,名称也改为“历城县造纸厂”。同时厂里选派多名青年工人到济南造纸厂组织学习培训,机械设备也进行了更新换代,安装了3网11缸的1092型纸机同时新上了600磅的粉碎打浆机4台,产品也由原来生产纸张改为生产350g油毡原纸,当年上马当年见效,日产量达到10吨,职工队伍也由原来的30多人猛增到100多人,当时的“亦工亦农"人员成了生产一线的主力军。
1975年左右,纸厂的行政管理划归到吴家堡人民公社。1976年扩产增效,再上1575型纸机一台,跨过了油毡原纸的低门槛儿,直接生产出高标准的油毡纸。同时增加了古版纸、书写纸等新产品。成为建厂以来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各行各业,倒逼着各种业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顺者昌逆者亡。吴家堡造纸厂也因为高耗能高污染面临着生死抉择。
光鲜亮丽的业绩,沉甸甸的奖牌金杯,在这些骄人的成绩背后,只有郑厂长能体会到其中的创业艰难……
采访郑洪水厂长
原材料涨价产品市场低迷的那段时间,他到处托门子找关系,长期奔波在河南、河北及连云港一带,借资金购原料找市场,驾驭着命运多舛的企业一干就是接近20年,把人生最珍贵的岁月奉献给事业,也赢得了辉煌与口碑。他带领干部职工挖潜拓产屡创佳绩。堪称纸厂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2003年经吴家堡镇政府研究决定并报槐荫区体改办批准,注销济南第二造纸厂名称,重新注册为“济南泉丰纸业有限公司“。
(三)环境治理下的蝶变史
跨入新世纪,走进新时代。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观念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治理环境污染成为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济南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小清河也成了城中河。
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几代造纸人的酸甜苦辣,伴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退出了曾经为此奋斗的舞台,也在槐荫区的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采访纸厂张师傅
注:虹吸社是指解放后土地改革时期,为引水灌溉,黄河北店子段修建了“虹吸管”。文中提到的沿虹吸干渠而居的几个村联合成立了初级社,并取名为“虹吸社”。
注:2022.12月份的修改稿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