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中的修辞方法
作者/张芳
朱自清散文中的修辞方法丰富多样。首先,叠词的妙用,使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如:《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等等。其次,通感手法的运用,也有独到之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而“歌声”是听觉,以听觉来比喻嗅觉,也是朱自清先生的首创,于是修辞学里多了一种方法,叫“通感”,这里听觉与嗅觉融为一体,更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无限的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将光和影、明和暗的组合比喻成和谐的音乐,把视觉形象转化成为听觉形象,将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淡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香”应该是嗅觉,“花”应该是视觉,这里用味觉来形容,就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春》一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反复、回环等修辞方法,如“盼望着,盼望着”就是反复,强调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感情。
“拟人”的手法:如“春天的脚步近了”中“脚步”就是把春天写成能够行走的人,把春天给写活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既是顶针回环,又是拟人,“你”“我”“我”“你”,把“桃树、杏树、梨树”写成了你抢我夺、争先恐后的小媳妇,活化了本来没有感情的树木。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既是比喻,又是排比,描绘了果树的花五彩缤纷,绚烂多彩,竞相开放,美丽无比的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像眼睛,像星星”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野花星星点点,点缀人间的可爱景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采用的是引用的修辞手法。一年的打算在春天。引用俗语来表达,简练又容易达意。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这三句独立成段,采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赞美了春天欣欣向荣、蓬蓬勃勃的无限生命力和绚丽多彩的美丽可爱形象。
以上所举例子只不过冰山之一角,比不过朱自清先生高明的写作技巧之九牛一毛,先生修辞手法运用之灵活,如游龙戏凤,驾轻就熟,挥洒自如,不可言其妙,恨不孔明在世,李白重生。
朱自清先生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方法,把他笔下的万事万物刻画得生动活泼,生机勃勃,天真烂漫,充满活力,游刃有余。朱自清先生当之无愧为令人敬佩的一代散文大家。

教师:笔名芳原。又名毛杨。爱好写写文章,投投稿,朗诵,画画,毛笔字,钢笔字,篮球,弹弹琴,剪纸,编织毛线和中国结。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