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戴约瑟,上海市作协会员,曾任内蒙古赤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现回沪定居,先后成为上海市杨浦区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获《上海五一文化奖》诗歌银奖等省市以上多个奖项。曾为《上海诗报》编委,现为《浦东诗廊》诗刊编委。出版个人诗歌专集《上海,请听我说》等两本;与人合作出版诗集《浦东诗坛十五家》。
归来
作者/戴约瑟
曾从梦中之海,漂流归来
江上白雾一片茫茫
哪儿是我童年的天真?
哪儿是我少年的忧伤?
只见波浪,一朵朵怨我
怨我那次不辞而别的远航
终于从北疆草原,如雁归来
江水吐出一轮朝阳
无数精彩擦干我泪痕
意外奇迹燃烧我渴望
只有江鸥,一声声笑我
笑我家门口迷失方向
也曾从国外黄昏,抱月归来
江面灯火把心点亮
希望的闸门已经打开
命运的缰绳握在手上
只是钟声,一句句问我
问我翅膀够不够硬朗
如今从树德里大厅,宣誓归来
江底春潮诗情飞扬
满载两岸昨日的悲欢
奔腾大地明天的梦想
只听汽笛,一阵阵催我
催我快投入今天的远航
(2022《海上惠风》朗诵会朗诵詩篇)
当诗歌走出舒适区之后
今音(雍赓)评论:
诗歌《归来》在突破极限之后的高瞻和远瞩,是在于这首诗含有的哲学意味。概括讲,这首诗歌人物的感觉也是被逼出来的。逼是指极限,而极限已经在这首诗歌中被突破,这个关键点就在第二段第一行的“终于”。其中的哲学味道在于否定之否定,如果不被否定,也不会有诗歌人物的“如雁归来”。
至于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以及事物的循回往复也包括在其中。这种人生体验,尤其在第一段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痕迹,只适合一部分人回顾。诗歌四段都在书写历史,并用诗歌来回顾历史。这是诗歌站在宏观上的高瞻,并由此显示出大气,这个气,意指人物的胸怀博大和宽阔。
如果这首诗被有些人忽视或者不屑一顾,问题是出在了没有共同经历。这也往往会造成认识上的误区和争论的焦点。其中一个问题是出在了局部和全局的矛盾。或许,局部的被动“漂流”也是全局的一个富有战略意义的点位。可以把随心所欲和失误同样能够描绘出动听。这个动听是第二段第三行的“无数精彩”。
但是,诗歌在结构当中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词语铺排的本意是爱国、爱家、爱民族的具体表现。这个表现的哲学思考点位是在于扬弃。诗歌四段是一个事物不断发展、不断扬弃的过程,是对事物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于是,诗歌的别致也就体现出来了:不辱使命、看重游子心。这是诗歌人物最富有的思想深度。
比如,深在呼唤、警示、呵护和忠心。把这四点去涵盖诗歌的四段也是适合的。诗歌创作的突破,都是不断在突破创作的舒适区过程中来实现的。比如诗歌第四段最后一行“催我”的过程中,仍然充满未知数、机遇与危险并存,谁都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也是诗歌的张力和想象空间。很多时候,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比如这首诗歌的结果是围绕“明天的梦想”,“投入今天的远航”,以及大道于心。
作者:戴约瑟
评论:今音(雍赓)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