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星河璀璨】1030 同题《故乡的炊烟》|| 李文学(辽宁)诵读 || 箫雅(编辑 || 荆枫)

故乡的炊烟
作者 || 李文学(辽宁)
诵读 || 箫雅
编辑 || 荆枫

我十九岁以前,生长在农村。我的故乡那时很贫穷,记得在有生产队的日子里,全村三四十户人家,没有一户人家是砖瓦房。家家户户都住在低矮的土房里。房顶的一角,有一个小小的烟囱。每天从那里升腾着炊烟。炕搭不好、风向不对时,还往屋里倒烟,呛得人透不过气来,如果遇上连雨天,柴草又湿,做好一顿饭很费劲。那时我常常看到,母亲在做饭时被烟呛得不住地流眼泪。故乡的炊烟里,有母亲的艰辛与泪水,它伴着人们生活的酸甜苦辣,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也放飞了我青少年时期的梦想。那些不断升腾的炊烟,如轻沙、似薄雾,早已飘向远方,如今是否仍在宇宙里飘荡?
三年自然灾害时,一到秋天,生产队的庄稼开始成熟了,村里有的人,忍不住饥饿,就在夜里偷偷地起床,到地里偷青。老共产党员、生产队长周荣春带领几名护秋人员,每晚轮流值班护秋。夜里不断在村里挨家挨户查看,用手电照烟囱,发现谁家的烟囱冒烟,就敲开谁家的房门,看看这户人家的锅里煮的是啥食物,一旦发现是包米、土豆等,便问是从哪里弄来的,如果发现是偷生产队的,必须加倍处罚。他们为保护生产队集体财产,没日没夜地忘我忙碌。

我的父母任可让我们忍饥挨饿,也不去地里偷青。并教育我们走正路,坚持下去就有希望。我们全家人在那特殊困难时期,靠的就是这个良好地信念,多挖野菜、多吃野菜度过了那三年艰苦的岁月。不但经受住了这巨大的考验,还培养了我们良好的品德,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也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离开故乡五十多年了,如今的故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房不见了,炕上的火盆不见了,家家户户都盖上了砖瓦房,有的人家还盖上了二、三层小楼,很多人家都安装了地热和太阳能热水器,吃水不用挑,做饭、菜可以不用烧紫草了,用电滋炉和电饭煲做饭、炒菜,炊烟也逐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小多了,人们衣食无忧,做饭不用发愁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今夕对比变化是多么大呀?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好。故乡的炊烟,现在虽然还在升腾,可是那炊烟里含有的幸福指数却大不相同。
故乡是美好的,我爱我的故乡,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我是非常的熟悉,每当回忆起故乡,那美丽的风光都让我倍感亲切,故乡的炊烟仿佛仍在我眼前升腾、飘远……
2023年1月13日

【作者简介】李文学,男,汉族,网名:博文,1950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建筑工程师职称。以前曾在阜新周末和阜新日报发表过诗歌、散文。

【 主播简介】诗与大地创办人,副总裁、音频总监。箫雅,教育工作者。喜欢写作、朗诵。辽宁省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当代新诗实力诗人》《中国风》《辽宁作家》等报刊杂志。曾获得多项蒙古贞文学征文及朗诵奖项。阜蒙县朗诵艺术学会秘书长。多家平台特约的主播、音频监制。朗诵作品见于诸多网络媒体、微刊合平台。曾荣获市县级、网络朗诵赛事奖项。艺术观念:以真诚为文字,以声音为心音,上善若水,弘扬善美。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诗意阜新】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