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会仁
年年岁岁有春晩,岁岁年年各不同。
春晚,整整过了四十年头了。从1983年开始的春晚,已经“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成为了一场全球性的视听盛宴,也是中国人新的共同年俗。
上下班回家要经常开车经过五棵松,我家在五棵松南边不远的岳各庄,在五棵松的西北角,有一幢楼外墙上贴着“影视之家”,这里是最早感受春晚的地方。

“影视之家”是每年央视春晚节目组办公室,也是许多央视春晚演员排练汇演的地方。
从2022年夏末秋初,2023年免年的央视春晚也在这里组建成立。
今年,距离1983年第一次春晚,整整过了四十年,这四十年来,每年一次春晚,无疑是央视的重榜节目,也是中国人的共同年俗。
今年春晚的总导演是于蕾,于蕾是春晚的老朋友,也是以前《国家宝藏》总导演和制片人。2012年的春晚导演是哈文,于蕾是哈文团队成员,她是央视春晚总撰稿人,以后连续担任四年春晚总撰稿人。
于蕾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四十年的春晚有太多的故事要讲,就这样,一个需要讲故事的春晚把于蕾推上了总导演的位置。
春晚诞生之初,人们没有其他更好的娱乐节目,那时人们可选择的节目不多,人们普遍怀有极大的好奇和热情,那时候更多的是鼓掌再鼓掌。
如今的春晚,已经四十年了,人们更多的是吐槽,无春晚不吐槽,吐槽必看春晚。没有吐槽的春晚不叫春晚,吐槽春晚成为了春晩上的另一种乐趣。
每年除夕,人们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吐槽着春晚,春晚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话题,人们说着一年不如一年春晚,又一年比一年更关心春晩。
老年观众笑声不断,在寻找着乐趣又无比怀念老一代的演员。新一代观众在吹鼻子瞪眼,不仅看美女和小鲜肉,也在二次创作新的段子。
作为春晚的重头戏和笑点师是小品语言类节目,小品讲究“真、亲、小、乐”。真是真诚,小是以小见大,亲是亲民,乐是快乐。
春晚,就成了一盘老少皆宜的年夜饭,也传承了中国民俗传统的优势,继往开来创新着中国的新文化,把中国年在大年三十推向了一个高潮。
中国年,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春晚,是中国文化的大餐。中国人看春晚,是不知不觉中共同经历过的新时代的年俗,是约定俗成的年俗传承者。
四十年,光阴如梭,春晩一如既往,越吐嘈越要办,越要办越吐嘈。就这样,年复一年,不断的吐槽,不断的提升,一桌难弄的“年夜大餐”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年俗”。
如果没有了春晩,年也就不再是完整的年了。
春晚,不再是争论,而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已经成长于中华大地之上,扎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写下一首诗献给春晚。
千门万户过大年,
总把新年替旧年。
春晚过后吐嘈忙,
初心不改新年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