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中庸既是道德修养,也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智慧,是儒家处世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君子的终生追求。

(11)中庸是儒道的境界和智慧
关于中庸,我们在学习【原文6•29】时解释过,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也就是说,对待任何事情,无论从认识上还是行为举措上都不能偏执一偶,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努力修正自己在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偏差,达到行为上的适中,不走极端,亦不人云亦云,实现协调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消融化解各种消极因素的目的。因此,中庸既是道德修养,也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智慧,是儒家处世哲学的最高境界。那么,在孔子看来,他的弟子们是否达到了这种修养境界呢?下一章,就以四个有名弟子的修养为例,告诉我们,中庸,作为一种修养的境界,当是君子的终生追求,不可满足:
【原文11·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这一章前面少“子曰”两个字,若是孔子的原话,当为孔子晚年所讲,是孔子以高柴、曾参、子张、子路四个分别代表四种类型的弟子为例,阐述中庸修养;若不是孔子原话,也当为弟子们以孔子生前带着几个弟子的评价所作的记载,目的还是阐述中庸修养。
“柴也愚”是说高柴为人憨厚但过于小心谨慎而少谋断之意,并非是说高柴愚蠢,正如朱熹所言,是:“知(智)不足而厚有余”。从高柴一生的作为来看,这一评价比较中肯。高柴,字子羔,公元前521年出生,比孔子小30岁,与子路关系要好。子路当季氏家宰时,曾举派当时还很年轻的高柴去做费邑宰。其一生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若为人不厚道,遇事不谨慎,很难在官场立足并善终。鲁哀公十五年,卫国政变,高柴急忙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拒绝他的劝阻,结果回宫遇害。高柴一生,政绩作为不显,但其为官清廉,执法公平,不徇私舞弊,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的称赞,子路亦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这就是高柴的“愚”。
“鲁”较之于“愚”,不是鲁莽,而是憨厚中又显沉稳、耿直的意思。这样的人,品行憨厚,性情沉稳,好琢磨事理,但同时又缺少权变,易较真认死理,多少有一点书呆子的味道。这类人做学问能成大器,但若从政却不一定会成大事。“参也鲁”就是说曾参质朴厚道,沉稳耿直但机敏灵便不足。曾参在儒学史上,是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公认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主要著作有《大学》、《孝经》和《曾子十篇》等,据传《论语》为其所编。

“辟”就是偏激、固执。此类人聪明机灵,思维敏捷,但较之于“鲁”少些沉稳,较之于“愚”缺几份憨厚,因而往往会自命不凡,表现得清高自负。“师也辟”是说子张性情偏执又清高,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沉稳与诚实。事实上,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一部《论语》二十篇,其中子张与孔子的对话就达十三段之多,讨论的范围涉及到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原则、待人接物、自身修养等方面,可见其思维之敏捷。但其在与同窗或其他门人的交流交往中,却喜欢与人抬杠,攻击同门以凸显自己,因而与其他孔门弟子关系不很融洽,又不把同门放在眼中之嫌,因而其他弟子都对他心存芥蒂,不乐与之为伍。就连在孔门弟子中以憨厚沉稳、最能隐忍的曾参都对子张不能忍受,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子游也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可见其与同门的关系了。大概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吧?他终生未仕,在孔子死后,率先“别立宗派”, 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创立“子张之儒”。虽在楚地有相当影响,亦列为儒家八派之首,但荀子却批评为“贱儒”,其身后也未被列入“七十二贤”,到唐才赠“陈伯”,开元八年(720年)从祀。宋咸淳二年(1266年)封“宛丘候”,再封“陈国公”列入哲位,称先贤。由此可见,孔子对其评价的中肯。
“喭”按照朱熹的说法是“粗俗”,其实不尽然。这里应当解说成勇猛刚烈为宜。此类人性情率真豪放,侠骨义胆,有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但往往不懂得折中、迂回,更不会妥协,最突出的表现是勇有余而谋不足,易犯勇往直前而不计后果的毛病,也许能成为英雄豪杰而名垂千秋,但就事业而言,不一定能笑到最后——项羽与刘邦的斗争结果就是例证(当然,项羽的最终失败和刘邦的最终胜利不全是个人性情所致)。孔子说“ 由也喭”就是说子路性格太过刚烈,缺乏韧性,不善于审时度势的意思,这和前面说其“不得其死然”相一致。
这一章,通过对代表四个类型的弟子的点评,进一步阐释中庸。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强调的中庸,其实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用折衷调和的方法指导实践,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防止极端行为,这无疑是一种至高的智慧,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历练。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协会员丶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