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大年三十(外一首)
■ 作者/刘志清
大年三十,除夕之夜
一个守岁的时光
一个孩时最期盼与激动的日子
每到过年的那一刻
我想起了爹在娘在的岁月
娘在家在,过年的幸福感
伴着浓浓的鞭炮声散发人间的烟火
当积蓄一年的盛宴摆上八仙桌
为了这一时刻的莅临
父母从腊月的小年开始忙起
清理污垢,打扫庭院
里里外外,准备年货的欢快
腊月二十九的那一夜
当浓浓的香气与年味,绕梁四溢
飘向左邻右舍,与相邻的烟火交融
我们所有人的心思,汇聚到一个节点
守岁的年夜饭,将开启崭新的黎明
老爹先打开财门,烧几叠预备的纸钱
喃喃念叨:各位列祖列宗,姥爷姥姥
过年了,给你们寄点心意去
请你们欢喜收下,保佑一家老小平安
八仙桌上,按序排列座次
敬完先人之后,方可入座
父母坐上席,其余兄弟姐妹方可上桌
过年了,老祖宗的规矩自然天成
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是文化
时光穿越到现在
突然发现,天命之年的我
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
不再与春风对酒当歌
当我在记忆中御览某种信息
我的心,已淡定了许多年
但盖不住的白发与皱纹
还是爬上了额头,搅合了青丝的方阵
每过一年,就觉得与岁月又少了一年
生与死的距离,是两点之间的一条狐线
每当想起孩时的那种年味
与现实无缘,只能在梦里再现
而我的心,总是像被魂牵着走的感觉
失意、抑郁,伴随了30年的心路历程
有城无市的空落,这叫城市吗
有年无味的气息,这叫过年吗
难怪现在每一到过年的时候
孩时的那种激动与欢快感
被不知名的风,刮得荡然无存
还美其名曰:放鞭炮会污染环境
可是,那么多超标的化工企业
他们的污水排放流向那里去了
拿回家中自我消化了吗?
今年是三年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大年
放开后第一个月,有许多老人离世
离得有点离谱,离得非常蹊跷
早不走晚不走,就在快跨过旧年的门坎
身边的,旁人的,社会的多少老人
相继离去,让人目瞪口呆
阳过之后的疫情,作梦都没有想到
第一波凶险的对象选择了老人下手
连一顿团圆饭的机会都没能保住啊
一想到这些,年味如头痛般索然无味
让不知有多少家庭与成员都感同身受
娘在、家在,娘不在,家己成为远方
谁还有什么心情去面对故乡的风景哦
大年三十之夜的除夕,零碎的炮竹声传来
有多少家庭成为红白喜事交织心头的一年
几家欢喜几家愁,愁的是最怕来年的迷惘
路在远方,脚还是原来的脚
生活之路,还是原来的路吗
但我相信,黑暗总会有过去的一刻
为什么阳光总在风雨之后
为什么正义总有来迟的时候
四季如此,况乎人矣
调整心态,面对挑战
用主席当年的一句话
要消灭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欢欢喜喜过大年,热热闹闹迎新春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想融入的愿景啊
■ 拜年的日子:正月初一
农历正月初一,拜年的日子
这是老祖宗传下的习俗
刻在五千年文化背景的回音壁上
想起少年时光,故乡的风情
正月初一的这一天,大清早
我们不需要父母的吩咐
提早吃好年夜饭,穿上新衣新鞋
带上早以备好的鞭炮,装满口袋出发
第一站,去向爷爷奶奶拜第一个早年
这种规矩,谁敢杵逆
之后,按辈分大小,依次上门去拜年
到了门口,首先点燃鞭炮,报醒家门
进门处,来迎接的是烟火中的大伯大妈
大家族之间拜年,最热闹的是正月初一
这种记忆,一代又一代传承烟火的气息
民间习俗,赶完正月十五元霄节庙会
年味就谢幕在苍茫之中,各走各的路
其实,过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人勤春早的人们,都开始相继启程
春运前后的日子,是人山人海的驿站
有钱没钱,先回家过过年
天大的事,过了年从头再来
俗事是人间的大事,家风更不能忘记
有几个人能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
除非你去了蓬莱仙境,采天地之灵气了
否则,几人能脱俗,几人又能不入俗呢
众生则俗,诗与远方属于雅士的风骨
我等俗物,没想过去登什么大雅之堂
天生的相,晒成的酱,强求得了的么
农历正月初一,拜年的日子
你误了最佳上门拜访的时机
机会只有等到下一个年头了
烟火味中的年味,是心灵共鸣的鼓点
来来往往,那是人情世故精妙的篇章
是上苍给我们凝集心与心沟通的天机
是我们以这一个点做圆周运动的圆满
现在的年味为什么失味,失忆,失衡
视金钱上帝的脉动,作死的就是自己
初一拜年,把每一个新朋故友当作神
感恩中的悲悯之心,让你有一天会懂
把人当神互敬,这才是生命的本源啊
文化长廊的旧黄历中,你能找到答案
——2023年1月17日(农历腊月25日)原创新作

刘志清,笔名,文昌书斋,60后,湖南省隆回县人。就职于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融媒体中心,职业资深记者、编辑。兵团文联会员,兵团文艺家“双优人才”,兵团签约作家、诗人。国家、兵团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理事,兵团首届北大作家班进修学员,曾获师市“首届社科类特长人才”称号,著有诗集《欢快的小鸟》。现任《塔河文苑》主编。



中国一级美术师苏德宏的书法作品三幅
● 定制书法作品扫码关注联系商谈 ●

编辑/太阳天子
投稿体裁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