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会仁
故乡在江南水乡,水乡多水又多山,故乡的点心多为闲食。
大凡家有亲戚来,无论是年前还是年后,一碗点心总是必不可少的。
老家乡里乡亲的点心,无非是煮上一碗面,再放上鸡蛋或者放些肉,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点心,到了正餐也就不饿了。
乡里把三餐之外的用餐叫做点心。如果再细分一下,午后的是正宗的“点心”,夜间的可以叫“夜点心”。
父亲和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出门看天,进门看脸”。如果一个人进门后,主人笑着迎接,再加上一碗丰盛的点心,那客人非常的高兴,也非常的满意。如果主人没什么笑脸,甚至没有什么点心,那就表示主人不太受欢迎,客人也就不受待见。
很多人喜欢吃点心,因为实在是饿了,一碗面再搁一个鸡蛋,汤汤水水,吃得叫人好不惬意,总有种说不出的美味。
家乡人见面,第一句话开口大多是,“你吃了吗?你吃了什么?”如果对方和你不熟,也就随口一句,“吃了吃了,刚吃了饭。”如果对方和你很熟,说不定会说:“哎呀,早上到现在还没吃呢!去弄碗点心吧。”
也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如果不去弄碗点心,那就有损友谊了,如果弄一碗点心,那说不定是对方开玩笑呢!
主人会进一步加强的提问,“你真没吃,我就开始弄了,要不来一碗挂面,要不来一碗煮荷包蛋,要不来一碗糖水甜花蛋。
主人是开始忙乎起来了,客人开始说些热乎话。
过去的乡下,经济条件很差,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如今的乡村,过得和城市一样的生活,人们不再罕吃的了,但是这“点心”的风俗民情还而传下来了。
“点心”在过去确实让人多吃了一餐,一日三餐可能变成了一日四餐,甚至一日五餐。如果亲戚多,主人做一碗点心也是很费时间的,但客人又不原意多吃,因为过年时的肚子是油水多多,许多人又怕胖,实在是不想再多吃了。
北方和南方的“点心”是不一样的,北方的“点心”指糕点,确实是“点点心意”,而南方的“点心”是一个正餐,也就是吃了点心之后,不想再吃大餐了。后来,我到了北京,我发现北京人待客拿出来的“点心”大多是糕点,不再是南方人的开火煮面条了,而是吃点零食或者小食而已。
据资料记载,“点心”最早出现在唐代,自唐代起,一般早晨的小食叫点心,例如早起吃上点心去干活,然后干完活后再回家开始吃早餐。后来点心慢慢沿续下来。
古代的“点心”,一般指干果、坚果、蜜饯、糕点、饮品等。如今的“点心“各式各样,有糕点,还有酥饼,更有各种制作精美的美食。
《红楼梦》中曾有一个关于“点心”的故事:枣泥山药糕的点心,贾母赏给秦可卿的,这个点心北京也有,好吃的同时又可以增添力量,也是让人感到十分幸福和快乐。
“点心”是幸福的载体,对提供“点心”的人来说,那就是提供了幸福,而对吃“点心”的人来说,那是真正的幸福。
“点心”“点心”,点点心意,点点幸福,点点甜蜜,点缀生活。
故乡的“点心”,有着浓郁的故乡滋味,只是那滋味如同时光一样,留在了记忆里的深处,留恋越珍贵,点心越味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