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贺辞
李敏
(系中共武川县委宣传部部长)
这一年诗词协会的各位会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诗词协会成为凝聚广大诗词爱好者的纽带,诗词会刊也成为大家展示创作成果的平台[强]明年可以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组织更多丰富的诗词活动,让诗词的魅力影响更多人,发挥更大的作用。代我祝大家新年快乐,兔年大吉,万事顺利。
卯岁贺辞
郑守昌
疫去声中金虎去,竹爆轰鸣玉兔来。不经意中,我们踏着壬寅的节拍,徐徐跨入癸卯的年度。
辞旧岁不忘峥嵘岁月;迎新春更待踔厉前行。在过去的一年里,[青山文苑]群成员及[武川诗协]众会员圆满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顺利完成了我们壬寅年初擘画编撰会刊[青山文苑]60余期的任务,如期完成《武川诗词》纸质刊物的宏伟蓝图四、五两期。一年来,众诗友倾心血、洒汗水写出了一首首、一阙阚、一篇篇“弘扬古典文化、传承往圣绝学、讴歌北魏重镇、唱响大美武川”的厚重华章。品之,墨香四溢,读之意韵悠长!
我深知你们有的公务缠身,有的伏案备课,有的躬耕垄亩、有的抗疫在身,有的搬砖艳阳,有的救死身忙……然你们根本没有停下原本繁忙的双手,有的秉烛谋篇,有的挑灯平仄,生怕所作出现一丁点瑕疵。唯其如此,才使得[青山文苑]处处增彩,以致誉满全区内外。在此,我诚挚地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
过去的已成既往,新的一年正如一幅长轴画卷在众诗友面前徐徐铺开。她洁白无瑕,似乎粘不得半粒纤尘;她无言无语,又好像在诉说她素衣单调。基于此,我们无愧她的无言无语,在新的一年,渴望众诗友一如既往,或秉烛、或挑灯,继续不负众望,在洁白无瑕的素纸上写出漫妙的时代与自己的人生!
虎去雄风镇五岳,兔生瑞气秀三春。愿各位在新的一年凝心聚力,体康魄健,阖家幸福,福祉绵长!并通过你们向你们的家人问好!


又忆儿时贺岁
重华
每到年关想故乡,家山处处挂心肠。
东篱老屋今何在?梦里依稀两渺茫。
卯岁偶得
重华
虎踏冰魂蹄远去,迎新玉兔报春来。
飞天礼炮轰河汉,火树银花壮景开。
辞旧迎新诗二首
周作垠
今日大寒,明日除夕,后天春节,虎去兔来,除旧布新。特草诗二首以表时下心境,并给老同学、老朋友、老弟兄们拜年,祝大家新春快乐,平安健康,增寿增福,万事顺意。
(一)新春心语
虎驮病毒销声去,兔载吉祥迎春来。
生死有命从自然,祸福相倚天安排。
心态平和看人生,活出自我就精彩。
平安健康能相伴,不求寿福山与海。
(二)新春贺词
老兄老弟老姐妹,新春祝语自腑肺。
疫情折腾身心累,有惊无险又增岁。
落地伴随新中国,艰难困苦无所畏。
平生只盼家国好,更愿后生超前辈。
过大年
杨天喜
紫气东来庆九天,欢歌接福贺新年。
家家院舍红灯艳,户户门庭对偶妍。
走兽飞禽熬釜里,山珍海味浴堂前。
邀朋共进茅台酒,得意安康好景圆。
七律·迎新年
姜满成
玉兔临门喜报春,装灯结彩万家新。
家和欢宴生鸿福,户纳安祥聚宝珍。
爆竹声声驱病毒,烟花簇簇送瘟神。
阖家喜庆开年乐,网络荧屏会远亲。
七律·新年
姜满成
辞旧迎新癸卯年,嫦娥玉兔隐藏天。
声声爆竹瘟神送,片片飞花福瑞连。
快乐祥和腾火树,寒光紫气踏云烟。
大千网络邀骚客,方寸荧屏聚圣贤。
七律·梦回故乡迎新春
张雅琼
今宵又越柳河湾,皓月高悬照我还。
碧水潺潺围旧舍,炊烟袅袅绕乡关。
春心再度攀前树,梦影当年沸后山。
素纸银笺歌吉兔,村边一缕暖风环。
七律·新年
文/诗韵流年
阳康疫去喜迎春,锦绣山河旭日新。
玉兔扬鞭催岁月,银鱼对酒换精神。
明窗剪纸乾坤颂,落砚楹联道体珍。
亮彩灯笼红映景,千家赏乐享天伦。
七律•红红火火过大年(九首)
闫润前
一.挂灯笼
张灯结彩挂灯笼,巷尾街头到处红。
花鸟鸳鸯牛马兔,猪鸡龙凤狗鱼虫。
千般眷爱乡村熠,万种风情城市烘。
锦绣河山呈吉瑞,神州大地比天宫。
二.放爆竹
鞭炮声声庆大年,烟花朵朵夜空连。
花团锦簇人人爱,色彩缤纷个个虔。
震耳惊心如梦幻,争辉斗艳若天仙。
驱邪散疫平安顺,纳福迎春绽丽妍。
三.贴对联
万象更新喜气洋,红联熠熠挂门墙。
家家顺意皆春色,事事随心尽吉祥。
唱罢松梅山与水,描来富贵马和羊。
福星高照财源茂,国泰民安享小康。
四.备年饭
寒冬腊月夜深长,筹备佳肴户户忙。
炖肉炸糕包水饺,屠牲宰畜灌肥肠。
鸡鸭鱼蛋千般美,海味山珍百种香。
老幼全家齐动手,人人脸上笑声扬。
五.搞卫生
新春佳节众欣迎,美化庭堂讲卫生。
扫院驱尘除污渍,洗衣涤被靓家营。
窗明几净墙头洁,地爽门纯柜体清。
四海龙腾千业旺,神州兔跃万民荣。
六.庆团圆
春回大地宅添财,万户团圆好运来。
游子归家娘极乐,亲人拥戴泪盈腮。
情深意切思言尽,喜笑颜欢祝语开。
把酒当歌吟盛世,推杯换盏咒瘟灾。
七.守岁除
灯火辉煌祝岁新,欢歌笑语守良辰。
家中老幼围年宴,院外烟花绽丽春。
电视机前欣赏戏,茶桌边上品尝醇。
风和月隐千星灿,一夜光阴一岁臻。
八.拜大年
炎黄传统世文明,正月拜年恭喜盈。
祝愿爹娘身体健,祈求姊弟福财宏。
乡邻见面吟祥瑞,同事登门道太平。
立德崇仁呈底蕴,凝心聚力见真情。
九.闹元宵
车水马龙若涌潮,人山人海闹元宵。
街头戏耍狮龙舞,广场开歌鼓乐箫。
接踵摩肩游庙会,熙来攘往赏高跷。
花灯九曲迷魂醉,火树银花夜更娇。
七律 岁暮吟怀
常有
瑞雪红梅恋早芳,塞云边月入年光。
沁园春色宜明志,梅岭华章遗暗香。
漫道骚家附风雅,每闻古韵换今腔。
送迎之际情无尽,思绪飞天云鹤翔。
迎春歌
叶向光
虎岁将归辞,兔年欲展新。
手书贴红联,条幅作画屏。
抛却疫情苦,欢愉备年勤。
多闻新冠说无常,加增核酸测检频。
三载驱瘟常惊诈,一旦放开反挠心。
来来去去疫如风,反反复复何安宁。
国家耗资消惶恐,领袖操劳叹零丁。
瘟神折腾终有倦,老天开眼佑黎民。
众生欢呼孙大圣,降妖斩怪出奇兵。
我信灾难必将去,明春结伴可踏青。
哀大莫过心早死,静气沉得或许赢。
老翁视疫纸老虎,一如既往显神灵。
不颤年将七十八,爬墙上树尚称能。
一干营生何足畏,窗明几净家无尘。
满心欢喜迎新年,浑身精气话年轻。
大红灯笼早挂起,只待除夕花炮声。
浮云万里动风色,白发千根若金银。
好用得阁墨,提笔想成神。
填词作赋随我心,似与圣贤攀交情。
寅虎作陪登高处,玉兔邀约上天庭。
逍遥鲲鹏几万里,一路长歌散淡人。
五绝·喜迎新春八首
孙有
一、过小年
欢欣过小年,庆祝迎新岁。
暮晚月风和,晨曦光日丽。
二、贺小年
美酒贺时和,佳肴歌岁稔。
迎新瑞虎离,玉兎前程锦。
三、大扫除
人勤晨起早,室有尘需扫。
满屋亮窗明,盈门联贴好。
四、雪后大扫除
雪洒庭堂院,风吹飞纸片。
新春大扫除,旧境容颜变。
五、购年货
琳瑯满目呈,闹市人头动。
商品货齐全,价廉能谈拢。
六、买水果
新菜果蔬鲜,暖心群口赞。
佳肴美味香,浊酒清欢伴。
七、买村肉
购村猪肉贵,户外飘香味。
家养畜禽肥,价高无所谓。
八、试新装
镜里衣装影,眼前姿俏景。
中西服选多,出入人妙婧。
喜 庆 新 春
李怀龙
盏盏华灯贺盛世,副副春联颂党恩。
声声爆竹驱瘟疫,束束烟花迎新春。
年年有余五谷丰,岁岁平安事业兴。
家家团圆摆酒宴,户户皆闻笑语声。
七律·贺新春
赵建英
声声爆竹九霄惊,串串灯笼祥瑞送。
欲出寒梅一点红,纷飞暮雪千山冻。
欢歌起舞贺新春,浅墨吟诗怀旧梦。
满树银花不夜城,倾杯畅饮人消痛。
七绝•辞旧岁迎新春(二首)
郝建国
一.
爆竹声声辞旧岁,红灯熠熠吊新春。
朱门眩彩联双对,小苑梅花染福尘。
二.
红梅绽蕊秀山乡,白雪皑皑映瑞阳。
癸卯迎春凝紫气,登台玉兔福呈祥。
喜迎中国年
亢有生
虎去兔临又一年,抗疫焦灼多变迁。
众志成城战病毒,曾阳转阴复体健。
彩灯璀璨庆佳节,礼花腾空爆竹连。
炮轰瘟神人安康,喜迎新春福寿延。
迎新春
亢有生
万民欢歌迎新春,千家团圆浓亲情。
三代同堂多幸福, 四邻和谐共乐融。
诗歌咏颂壬寅果,画笔彩绘癸卯春。
百姓贺岁鸿运旺,上苍赐福鹤寿增。
七律·贺新春
富贵
鞭炮声响迎新岁,灯红联艳庆年华。
暖民良政恩无尽,科技兴农惠万家。
勤政廉明主国治,盛平天下耀中华。
载人航宇创奇迹,命运共同连大家。
贺新春
哥俩好
金虎辞年言孝德,玉兔献岁送安康。
新春新意新气象,祝福纳财呈吉祥。
声声爆竹声声脆,串串街灯串串行。
瑶台千树花夜冷,玉宇一轮月寒光。
儿时稚童喜过年,今时双鬓染白霜。
国泰民安逢盛世,安康福寿如意偿。
七律 癸卯春节
安世英
问春何许到民间?送走瘟神别旧年。
疫去愁消随梦远,岁来云净濯青天。
华灯万盏明如昼,火树千枝锦似烟。
奕奕家声传绮席,绵绵乡味绕琼筵。
迎新年
随缘成韵
紫气满乾坤,祥云布天宫。
兔年春光灿,虎岁国运宏。
辞旧感时日,迎新有信心。
神州情万里,社稷威武行。
癸卯新春有思
陈玉龙
每度匆匆乐过年,除尘洗涮是为先。
三冬大难人人苦,遍地深忧事事连。
换幅桃符皆气象,穿双红袜也新鲜。
神州劲爆平安竹,翘首勤功劫后田。
辞旧岁迎新春
刘星明
辞旧迎新着盛装,条条街道灯旗扬。
冲天爆竹庆佳节,烟火气腾化紫云。
年货市场好丰富,品种繁多价实惠。
国家强盛民殷富,蒸蒸日上生活美。
岁杪感吟
董彤
红联满世闹新冠,恰到年终适大寒。
朱户华灯装喜庆,柴门铁雪显摧残。
可怜三岁医无奈,最恨专家话有瞒。
旧梦依然花落去。春来莫再寝难安。

大年三十
孙德力
卯年卯日卯时辰,一遇欣逢有幸人。
当户呈联传古道,绕篱燃爆乐天伦。
灯悬高木玲珑透,风揽祥云宛转陈。
雪落庭前增福瑞,斟杯椒酒满堂春。
跨年
董彤
岁除钟鼓故乡来?榻上装阳实可哀。
兄弟情长无与叙,椿萱年迈未能陪。
谁家高枕消忧怨,何处灵丹抗老颓。
昨夜凭添双鬓雪,遥知倚户望成呆。
七律·欢度春节
王贵林(亮)
华灯高挂映澄空,彩饰悬垂满目红。
癸卯迎新回地界,壬寅辞旧入天宫。
欢心笑语兔年乐,和气酣歌虎岁丰。
共享团圆千户喜,佳肴美酒万家融。
七律·年味
李跃
雪兆丰登虎送祥,新春逐梦笑声扬。
霜翁兔管书门户,稚子萤窗读栋梁。
一碗红烧年味寡,三杯绿蚁友情长。
神州苦战冠瘟久,莫道钱多说健康。
七绝·次周文彰会长《春节祝福》原韵
胡文美(内蒙古)
得意春风疫荡除,豪情气象绘新图。
明朝更是清和景,祥瑞人间有碧壶。
七绝·春节祝福(通韵)
周文彰
鞭炮轰鸣疫渐除,烟花五彩展鸿图。
东风拂处皆春色,好景无边萃一壶。
七律 癸卯春节
安世英
问春何许到民间?送走瘟神别旧年。
疫去愁消随梦远,岁来云净濯青天。
华灯万盏明如昼,火树千枝锦似烟。
奕奕家声传绮席,绵绵乡味绕琼筵。
虎归山隐,兔报平安。除夕之际,南竹林在北京给您拜年了!祝您新年快乐!健康平安!吉祥顺意!阖家幸福!
南竹林
壬寅瑞兆送新年,一号西山甲里妍。
紫禁山川盈紫气,祯祥遍野袅炊烟。
无声小雨萧萧落,有韵清音曼舞翩。
虎兔相逢民富贵,东风着意奏和弦。
注:一号西山甲,即丰台区西山甲一号。
异乡过年
马来旺
年年家过年,今春在异乡。
梁鸿舂小米,苏武牧寒羊 。
使者因节苦,贫士为口忙。
而我皆不是,只缘有饥荒。
七排律·欢度春节
孙有
喜气盈门灯照明,春光满院吉祥生。
联红妙语贺佳节,画美幽香怡乐情。
旺火熊燃焚疫虐,烟花绽放灭瘟狞。
荧屏祝福嘉言暖,电视讴歌懿德荣。
万户团圆包水饺,千家守岁馔肴烹。
钟声夜半神州响,曙色宵来大地迎。
除夕感吟(新韵)
栋栋
频更节序正辞寅,享受韶光将五旬。
蝶化羽生非是梦,兔归鹊报正迎春。
楼前炮仗霓虹舞,桌上飞花酒令频。
好运常随福禄伴,除夕守岁共金樽。

一剪梅•迎新春
郝建国
一剪梅花拂暗香,传遍青城,陌野山乡。
凌空闲笑玉砂狂,冬傲斜阳,瑞气干昂。
隋虎壬寅退役藏,祭卯元年,吉岁呈祥。
仪春钟鼓响苍茫,辞旧迎新,换了妍装。
〔中吕〕普天乐 . 春节
叶向光
又春节,好个年。寒风料峭,炮火连天。新冠气数微,钟罄鸣声鲜。万众欢呼神看見,命嫦娥空舞翩跹。盼朋想亲,安享太平,喜满人间。
迎新春·壬寅大寒日吟怀
福江
昨恐大寒冷,又怕今朝霜拥。谁料曛风弄。这天气,真难控。望山峦,诗潮数涌。但见那,千里云烟轻耸,腊月风不冻。何堪问,天心谁懂。
去年今日,雪掩冰洞。河水结,北风几次撩动。曾湖面铁钎穿窟,鲤鱼收,一跳三纵。慨而今,无雪时光无常送,农夫叹声重。虎岁时序,搅糊冬梦。
千秋岁
叶向光
普天同庆,城乡烟花碎。灯火燦,锣声醉。觥筹交错喜,微聊相联瑞。啧不住,几秋聚分相思味。
忆昔朋亲会,欢笑含啼泪。团圆处,常存魅。放开还悸惮,梦里容颜对。别叹气,春回晦遁松苍翠。
清贫乐•年味
芳子
新春来到,爆竹声声报。
疫散团圆欢岁好,欣乐谁家嘻笑。
爱人鱼炖厨东,芳卿楼道剥葱。
最靓顽皮爱女,阳台正挂灯笼。
清平乐•别韵赓和芳子《年味》
菠萝吹雪
瑞脑金兽,香缕将年候。
竹里迎新还送旧,祝岁齐天共寿。
老爹无事清闲,娘亲张落年筵。
我唤女儿加手,庭前赶贴春联。
附原作
清贫乐•年味
芳子
新春来到,爆竹声声报。
疫散团圆欢岁好,欣乐谁家嘻笑。
爱人鱼炖厨东,芳卿楼道剥葱。
最靓顽皮爱女,阳台正挂灯笼。

喜迎新春
张雅琼
雪的洁白
丰盈了春的情怀
素洁典雅的冬
带我们走进玉兔的年轮
放下过往
拾起年的旋律
舞动在喜庆的鞭炮声中
浑厚的钟声呼唤着游子
缤纷的心
穿越故乡的云
美味佳肴久别的亲人
演绎着一场古老与永恒
敞开心扉
把爱凝结成美妙的乐章
隆起喜悦
把情化作欢乐的笑声
祖祖辈辈的心声
永远飘荡在老屋的上空
现代诗•春节
郝建国
人潮如水
车涓如流
涌逐着思乡的路
白云悠悠
雁声阵阵
只为理想鸿鹄
外面世界
美景如许
难掩家乡离愁
节已至
谒卯兔
时光如烟
缭绕心头
故乡的老屋
入梦已久
隔重山
断碧幽
春已新
情依旧……
儿时的年 现代诗
文/北林
小时候,
到了腊月间,
整天掰着小指头,
盘算着哪天是过年。
盼呀盼,
熬过了腊八节,
又过了二十三,
终于等到了除夕晚。
年夜饭,
好吃的菜肴入眼帘,
梅菜香、年糕甜,
红烧肉、炖鱼鲜,
米粉蒸肉最是惹人馋。
妈妈的味道,
母亲的心愿,
为了吃上这顿饭,
眼巴巴地等了360天。
心中藏个小秘密,
就是初一拜早年,
不想讨来香糍粑,
最惦记外婆的压岁钱。
约上几个小伙伴,
蹦蹦跳跳逛厂甸,
戴脸谱、挂宝剑,
二踢脚,小钢鞭。
岁岁年年盼过年,
家家户户想团圆
在那童真的时光里,
儿时的愿望很简单。
莫嫌自己嘴巴馋,
休怪内心太贪婪,
就想吃母亲的米粉肉,
最惦记外婆的压岁钱。


又忆儿时大年味(一)
重华
我出生在大青山中段后山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俗话说:“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因此回忆儿时年味,也只能从狭义的我们村说起。
从严格意义上讲,年的味道从冬天就丝丝缕缕地飘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年到头,人们很少换一件新衣服,大多为将旧衣拆开洗净,然后通过浆洗、捶打、摩平等工序,再做成“新衣服”。过去的针线活青一色手工缝制。因此一家五、六口人里里外外拆洗一遍可决非一件易事。记得农历一进入11月,母亲便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借着如豆的灯光,赶制缝补全家衣服。有时午夜停针,有时通宵达旦。记得我小时候特别爱穿母亲缝制的“夹袄”和“牛鼻鼻鞋”。所谓夹袄,即里外双层,浆洗过的夹袄油光铮亮,因有浆糊的作用,所以在太阳的照射下容易发光,前襟对开,襟的边缘一边是五道“扣门”,一边是五个“桃圪蛋儿”,穿上夹袄,将五个桃圪蛋依次嵌入扣门,前襟很是严实。因此适宜春秋两季穿。牛鼻鼻鞋纯粹用布做成,千层底得用细麻绳一针一针衲,鞋帮也得一针一针用线引。脚面有两道隆起,隆起的部分将鞋面分割成牛鼻形状,牛鼻鼻鞋也因此而得名。这种鞋有两大特点,一是根脚,二是结实。所有这些,都是靠母亲一个十一月一针一针去完成。我躺在被窝里,看着母亲一针一线的缝制衣服我迷迷糊糊进入甜甜的梦乡。
为充实春节文化以渲染节日气氛,因此每年场收结束,就开始陆陆续续准备年事了。
文革前及文革期间的好长一段时间,村落比较大一些的都要举办次年正月的秧歌晚会。晩会不啻二人台,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船灯与狮子灯。
先说二人台。我们村两个生产队,共四百多口人。能说会唱的也有几位。六十年代初期主要上演《卖碗》、《牧牛》、《卖菜》等二人台或小歌剧。接近文革主要上演《刘二和》、《夺枪》、《白果树》等。不管那种剧目,总得经过排练才能正月正式登场。排练节目选一个较大的房子的人家。小时候没有电视,冬天夜长,我们几个小伙伴结伴去看彩排节目,一看直至彩排结束。因此有些台词仍可熟背如流。如《白果树》的台词有:白果树来高又高,树叶如扇轻轻摇,摇一摇来闪一闪,闪动渔船水上飘……
秧歌必须配备船灯、狮子灯(后山地区少见抬搁与脑搁)。村里也有心灵手巧的,找来一些细木棒和麻杆子,用细木棒做“龙骨”,麻杆子做辅料,做成船的样子,外表再糊上麻纸,贴上用红草莲、绿草莲剪成的精美图案,剪上几个大红“蜂窝”用以装饰船灯的外表。狮子灯的做法与船灯做法大致相等,只是做成类若狮子状即可。做好后放在生产队的库房里待用。
进入腊月,大年也渐来渐近。腊八是进入腊月的第一个节日。记得年幼时,母亲前一天就将豆子(一般后山地区都用豌豆做粥)泡好,泡豆的过程叫“浸豆”。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因此熬粥的内容也十分单调,仅用黄米、红枣、豌豆一并放入锅中熬煮。天不亮即起床吃粥。传说粥吃迟了得会得“红眼病”(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大人小孩争先恐后起床吃这一碗热腾腾的枣米豆粥。
过了腊八,年关渐渐逼近。我们村一过腊月二十的十来天时间里,每天做什么几乎一成不变,似乎约定俗成。
腊月廿十,家家户户压粉条。压粉条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弄对的一锅比一锅压出的粉条舒展、滑溜。弄不对粉面不仅随汤,而且压出的粉条蜷曲而不舒展。我妈不是压粉条高手,隔几年总有一年压不好。我记得我妈一但压不好,满脸咀伤,不一定哪天还重压一次。
腊月廿一焐萝卜。这一天大多人家从窗户上门缝里冒着丝丝缕缕的蒸气焐萝卜馅。焐萝卜馅的过程大体人如下,先找来二三十斤萝卜,切头去尾,放在清水里洗净放笸箩里,然后用擦子擦成寸许长的丝子,待萝卜全部擦完,锅里的水也开了。将擦下的萝卜丝加入沸水中,煮到将烂为止,然后用笊篱捞入凉水中冷却,再攥成“萝卜蛋蛋”,放在“拍拍上”,端在凉房中速冻。大概焐三、四锅或四、五锅,锅里的水一直不换而仅续,目的是保留水里的糖分。待萝卜焐完,锅里所剩之水已有足够的含糖量。然后将水舀在小锅里,置于火炉上熬制,直至水份大部分蒸发仅剩糖稀。次年正用蘸着吃糕用。
腊月廿二蒸包子。包子馅的内容多数是土豆和萝卜,再放入猪羊宰杀后炼完油所剩的油渣。包子一蒸六、七大笼,正月后半月备用。
腊月二十三蒸“大窝窝”,大窝窝是由莜面、白面、荞面混合而成,再经发酵后蒸成馒头状的食品。记得小时候,我极不爱吃这种食品。一到正月后半月,家家户户熬面茶泡大窝窝,回忆那段时光还真有意思。
腊月廿四“蒸点心”。点心即类同现在的馒头,一蒸七、八笼,出笼后上面点上红点,连带还蒸一些工艺品面食,如“花”(形状像花)、“枣山”类的东西,用以供神。
腊月廿五蒸糕。糕面的成分是由黍子加工而成。因后山地处高寒,种出来的黍子做糕不筋,因此人们也不大种植。靠前山的马车上后山打换一点儿,所以后山地区吃糕的机会少。我妈是不会蒸糕的。年年蒸糕得聘请糕匠。六十年代初期鲜有记忆,六十年代后期糕匠即我的二姐夫。一蒸三、四十斤黄米的糕,正月及二月前半个月足够吃了。炸完糕副带炸一些麻花及油食子之类的食品。
腊月廿六家家户户打扫家。深层次打扫每年仅一次。母亲和姐姐们一大早起来,将被褥、大毡、席子以及躺柜上的摆放的瓶瓶罐罐一骨脑儿搬至屋外。六十年代初期没有“仰层”,一年的尘土都落在椽檩上了。用扫把哗啦啦一打,灰尘尽皆落下。打扫完灰尘,开始粉刷墙壁。一般粉刷三次就白了。
大毡、席子上的土一般是我的活儿。尤其是大毡上的一上,庄户人家终年与土打交道,毡上的土多是正常现象,因此毡上的土,打了又扫,扫了又打,直至敲打后再看不见尘土为止。到了后半响整个屋子才能打扫下来,此时大多累的精疲力尽了。
廿七家家户户糊窗子。过去的窗子,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一部分用来糊纸,下一部分用来装玻璃。这里所说的糊窗子主要说的是糊上半部分。上半部分花样较多,木工把它割成月宫、茶楼架子等形状,最简单的是“八八窗子”。记忆中的八八窗子已不常见,多数是茶楼架子或月宫。
糊窗子是一种精细活儿,一般由母亲和姐姐们完成。先将红、绿草莲(一种带彩的软薄纸)剪成多种图案,多为直角,好在窗格的直角处贴,有云子、花儿等式样,然后整个窗子覆上麻纸。麻纸上再按窗格的造型,贴上各种窗花。晚上从里一般看不见窗花,白天通过阳光照射透过麻纸图案清晰可见。新糊的窗子没有经过烟熏气打,看上去白亮可人,年味十足。糊窗子用时约一个上午。
廿八煮猪头贴对联挂年画儿。到了腊廿八这天,家家户户踩着同一节拍,要干什么都干什么。一大早起来,父亲用镐头撬开肉窖,取出猪头猪蹄,浸泡在水中,浸泡一两个小时,猪皮变软,便于刮洗猪头表面的油污与烫痕。我们开始贴对联。土墙上贴对子可不是一场易事。刷上的浆糊立马冻了,冻了的浆糊是粘不住对联的。尤其是对联上下两端,浆糊打不到,很容易起来。更有甚者,有时上午贴上去下午就掉下来。因此还得捡起来重贴。记忆犹新的是我写对联,不懂对联内容,竟然把毛泽东《送瘟神》诗句“千村薜荔人遗失,万戸萧疏鬼唱歌”的内容写在对子上,又堂而皇之贴在大门两侧。好在人们多数不懂内容。大年本应写一些喜庆的内容,而我却偏偏去写瘟神一类的东西,至今回忆起来不禁忍俊不禁而笑出声来。
过去的年画一贴就是好几年。我记的我们家的年画有四扇屏《西厢记》、《鸡蛋变牛》、《关羽》。这些画从六十年代开始,一直贴到文革初期。贴画的过程大致如下,先将旧画取出,和上一块莜面,然后在画上来回滚动,直至画上的烟迹被莜面席卷而去为止。贴画讲究贴正,一个人专门在地下看高低,一个人在炕上用图钉贴。家里一挂上画儿,花花绿绿年的味道就十足了。
晚上,热腾腾的猪头盛在盆子里,母亲一刀一刀将猪头肉切成大块,我们一家围坐在炕上,其乐融融地品尝着一年仅吃一次的猪头肉。
腊月廿九俗称“年满月尽”。天麻麻亮,姐妹几个就念画儿上的说明。回忆起,真的十分有意义。
到了这天扫院是我的箍牌买卖。院子大概有三、四分大,扫一遍还是蛮费劲的。没有积雪总好说,有了积雪得一箩头一箩头往处担。尽管是苦力活儿,一点也不觉苦累,反倒乐此不疲。
腊月三十这天,一切都已停当。我们换上“新衣服”,零零星星响几个鞭炮与“连二炮”。母亲忙于做饭,父亲忙于糊灯笼。中午饭似乎重于年夜饭,除了豆芽菜,还炒几个菜,如羊肉炒细粉、炒鸡蛋等。炖骨头在午饭中扮演的是主角,吃完炖骨头,还有猪肉烩粉条。猪肉烩粉条是我的最爱,一吃好几碗,主食馏糕馏点心基本不用了。可惜现在粉条不敢吃了。
下午上坟。年幼时我大带我上坟,十五、六岁就变成我一人上坟了。
年夜饭正是不太复杂。豆芽、猪头肉、饺子。大约六点半开始挂灯笼、响炮。此时段为“安神”,这个安神不是镇静的意思,而是安排好神位,待接下神来神仙各就其位。
前半夜兜兜里装着鞭炮、红枣、黑枣、水果糖,开始跑大年。我们村两个队,约八九十戸人家。挨家挨户串门。看看这家人家的对联,瞧瞧那家人家的年画儿。
本来“接神”应该是十二点,村里大多数人总是想把过去的一年再三挽留,一直推到凌晨三、四点才接神。
昔日农村少有硬柴、大碳。因此笼旺火以麦秸(俗称麦花子)。麦花子笼旺火火苗高,但不经燃,一会儿一大堆麦花子燃烧殆尽。鞭炮与连二炮此起彼伏,响个不停此时众神已接回,煮饺子吃饺子自不待言。熬年这夜,尤其是小孩红火的彻夜不眠。(待续)


道法自然书法作品


山水书法作品

太白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