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杪除夕忆旧俗
宿富连(桂林)

鞭炮声隆震九天,杀猪宰鸭过新年。
叶包米粽香而软,棒打糍粑糯又圆。
户贴楹联添喜气,堂张福字结祥缘。
儿童嬉戏心花放,尤盼亲人压岁钱!

注:1、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桂北兴安农村家家户户总要杀猪过年。一方面可以解决春节吃肉、送礼问题,另方面可以基本解决全年炒菜用油的问题。
2、彼时农村尚无烟花、炮竹之禁,从除夕到元宵,鞭炮声此起彼伏,声震九霄。
3、当时过年的传统美食丰富而多样。包粽子、蒸年糕、打粑粑、做米花糖,这些传统手工制作的美食,对小孩和大人都很有魅力和吸引力。尤其是打粑粑极富特色。一般由三个男子汉手持碗口粗、长约两米的棒槌,围着一个石臼将蒸好的糯米饭反复槌打,而后起出搓团、压模,做成糯而圆的粑粑,待其晾干后放于水缸中浸泡,直至清明都不会变质。
4、当时过年农家喜贴门神、楹联和福字,一方面驱邪除秽,另方面增添福气和喜气。当时有不少农家倒贴福字,寓福到之意。民俗学家却不以为然,认为顺贴福字为好,这不仅看来顺眼,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欣赏习惯。
5、那时过年小孩除大饱口福外,还可在除夕和拜年时喜得大人赏赐的压岁钱。虽然只有几角、数元,但却是小孩梦寐以求的奢望。当时农村有民谣曰:拜年拜年,屁股朝天。粑粑我不要,只要压岁钱!
金虎归山,玉兔值班。呈祥送福,确保平安。

宿富连教授简介:
宿富连,广西兴安人,196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共桂林地委党校原校长、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原第一副校长,桂林诗词楹联学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二级哲学教授。出版个人文集《宿富连集》,主编《现代领导心理学》、《桂林历代楹联宝典》等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业余创作旧体诗词、楹联1500多首(副),有多项成果在广西和全国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