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 年

中华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自古至今,流传下许多优良习俗,拜年就是几千年传承的民间习俗中的一种,是后辈人对先辈人的尊敬,及衷心期昐的一种礼仪,是同辈人或朋友,文友等互相祝愿的一种礼节。民间有一种说法:有心拜年小年不早,最迟十五也不晩。
拜年习俗可分好多种,后辈人对父母及爷奶的感恩,逢年节行跪拜叩首作揖礼,并附以口头祝福。还有平辈亲人行躹躬礼,村邻逢年见面行拱手礼,男士拱手礼必须左手包在外,呈抱拳状。女士必须右手包在外,呈抱拳放身之右侧。同学,战友,文友拜年,现在都盛行发微信。
小时候我们最盼望过年,因为过年能穿新衣,吃好饭,领压岁钱,买糖买炮尽情的玩。最小的时候,对于我们这些独根独苗,听老人讲,过年要戴老虎帽,穿老虎鞋。那时候家家生活困难,用石灰水把那旧墙刷一刷,买一张白纸把那木头窗的亮格上一糊,巧手的母亲用彩色纸剪些窗花,往上一贴,花花绿绿就行了。再长大一点,正月初一把新衣一穿,吃过馄饨,父亲带着我到上房给祖先上香,礼拜叩头,然后给父毌行礼拜年,然后就可领到两毛钱压岁钱。接着父亲领着我,到最亲近的自己家,给那边的爷婆,叔父叔母下跪叩头作揖拜年,那边的老人,除了给发一两毛钱的压岁钱外,把那糖,枣,软枣,柿饼等,祆包给你塞得满满的。再长大一点后,就不用家中父母领路,自己独个就去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自从成年结婚后,初一给父母及自己家老人拜年,初二给丈人和丈母娘拜年,初三给舅父舅母拜年,初四初五给姑,姨,姐等亲属拜年,一天去一家,有时到正月十五才走完。那时候由于经济不宽裕,礼尚往来都是靠蒸食。对于辈分大的长辈,拜年都是下跪叩头作揖,蒸食就是拿一枚献爷馍或一对手桃馍。对于平辈拜年就不用下跪,蒸食是拿一对或两对馄饨馍。长辈人掏献爷馍或手桃馍后,回一对馄饨馍,家有老人的,对方要给你搭一对手桃馍表示敬重,有小孩的,要给你搭一对故卷子,和枣糕子相似。
拜年习俗延续到八十年代后,经济慢慢宽裕了,就会买一些盒装糕点,那时最盛行的有郭庒桥点心,真正的冰糖,白糖馅加青红絲等,好吃特别,至今都忘不了。还有一种是涧南南糖,种类繁多,那种芝麻脆,酥甜脆,至今都忘不了。至于那盒装礼品,个别外表一味好看,内边的质量就不能保障。少数早己失效过期,或发霉变质,只把外皮换了一下。那年我掏丨00元给我姐买了一合高级礼品,结果发霉变质,好心变成了坏心,至今都觉得亏欠和不安。还有我大侄从四川回来探家,给我嫂买下一包西藏耗牛肉,干得咬不动,还变质发苦。可能好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从那以后,拜年买礼品盒就变成了给现钱,一直延用至今。那时同学朋友拜年,印有贺年片,即实用又好看。关于拜年礼节,留在我脑中的记忆不少,主要是传承中华孝道和文明。

今天是兔年正月初一,我们家四代人聚一起演示拜年,传承老一辈留下来的文明和美德,教育后代人以礼待人,以德养身,行事处世。清早,家人都梳洗穿着一新,老伴把热腾腾,香喷喷的馄饨做好,由儿孙端上先给离世的父毌敬献,然后开饭。饭后我们家的拜年仪式开始,先由我老两口率领全家人,给先祖上香,下跪,三叩首。紧接着我老两口坐在上位,大女两口下跪叩首行礼,并附以口头祝福。三Y头和她的儿子下跪叩首行礼,并附以口头祝福,由我老两口分别发送红包。接着大孙媳和她的儿女一起下跪叩首行礼,并附以口头祝福,由我老两口给三人发送红包。下面大女两口坐在上位,三Y头给她哥姐行躹躬礼,她的儿子给伯和娘行下跪叩首礼并附以祝福语,大女两口发送红包。接着大孙媳带着她的两个孩子,给父母亲行下跪叩首礼,并附祝福语。大女两口给儿孙发送红包。紧接着,三Y头坐上位,由她的儿子行下跪叩首礼,并附加祝福语。三Y头为儿子发送红包,并深情祝愿儿子一切顺利,平安健康。最后一项,大孙媳带着两个孩子为三姑妈拜年,行下跪叩首礼,并附加祝福语,三Y头发送红包。

我们家的拜年仪式宣告结束,以后还要坚持下去。
家庭拜年仪式结束后,我用微信给我们尊敬的总编张老师拜年,给我们的文友和老同学拜年。拜年,还增强了朋友间的友谊。那位博才识广的茹老师发来微信:感恩遇见,感谢有你,时光不弃。感谢一切给予,被信任是一种幸福。
转眼间兔年正月初一己经过去,初二女儿要回娘家拜年。看,二女一家四口一大早就来了。这两个孙子都长

成了大小伙,并且都在单位上班。两个女婿好多年都难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生意生活,无话不谈,边说边笑,气氛融洽。姊妹三人,除过争抱这个可爱的小孙子玩,就是在一起下馄饨,绘菜汤,往桌上摆小菜,盐醋等,大家一起有礼有让,欢欢喜喜的一起用餐。二女两口给我老两口拜年,行跪拜叩首礼,祝福语让人感动暖心,还互送了红包。中午饭,由老四孙子掌瓢炒菜,三个女及孙媳妇帮助。这么多人,各尽所能,红红火火,欢欢喜喜,坐在一起向全国人民拜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