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寻根,拜谒泰伯庙、墓
——华夏“第一世家”发祥地观感
吴熙禄
怀祖寻根愿已久,
今日有幸拜灵前。
岸南庙宇仰至德,
山前陵园拜大贤。
开辟吴地三千载,
拱手基业八百年!
让王高风存万古,
争权皇族愧无颜!
这是我二0一五年八月十七日至十八日瞻观泰伯庙和泰伯陵园后写的一首诗。以此开启本文。
二十多年前,我从《吴姓》一书中得知我们的始祖,是长江下游吴国的创建者泰伯、仲雍兄弟二人,其发祥地为江苏省无锡市梅里村。相传,泰伯无子,仲雍传世。世称泰伯为创世始祖,仲雍为传世始祖。
吴国灭亡前,泰伯、仲雍及后人为姬姓家族。吴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姓,后人追称泰伯、仲雍为吴泰伯,吴仲雍,把二位奉为“姬姓吴氏”的始祖。其后裔以集中居住地,分为山阴吴氏,鄱阳吴氏,陈留吴氏,武昌吴氏,岭南吴氏,休宁吴氏,渤海吴氏。我们莱芜吴氏就是渤海吴氏的后裔。
泰伯、仲雍原为岐山脚下周部落首领姬亶(古公亶父)的长子、次子。弟兄俩后来为什么来到长江下游的梅里定居呢?据《吴姓》一书介绍,在王位继承上,泰伯、仲雍看出,父亲很欣赏老三季历的儿子姬昌,然碍于嫡长子继承惯例,不便明说。于是二人三让王位出走,最后逃到长江下游的梅里定居,成全了父亲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传位姬昌的意愿。后来继位的季历知道了大哥二哥的居住地,派人劝说二人回周王室替换继位,然兄弟二人初衷不改,并削发纹身,(1)彻底打消了周王室“劝回泰伯继位”的愿望。
兄弟们互让王位,此举对比历朝父子兄弟相残的“宫廷争斗”,可谓高山仰止,以致被后来的孔子推崇为“至德”之人,即具有最高德行的人。老夫子说,老百姓都找不出合适的语言来称颂泰伯兄弟了;后来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泰伯家族列为仅次于“帝王本纪”的“第一世家”!足见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对泰伯家族的推崇。
祖上如此辉煌,我作为后人当然引以为荣!到始祖居住地寻根的渴望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二零一五年八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我随家人南下游历苏、浙期间,终于如愿,于十七日下午和十八日上午分别拜谒观瞻了泰伯庙和泰伯陵园。
泰伯庙位于无锡东南的梅村镇伯渎河南岸吴泰伯旧居遗址。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现存殿阁为明清建筑。我们首先踏上的是庙前广场。迎面是一座高大石牌坊,前面刻“梅里古都”草书,背后刻“至德高风”四字。告诉我们脚下就是寻根之地。以往脑海中的“梅里”地名,转换成脚下实实在在的始祖居住地,与始祖同顶一片蓝天,一股怀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广场中央建有花岗岩高台,台上铸青铜大鼎,名曰“德鼎”。过“德鼎台”,广场北边有东西三座(中间一座靠前,左右两座靠后)错落照壁。中间照壁上阳刻“德让天下”四字。左右照壁上是“泰伯奔吴”的人物砖雕;照壁后是古老的香花河桥。桥下是放生池。桥北有花岗岩石牌坊一座,上镌刻“至德名邦”四字。这一组建筑高贵典雅,标志了孔夫子对始祖“至德”的不朽评价!
主建筑在路北。穿过石牌坊、甬道,是第一门厅。上书有“泰伯庙”三字匾额。往里是庙宇的主建筑“至德殿”,为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建。殿前柱联为:“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殿正中供奉泰伯塑像。头戴冠冕,手捧玉圭,身穿标志商周帝王服饰的玄衣纁裳。容貌高贵庄严,再现其三让王位的万古高风和开辟江南的博大胸怀。我整衣叩拜,表达我作为后世子孙对始祖的崇敬之情!
殿后壁挂有木板刻的《史记》“吴泰伯世家”节选,彰显了“泰伯庙”这一伟大建筑的历史文化支撑。柱联上方挂有港台吴氏后人捐赠的匾额,展示了各地后人的根系情怀!我一一进行了观摩。
前庭还挂有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题写的柱联。两庑分别立有吴王世系和伍子胥、孙武等重臣的塑像。
至德殿后有珠宝堂、三让堂、德洽堂、玉皇殿、关帝殿,均为清同治年间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烘托“泰伯庙”的人文地位。三让堂有“泰伯奔吴”的彩塑。堂匾题写“三让高风”四字。
门前有一口“泰伯井”。旁边石柱上有一副对联:“井邑依然旧山水,荆蛮乃是新天地。”称赞泰伯开发江南之功。亭边墙上有唐代诗人李绅写的《泰伯井》:“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鸿重浚后,又历几千年!”(2)后面是泰伯率领居民开掘的“伯渎河”,全长四十三公里,为“中国第一运河”。是泰伯引黄河文明于江南,发展当地生产、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水利工程。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泰伯庙东北十来里的鸿山前麓,观瞻拜谒了规模宏大的泰伯陵园。
鸿山东西长约一公里,高约五六十米。原名皇山,无锡方言“皇”“鸿”相近,叫成了“鸿山”。鸿山脚下是吴文化广场。中央花岗岩台上立有泰伯铜像。前面的《百家姓》大型地面石刻中,凸显出一个篆体“吴”字。仰望高大庄严的始祖形象,我怀着庄严崇敬的心情以铜像为背景进行了拍照。作为泰伯两千多万后人之一的我,能在始祖膝下留影,当时那种穿越时空的激动,无以言表!
后面是一条小河,上建有三座石拱桥。过桥后是一座花岗岩石牌坊,坊额为“第一世家”四字。我在想,帝王皇室,固然尊贵,一朝而已;而泰伯家族,是华夏“至德标杆”的“第一世家”,百代享誉,作为吴氏后裔,能不荣幸!为此我除了在泰伯塑像前拍照外,在“第一世家”石牌坊前肃立留影。那一刻我心中泛起从未有过的自豪!套用春晚节目一句时髦的台词就是:“我姓吴,我骄傲”!
过牌坊是神道。两边匍匐着羊、狮、象等石兽。两侧花园里有两座御碑亭。东侧御碑亭前柱联为:“好古不在秦川下,游心常在物之初。”亭内石碑刻着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诗:“远隐停骖泰伯乡,仰望墓宇法先王。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句吴至德邦!”
面临皇叔燕王朱棣南侵争皇位的朱允炆,拜谒三让王位的泰伯、仲雍兄弟,留诗勒碑于此,其惭愧状可想而知:王室兄弟,皇室叔侄,面对权位,一让,一争,天壤之别,确让他无地自容!朱允炆的这首诗,作为强烈对照,衬托了泰伯形象的无与伦比!刻石铭文成了宏大陵园的点睛之笔!
我反复阅读碑文,除了感叹形象高下外,对这位代皇室自责的年轻悲催皇帝,深表同情。宫廷争斗岂止一朝,实乃历代痼疾。历览古今,让王位的,可谓凤毛麟角!意在巩固皇位、稳定江山的历朝天子,能不仰慕,这才有了庙宇、陵园的座座御笔和大量的名人题词!西侧御碑,刻的就是是乾隆初次下江南经过无锡时,命大臣乌木泰拜谒泰伯墓的祭文。
庭院正面是泰伯墓的前大厅。檐下“泰伯陵”匾额为台湾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所写,笔迹刚正大方。走进大厅前大门,门楣上方匾额上是乾隆皇帝御笔“三让高踪”四字。过大门,大庭院内建有四层“仰止閣”。閣上有泰伯、仲雍塑像和和泰伯开辟荆蛮为当地人造福的绘画,可谓之泰伯行迹、功德的陈列馆。
仰止閣前,有左右对称的两座厢房。东为“怀德堂”。堂内有康有为写的楹联:“一游一豫同民乐,知止知足仰山高。”堂内供奉着仲雍与季札的彩塑。后者是吴泰伯、吴仲雍第十九代孙,也是几度逊让王位誉满朝野的人物,并曽留迹于我们的故乡莱芜。(3)
西厢房为“宗会堂”。里面摆两张图。一是“句吴国传位图”,从泰伯至夫差,共二十五位吴王,历七百载。另一张图是“至德宗亲姓氏派衍录”,展现了先秦时代中国部分姓氏的沿袭和分化。从泰伯到周末约七十代王侯皆姓姬。以后派生出九十三个姓氏家族,之中就包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姓氏。
庭院四周建有长廊,前后贯通。长廊壁上镶有帝王和名人题字石刻。其中有东汉桓帝的御题:“賢哉吴泰伯,慶澤彌留長。”有宋代范仲淹的五言诗:“至德本無名,宣尼以此評。能将天下譲,却有聖人心。南國奔方遠,西山道始亭。英霊岂不在,千古碧江横!”有明代方孝孺的《泰伯墓》诗:“句吴三让王,采药扶綱常。忠孝一身盡,皇山土邉香。”
中段墓道东侧是碑林。此中,康熙御笔“至德无名”碑刻赫然在目。碑状很新,应该是现代人发现皇帝题字,刻石安放碑林的。若是当时刻碑,建座“御笔亭”不是难事。
眼光挪到前后左右,是国内外吴氏后人敬立的石碑。国外,出自东南亚的居多,印尼吴氏立的龟驼碑上“認祖歸宗”四字分外醒目,代表了天下吴氏后人来此地的心情;山东枣庄吴氏立的碑就在后左侧。其他国内刻碑,来自很多省份。此刻,我当然也期盼着,将来有座“莱芜吴氏”立的碑出现在这里!
观瞻碑林后我们绕回中轴路线往后走。仰止閣后是月牙池。后有四柱三门石牌坊。方额“至德墓道”四字,为北宋哲宗皇帝御书。过了这座牌坊,是坡道砖路。迎面是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的祭殿。殿内供奉“始祖泰伯公神位”。门楣上方挂有“千秋俎豆”匾额。柱上有清嘉庆年间金匮县(今无锡)知县齐彦槐题写的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概括了始祖泰伯的德行和历史功绩!
走过祭殿,数十级台阶上方平台上有一座明代立的四棱碑。正面刻“泰伯墓”三个篆字。碑东面、背面分别是明弘治年间杨文、天启年间高攀龙写的《泰伯墓碑记》。
再向上,墓道前两侧分立一对顶端刻有蹲狮的石望柱。往后十来米处便是石砌圆形墓塚了。前立“泰伯墓”石碑。
我怀着肃穆的心情绕泰伯墓一圈,然后脱帽整衣,恭敬跪地叩了三个头,虽无供品,也算代表芜吴氏族人向享有“至德”荣耀的始祖泰伯公,行“上坟”之礼!自小在祖坟前不知磕过多少头,唯有这一次是跪拜始祖。坟内坟外,已是三千多年过去!
我叩头起来回身南望,鸿山前麓规模宏大的泰伯陵园掩映在茂密的苍松翠柏中,瞬间,一股历史的沧桑感激荡心潮:家族三千年,子孙万国中!“第一世家”作为吴氏主体,支起了中国第十大姓氏!(4)
通过这次寻根“家教”,再次回顾历史,我时而在想:始祖三让王位,之所以为历代推崇,是因为这种逊让高风,可以避免因皇族争斗杀伐,导致生灵涂炭和社会创伤。周朝基业八百年固然显赫,如今不过都付于残阳落照,而始祖泰伯、仲雍拱手相让王位的至德高风,提升点亮了中华民族文化,德泽绵长,光照千秋!
海内传云:西有黄帝陵,东有泰伯墓。始祖泰伯作为中华逊让高凤的引领者和江南文明、吴文化的开创者,比肩轩辕,享誉万古!
(某些文字参照了网文介绍)
初稿:2020年10月;定稿2023年1月26日
注: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泰伯、仲雍削发纹身,是宣示他们与周王室不再是亲属关系,三弟季历可以名正言顺地继位了。
(2)梁鸿,东汉初年名士。拒娶大家丽质,纳丑妻孟光。成语“举案齐眉”即出自孟光侍奉丈夫梁鸿的故事。
(3)吴季札,泰伯十九世孙。是延陵吴氏支系的始祖,同以让王位和诚信而享誉华夏。是与孔子齐名的南方第一儒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先秦时代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中国文明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季札在出使齐国时曾路过莱芜,其子途中去世,墓葬遗址在莱芜市口镇垂杨村西南“孔子观礼处”。
(4)《吴姓》一书记载:吴姓有四个不同的来源。泰伯、仲雍的后人占绝大多数,构成中国吴氏的主体。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