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活春节文化棋
顾德
年,是幸福的团圆味道,更是文化的赓续传承。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孩童的雀跃期盼,是游子最浓的回忆,是老人最殷切的守望。
看到一则新闻,近日陕西西安大雁塔的步行街的树枝上挂满了诗句形状的灯,惊艳路人。网友评:灯火阑珊,满树诗词,一步一诗,独属长安的浪漫。其实,有很多城市推出了很多文化元素的新年气息,杭州公交车画出了萌兔,我们县文化馆在肖庄镇兔文化博物馆举办了剪纸活动,上东省开展了赶古老黄河文化大集活动,开展送春联送福到村活动古老的年集演绎出盎然新春意。
是啊,春节是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内涵底蕴,我们要继承传统经典,更要发掘其文化内涵,发扬光大,把春节过得更红火,更有年味。有很多媒体平台热播一些春节文化小知识,这是极好的年文化传播。我听到了一些小知识,比如,春节有时早,有时晚,最近这些年,最早的是1966年的春节,最晚的是1985年的春节,分别是几月几日也说了,我没有记住,这两个春节相差约有一个月。再比如,年三十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的,2013年、2016年、2022年都没有年三十,2025年到2029年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但是,不管有没有年三十,但是除夕不会少的,守岁辞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过年节目。
过年过的就是仪式感,忙年忙的也是那种追求仪式感的过程。赶年集置办年货,春节童谣里唱的,过了腊八就是年,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扫房子不只是打扫卫生,更是一种仪式,扫去过去一年的不悦晦气。二十八,把面发。发面打白糕,春节用看家糕上供,春节后串门亲戚来了,回她们一块白糕,显示显示自己利索,祝愿孩辈们年年高升。炸藕合、包饺子也是春节不可少的一个节目。除夕夜、初一吃饺子还得有面条,那就不叫面条了,是钱串子,有的家庭饺子里面包钱币,看看一家人谁下一年福运当头。其实就是一个喜庆热闹。写春联贴福字贴门神挂红灯笼更是传统节目,要的就是新桃换旧符,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氛围。初一早上,全村团拜,“起得早不?”“过年好”,一句句问候温暖着你我他,一声声祝好弥漫着乡村上空。从初一就开始走亲戚串门,你来我往,团聚一起,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张家李家,乡俗民情,聊得不亦乐乎。有的人还讲究留礼品和不留礼品,主人和客人亲热地拉扯,还像是争吵一样,就好像是春节小插曲,挺有意思的。现在,微信信息便捷得很,五湖四海的祝福如同眼前。今年,疫情防疫战告一段落,大家可以回老家过节了,拍全家福成为一股热潮,拍张全家福很拉风的啊!那个60多人的全家福暖到你没有?还有一个全村人拍全家福,啧啧,不知道是谁组织的,厉害了啊!
诸多报刊媒体征集新春稿件,可以让我们小老百姓抒发感想,记述情怀,顺便得个小礼品什么的。温暖回家路,征集回家暖故事,福兔迎新晒大年,主题影像征集活动,我们可以拿起手机,拍生活照片,写写自己的内心,歌颂美好生活,歌颂新时代,还有猜谜过春节,年味征集采稿,我们不仅是自己自家过年,更是和大家一起过大年,和世界一起过中国年啊!

顾德,本名李吉利。全省先进鲁西领跑的茌平人,爱读书,爱写文字,自言自语,自得其乐。愿立足自身,写平常百姓事,抒普通草民情。偶尔创造点自己意料不到的乐趣。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也与时俱进,开微博,建微信,挂邮箱,有空暇就乐此不疲读书写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