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黎明》
文/余一
云雾里,黑沉沉大山如倒扣的龟壳
循那龟裂的罅隙,蒙圣灵之晖,我静守一隅
凌乱的风,狂虐了谁的青春
冰是无语的,碎石如重摔的落叶
野猪随气味在眼皮下狼奔豕突
而我的眼,楔入迷离
每一处都有一个高贵的魂灵在游走
萎缩的海面,携一片风帆去踏浪
犬吠声,零星的传递信息
鹧鸪鸟此刻还在冬眠里打盹
冻死的蜂箱,王的盛宴在蔓延
黑溪螺随潺潺涧底清泉缓缓移动
一本失踪的书,依然在金碧美女的手上漂流余香
从黑漆的魅影里,挖出一角东方既白
有你做伴,黯夜也不会孤独
因为天是会亮起来的,而我与你一直在守护一个脆弱
西天,撒下一袭红红的红
而我守候的黎明,始终是你等待的热烈
冷,飕飕的抽出一把白刀
砍向所有的弱小与不堪
只见滴血的青莲翠羽红萌绿袄紫锦铁绣在摇落
雨丝里带来一阵风腥味
鸟儿聚集了它们媚春的歌喉
躁动的虫儿一直伸着懒腰
天光如沉重的呼吸
撕开了一裂口子
峰儿在谩骂中露出不雅
但醒来的云缓慢地挪动了山体大门
订制的早餐又是一顿
鸟语花香的快慰
——————————
++【白桐论诗】++
孤独的守夜人
——评论余一先生的新诗《守望黎明》
文/白桐【河南】
想起余光中曾写过一个诗歌《守夜人》。用笔守夜,通过笔的形象,是余光中先生一生对诗歌热爱的体现。
而诗人余一的近作《守望黎明》,写的是现实的守夜,更倾向于对现实的咀嚼,但他没有一个字——直涉现实,却句句基本都有现实指向,为这个时代守夜,守候的是——理想的“黎明”。
确切地说,这个诗歌具有朦胧诗的特征,以繁密的意象手法表达感情,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具有很强的象征、隐喻的倾向,不仅仅有现实指向,还有多种文化现象的揉和。
这首诗最大的难度就是首句倒扣的龟背,让人百思。正扣可解,倒扣难解,或许,作者故意为之,云雾深深,夜色默默,是诗人意念的颠倒与假想。
也可以作此解:龟背,倒扣——四脚朝天,寸步难行,指向现实人们精神的迷茫,迷失,概括了现实的困境,所以不仅仅具有文化光泽,也有现实侧重,这显然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现实情怀。
无论朦胧,还是谋篇布局,都有一个走向或脉络,大山,青春,迷离,猥琐,打盹,盛宴,失踪,脆弱,回望,风腥,歌喉,挪动的大门,花香鸟语的快慰,构成诗歌的心理脉络,借助那些意象逐步丰富成为深沉的诗境。这种丰富意象的构成,在《守候黎明》这样思想深远的意境主题下,在当今诗歌里基本是个孤例,也许许多人有此想法,但是成篇确实困难,因为古典诗歌的现代表达的困境,其实本诗从古典诗歌出,且富有新的意象 ,形象,细节,空间,意境这些东西在其间。
大约人人都在现实中远行,漂泊,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就是静守一方,也目睹着现实的种种无奈,折磨,很难独善其身。
仔细品味,凌乱的风,野猪的狼奔豕突,王的盛宴,失踪的书香,飕飕的抽出一把刀,会把人代入其中的意境当中,咀嚼自身的现实境遇,经历当中。无疑“每一处都有一个高贵的魂灵在游走”是一个高音,每一个对生活怀抱理想,坚持某种高贵品质不随波逐流的人们的人生注脚。游走,其实是流浪,更多还有寻找,希望,等待,守候黎明。
如果从疫情方面来看这首诗歌,可能会联想起新的诗歌指向,比如核酸造假,人们生活困顿,出行的不变,等等,可以从诗歌意象中看到某种映射。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或种种异象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往往精神迷茫,而诗歌如何表现这种复杂,如何表现个人复杂的思想,这个时候,朦胧诗表现方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比较能够盛下包裹住这种思想的复杂的想法,如果是三言两语的诗歌也确实难以体现这种诗歌的宽度,指向。所以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选择。
一个大的决策会持续很多年,《守候黎明》可能只是诗人的一种诉求,一切都慢慢变得空前孤独,冷漠,田园式的、温馨的人际关系生活画面,已经差不多远离,人们也慢慢习惯了目前的现实状态,变得麻木,而诗人还能有很深的感受 ,内心的痛苦,通过文化积淀,深厚的思想,艺术的表达,传递这种信号,重新唤醒人们正视自身存在的困境,体现了诗人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只是杜甫的寒士,在余一笔下成了为大众的处境痛心疾首。
相似的情怀千年不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策划】犁骚客
【编辑制作】纯憙,晓莉
【责编】余一
【出品】一道诗艺社广州分社江西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