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地处洱海源头,境内江河湖泊众多,全县湿地资源随山势分为两个小流域,其中洱海流域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右所、邓川6镇乡分布有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凤羽河、海尾河、弥茨河等主要河流及与之连通的海西海、茈碧湖、东湖、西湖、绿玉池、三岔河水库等主要湖泊和水库。
近年来,洱源县贯彻落实“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以洱海保护为中心,坚持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生态环境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相结合,实施了一系列的湿地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全面推进洱海源头万亩湿地建设、全力打造万亩生态隔离带、综合治理万米河道。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洱海水质连续三年评价为“优”;生态环境监测部门数据显示,综合反映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成效的全湖透明度,提升至近20年最高水平。随着洱海治理成效的显现,洱源县借力扬帆,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牛街乡的温泉经济逐渐繁荣,花木产业不断壮大,水果产业畅销省内外……
中国温泉城:十里一潭,五步一泉
北纬26°3'36",东经99°2'57"——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牛街乡,境内居住有汉、白、彝、傈僳等8个民族。
这穿越时空,你会看到,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民居建筑、寺庙、茶马古道等保存完好,名人众多;自然景观优美,地热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沧桑的历史被沉淀进岁月深处,温情的时光正在蔓延,滋润养护着这片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
时光,让这里变得越来越美好。
“仿佛玻璃漾水晶,宛若珠玑盛琥珀”——是一句描写温泉的诗句。
漫步牛街,处处可见氤氲缕缕,气蒸雾绕。在炼渡村的温泉水井边,勤劳质朴的白族村民,在这里打一桶温泉水带走,用于洗衣做饭。水井旁,传统古朴的炼渡澡堂,仍以5毛钱一位的价格对外开放……
牛街温泉资源丰富,温泉滋养着世世代代的牛街人,同时也给外来的游子带来无限温情。
来自迪庆香格里拉的的老汉刘晓捌,已经66岁,退休后和老伴每年都来牛街疗养一段时间。春节过后,他开车带着老伴和孙子来到牛街温泉山庄时,发现这里已经住满了同样来自藏区和迪庆的老人们。好在他之前预定了一个小院子,才得以晒着温暖的太阳,在小院子里煮着酥油菜;老伴在整理着从菜市场买来的新鲜青菜,准备做午饭了;小孙子在院里院外跑跳着,恣意着孩子的天性……
牛街温泉山庄的老板冯忠华,自幼随父亲冯林才从餐饮业起家,见证了牛街一带温泉业的发展和崛起。
“随着洱源地热资源的发展,现在汇集到牛街一带的客人越来越多。”冯忠华介绍,另外,来自丽江、怒江、昆明和楚雄一带的客人占了半数。一些北方的中老年人,因为喜欢这里的暖冬,有时就在这里“猫冬”一两个月。因此,牛街的各家温泉经营者,都在穷尽办法,在客栈的布局上做文章,以优雅的布局、贴心的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
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已经成为牛街温泉行业发展的一股不容小觑的动力,有力带动了旅游业的崛起。
暖居温泉,一个温馨的名字,也是一个温馨的小院子,里面只有6间房子。80后女子申泉芳,早年在昆明打拼,5年前回来洱源经营KTV,去年才将老家的房屋倒腾成了温泉民宿。这里房间虽然不多,但用心收集摆设的一些老物件,让人油然升起一种悠悠的乡愁。“每次来这里,看到这些老物件,都会触景生情,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住在这里的王先生,打量着这些和他差不多年龄的老物件,眼睛里洋溢着浓浓的乡愁。
古道汤池温泉酒店,一个大气的名字,同样有一个大气的老板娘黄艳平。对每一位到这里的游客,她都是真心实意地招待他们。以至于多年之后,一些当年的游客还像是朋友一般,和她保持着联系,经常带朋友过来。这里提供的中药沐浴包和免费的牛奶、饮品,更是让她这里每天门庭若市……
牛街乡文旅资源丰富,地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滇西北黄金旅游线路的必经节点,境内地热资源丰富,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资源,素有“温泉之乡”的美誉。同时牛街是历史上茶马古道有名的驿站,兼具“茶马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2008年牛街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牛街乡兼具山水田林湖自然风光资源,生态良好,是云南省生态文明乡,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致富新希望:花中仙子,生态农业
北纬25°14'37",东经99°59'11"——位于洱源牛街乡的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在母本大棚里,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卉,在初冬的暖阳里尽情绽放着;扦插车间里,工人们忙碌地照顾着双腺藤和天竺葵……
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云南分公司于2016年在洱源县注册成立,主要发展无病毒无性繁殖插穗、宿根花卉和成品盆花3项业务。花卉种植按照现代化农业标准引进了荷兰最先进的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温室内全自动环境调控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现已种植双腺藤、鼠尾草、天竺葵、火炬花、松果菊、福禄考等近200多个花卉品种,每年生产约2000万株高质量商品插穗,主要销往北京、西安、广州等地。
“牛街的气候,很适合花卉的培育和生长。目前,公司在探索‘温泉+’模式,充分利用牛街丰富的地热资源,实现全年无间隙的种苗培育。”
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云南分公司大理基地负责人李伟峰介绍,基地2019年向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提供600多万株种苗、向一带一路怀柔区主会场提供300多万株种苗、向70周年国庆200多万株种苗。2020年向一带一路西安主会场提供200多万株种苗;2021年向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天安门广场提供100多万株种苗;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场提供10万多盆成品盆花、生根穴盘苗300多万株,用于打造立体花坛“共生共融”(花仙子),并荣获“中国·昆明立体花坛大赛”金奖,成为昆明市新晋网红打卡点。
基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180万元;2021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572万元。2020年按每亩1200元的标准发放土地流转费61.68万,惠及农户332户;2021年每亩标准提高到1320元,预计发放土地流转费67.8万元。
昆明cop15主题雕塑“共生共融”(花仙子)
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共同发展,让更多的农户实现在自家门口就业。
基地负责人鲍青松是县政协委员,积极发挥自身企业委员优势,以实际行动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在加强提供就业岗位、业务培训、业务拓展等方面积极发力,解决了技术不高、技能不强、就业不稳等难题,保障农户有稳定就业环境和收入。
目前,公司平均每天用工约120人,每人每天可收入80-100元。2017到2020年,共支出劳务费1198万元。2021年1—3季度,支出劳务费258万元。
2021国庆天安门中心花坛
“下一步,基地将建设智能化连栋温室27000平方米和种子资源圃2000平方米,利用地热资源发展花卉种植,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无污染、零排放的目标。”李伟峰表示,基地将继续发挥公司负责人是县政协委员的优势,积极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
在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中,小花草长出了群众致富新希望。
洱海新农人:绿色种植,金色收获
北纬26°8'24",东经99°59'45"——位于洱源县三营镇的洱源凌福苹果种植有限公司。
近年来,洱源县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绿色、有机化种植,在洱海源头涌现出了一批新农人,为发展绿色、有机化种植注入新活力。
洱源凌福苹果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凌体超,从2006年开始,就在洱源种植苹果。
近年来,为了保护洱海,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洱源县积极调整产业发展,走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之路。凌体超一家看到了绿色有机化种植的发展前景,于是因地制宜探索绿色有机苹果种植,在牛街乡孤老山和三营镇永乐村,建起了280亩优质苹果种植基地,并在2015年成立了洱源凌福苹果种植有限公司。
“我们围绕洱海保护治理,为减少面源污染种植的生态苹果,以此来打造洱海源头水果绿色食品牌。”凌体超介绍,公司专注于无公害绿色健康苹果种植、各种优质苗木繁育果苗培育,已拥有17余年在大理高原地区栽植优质绿色苹果的经验。
截至目前,公司在洱源县境内自有基地有孤老山、永乐村、火焰山共475余亩优质苹果种植基地,拥有“孤老山®”“洱园红®”两个品牌。
后来,凌体超发现大理现有苹果品种的品质及苹果品种的优越性在逐渐退化,于2010年开始先后引进了10多个苹果品种试验。经过8年的引进试验,优胜劣汰,选取了5个适应大理地区种植的早中晚熟苹果品种:早熟-蜜帅苹果(7月上旬成熟)、中熟-红玫瑰和华硕(8月底到9月中旬成熟上市)、晚熟-长富二红富士和岩富十红富士(10月中旬成熟上市)。
“通过4年多的土壤改良及种植环境改善,我们2019年申报国家级的绿色食品;并且于2020年的12月份,取得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
2018年4月,公司承担了县级科技项目——大理地区优质苹果“环保生态、化肥零增长”关键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深入推进生态种植,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同时,加强宣传培训,在当地进行示范和推广,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苹果增产、果农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从而推进苹果种植的优质、生态、高效发展,为政府打好“绿色食品”牌贡献力量。
2019年,公司和洱源县洱园红苹果种植技术协会,承担了1000亩苹果种植基地项目试点基地,共使用有机肥1000吨,每亩1000公斤。
“目前,通过我们直接或间接带动的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了3500亩。大理洱源苹果种植形成一定的规模后,能一定程度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一种‘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泡泉’的旅游品牌,把大理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生态的环境、民族风情多样化,发展一个大理的独特乡村旅游方式。”对此,凌体超充满了信心。(文/张密 图/洱源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