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好几天了,我常常梦见母亲。说来也怪,在梦中,母亲总是满脸关切地问着那句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话——你吃饭了没?
母亲这句口头禅,在我的脑海里回响了好几十年了。从我咿呀学语到我蹒跚学步,以至从我念小学到我读初中,包括远在商洛求学……
在我生命的记忆中,“你吃饭了没?”是母亲问得最多的一句。也正是这一声声、一月月、一年年的问候,让我的贫穷之家、求学之旅、成长之路充满着浓浓暖意。
咀嚼着母亲这句话,一幕幕清晰的往事浮现。在我第一次上小学回到家的那个秋暮,在我离家六天读初中,跨进门的那个周末,在我参加中考回到小土屋的那个夏夜,在我骑着自行车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走进小院的那个冬晨,在我领着上高一的儿子回到家的那个暑假……
母亲总是千篇一律的重复着这句让我熟悉到有点厌烦的话语——你吃饭了没?
说这话时,母亲总是满脸关切,问完一句,也不管你怎样回答,还是会画蛇添足地加上一句,“我再给你做点儿饭吧?”如果得到默许,母亲就欢喜得不得了,连忙生火做饭炒菜,然后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或者我们)吃饭,像欣赏一出精彩的图画。

“你吃饭了没?”咀嚼着母亲这句熟悉的话,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辛苦劳碌了大半辈子的母亲,为什么总是坚守着这样一成不变的问候呢?童稚的我不以为然,少年的我思而未解。而现在,我渐渐悟出了一点缘由。那是因为在母亲的童年、少年乃至中年的记忆中,吃一顿真正意义上的饱饭对她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是一个不敢企及的奢华的梦想。正是母亲饥寒交迫的前半生中那么多关于磨难的记忆,让她固守着这样一个并不过分的梦想,天天吃饱饭,顿顿吃饱饭。因此,母亲在面对每个子女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那句最朴素的问候、最善良的心愿——你吃饭了没?
弹指一挥间,35年如前。当年20多岁的母亲如今已年过花甲,当年稚气未脱的小孩也年近不惑。可是,每次回家,母亲仍然改不了她那重复了35年的问候——你吃饭了没?
最不能忘记的是我上初中的第一年,也就是1982年的7月20日,我12岁生日的那一天的中午时分,母亲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步行到我读书的学校,把两个还热乎着的大鸡蛋塞到我的手中,“你吃饭了没?鸡蛋还热着呢,快吃吧,今天我娃过生日呢……”
泪眼朦胧中,母亲的身影渐渐远了,就在母亲消失在我的视线里的时候,我才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的步行了十几公里路的母亲,您——吃饭了没?
“你吃饭了没?”扪心自问,大多数时候,我回家前常常是吃了饭的。即使偶尔没有吃饭,我也会违心地回答吃过了,并且能即兴“捏造”出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细节,以证明我不但吃了,而且吃的很饱,吃的很好。尽管有人对这种做法颇有微词,但我却始终坚持着,一直没有改变。
为什么呢?因为我每一次咀嚼母亲这句“你吃饭了没?”总能在浓浓的母爱中品味到一丝淡淡的内疚,知道其中深藏着母亲无微不至的爱。可是,面对被岁月染白了头、刻皱了脸的母亲,已经身为人父的儿子的我怎么忍心让她再生火、做饭、炒菜、洗锅,忙碌辛苦呢?如果母亲非要以这种方式表达她的爱心的,我为什么不可以用善意的谎言欺骗她呢?
上个星期六,去看望月考结束的儿子。面对个子比我高出半头、衣着比我鲜亮时尚的现代高中生,我却神差鬼使问了一句很不合时宜的话——你吃饭了没?
看着儿子有些惊愕的表情,我忽然想到了我那日渐衰老的母亲,想起那句她坚守了大半辈子的口头禅——你吃饭了没?
那天夜晚,我虽然睡在灯火万家的县城,却梦见了小山村里的土屋、小院。在梦里,母亲依旧像往常一样扶着门框,朝着刚刚走进院子的我,慈祥地问了一句,“孩子,你吃饭了没?”
……
(初写于2007年5月12日)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爱好文艺,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愿结识更多文朋诗友。
发稿编辑:张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