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人,究竟该怎样活?活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人生观的问题。孔子认为,人的富贵贫贱是由其天赋、环境、机遇以及性格等诸方面因素决定的,这就是“命”。人各有命,际遇不同,生活的情状乃至个人的追求等等自然不同。但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命运,只要坚守仁道,心态坦然达观,既不仰慕别人的富贵,也不轻贱自己的不济,更不拿自己的命运去评判别人的命运,把自己做人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就是君子之德!此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

(12)人各有命 追求不同
说起中庸之道,就很自然涉及到人生的价值观问题,也就是怎样活人,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孔子认为,人的富贵贫贱是由其天赋、环境、机遇以及性格等诸方面因素决定的,这就是“命”。人各有命,际遇不同,生活的情状乃至个人的追求等等自然不同。但一个人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命运,只要坚守仁道,心态坦然达观,既不仰慕别人的富贵,也不轻贱自己的不济,更不拿自己的命运去评判别人的命运,把自己做人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就是君子之德!此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于是,孔子就用颜回和子贡这两个有名弟子的不同人生态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原文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庶”:庶几,相近的意思。这里是说颜渊的学问道德修养接近于完善。“空”:贫困、匮乏之意,指颜回生活贫困。“货殖”即做买卖;“亿”同“臆”,猜测,估计的意思。
对这一章的理解,关键在“不受命”三个字上,即:不受天命还是不收“禄”命?历来的解说是众说纷纭。朱熹的解释是“不受天命”,说子贡不受天命安排去做官而去热衷经商做生意,虽然每每都能猜准市场行情,但却不如颜回安贫乐道,是用赞美颜回的安贫乐道来激励子贡,也就说,孔子明显欣赏颜回的人生态度而不赞成子贡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这简直是对孔子这句话的歪曲,更不符合中庸之道!

首先,我们看子贡的一生作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我们可知,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是一个非凡的人才,不仅口才好,具有非凡的政治和外交才华,而且还善于经商,是一个“全才”。孔子曾对子路、子贡、冉求这三个都有从政才能的弟子是这样评价的:“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达”就是通达事理,善于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和全局,这是一个政治人物的最可贵的品质,较之于“果”,较之于“艺”更能适合从政,因此,孔子认为,子贡确实是一个从政的人才。事实也是如此,子贡一生,曾被鲁、卫两国聘为宰相,先后出使齐、吴、越、晋四国,无论是在治国还是在国际外交活动中均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华。
其次,我们看子贡在孔子集团中的作用。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子贡不仅为这个集团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而且充当外交和管理财务等重要角色,是这个特殊集团的“财务总监和外交大臣”。可以说,没有子贡的经费保障,孔子是很难率团周游列国长达十多年的!试想,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孔子总不能一边吃着人家的(花着人家靠经商赚来的钱),一边又说人家不应该去赚钱给他吃的,贬损人家“不安天命”吧?
第三,孔子对于财富的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在《述而篇》(7·12)中,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就是说,孔子并不反对经商求富,甚至认为,只要能富,即是象执鞭这样微贱的工作也不排斥。他反对的是不正当的富贵和不合“道义”、“不守信用”的行为。也就是说,孔子并不认为子贡经商就是“不安于仁道”行为,就没有颜回高尚。
显而易见,“不受命”指的是“不受禄命”,即子贡曾拒绝过诸侯或权贵的聘请,没有出去做官。以孔子对子贡的了解,他知道子贡并非是不想从政做官,而是因为没有遇到一个自己满意的,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好差事才拒绝出仕的,就像做生意一样,手中的货物暂时不出手,是“待贾而沽”——等待识货的人出个好价钱!事实也是如此,子贡两次出山,都是出任首相,这种眼光和智慧是一般人所不能具备的,因而,孔子说他“屡中”,即对自己的定位和对时机的把握都很准,同样是赞美。
颜回生活贫困但他知命而为,居仁道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这是“空”,即心境坦然;子贡依靠自己的智慧追求个人价值,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不能用颜回的淡泊名利去评判子贡的个人价值追求,说子贡追逐名利,没有颜回高尚;同样也不能用子贡去评价颜回,说颜回“消极无为”。人各有命,活法不同,追求不同,只要能居仁道,就不失为君子,这便是中庸之道。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