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炊烟< 散文>
作者:周世翔
我出生在重庆市垫江县黄沙镇,乾坝城一处林姓家族居住的小村庄。
从懂事开始,我就领略了人间烟火的真缔:"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一日三餐必须生火炊饭,以延续生命,繁衍生息! 炊饭时的人间烟火所产生的炊烟,透过瓦盖屋顶缠绕竹林后袅袅飘向兰天,慢慢飘缈消失在远空。晨炊和晚炊所产生的炊烟确实很美,刚从农舍慢慢升腾上碧空,有云雾天梯的视感,当横存天际时又像是弯弯曲曲的溪流。看久了,易产生浮想联翩的的感觉。怪不得,凡涉猎农村生活题材的诗作,都离不了炊烟的点缀!
前些日子,我抽空回了一趟久别的故乡,即重庆垫江县的黄沙镇,还未住下来就觉得故乡蓝天上少了些什么,颇感不自在,仔细-看,啊!原来是炊烟在天空中稀疏或者是没了?。因为炊烟也有悠久的厉史,可以追溯到先祖隧人氏钻木取火炊食,使类人猿从吃生食进化到吃熟食,人类文明又进化了一大步。难道老家这些凡夫俗子已发展进化到都不食人间烟火了?在住下来的日子里我终于明白了是咋回事。
早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国家地质勘探部门,探测出在垫江县境内地底下埋藏有丰富的天然气矿。国家授权当地政府、有权开发浅层天然气供民用,深层资源留给后代子孙享用。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后、县党,政顺应历史潮流,设立了天然气开发公司,钻井采气后再铺设管道通向县属各乡缜的天然气站,再把天然气有偿送进农户厨房。这天上的炊烟也就自然地清淡或消失啦!
黄沙镇的党政很了解民情,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带领百姓配合天然气公司,穿山越岭掘沟埋管,把天然气引进了百姓家,使千家万户,都使用上了天燃气,社会主义美好的生活又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我问乡亲们使用天然气后有啥感受,乡亲门异口同声地回答:"跟老子真方便,美好的日子又上一层楼,安逸得很喏"!
交淡中有的乡亲很形像形容灶膛就象人的肚皮一样。总是填不满,吃完了上顿又忙下顿,到了柴尽草绝的时候,为延续人间烟火,男同咆们就挑起竹筐爬明月山,上山煤矿厂挑煤炭去 全程有二十来公里,挑着-百多斤的煤炭,还要翻过"猴见愁"的陡石梯子,再还要踩过乱石铺路的"癞子坡"。为了减轻肩上的压力,嘴里还不断哼着"上山脚杆子发软,下山腿肚子打颤"的挑炭谣。额头上的汗水,一颗一颗掉在石阶梯上,溅成八瓣,一滴接一滴就像无穷无尽的删节号,记载着挑炭人无穷无尽的辛劳!幸运天然气进了灶房,要不,就这样挑下去,男同胞不知要少活多少年?!
天然气进农家厨房后,农家厨房进行了-次革命。。原来农家厨房一个烧柴灶和一个烧煤灶就占去了整个厨房面积的三分之二,另外还得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神爷留个位置,再剩下的空地方也只能站着吃饭了。
现在拆去炉灶后,在依墙临窗前,安放一张磨花水泥预制板灶案。这下农家的人间烟火是不冒烟的,但火苗更旺盛呢!
原来灶神爷的位置,现在摆放了一个双开门的大冰箱。炉灶拆去后的空间,摆放了一张能围坐十二人的大餐桌。
女同胞们更高兴的合不拢嘴。因为长年累月饱受烟熏火燎的煎熬,咋看三四十岁的颜质,却能评估出五六十岁老大妈。她们现在也熬出头了,一个个都变得白里透红,貌美俊俏。真是苦尽甘来,享受着天上人间的生活美景!
故乡的炊烟,你的淡化和消失,是共产党让乡亲们过天上人间的日子,让百姓生活得更消洒,美满,让长天更纯净,更湛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