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永茂
编者按 永茂同志《待不够也看不够的地方》一文刊发在都市头条是一件幸事。永茂的家乡也是编者的家乡。待不够也看不够的地方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多美,有多富饶,而是因为家乡有生我养我的父母,有伴随我成长的父老乡亲,有哺育我成长的山山水水——家乡是我的根,没有这个根,阳光雨露再好,也不会有今天的我。永茂的热情洋溢,饱含深情。用心用情一挥而就,也源于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你点赞!(本网编辑:张忠信)

有这样一个地方,让你总是待不够也看不够。什么地方?在外游子总想回到母亲身边的地方,故乡的大地,生我养我的地方。
每当我探亲,不,是探望母亲,回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待上几天,又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我怎么舍的离开呢,我真是舍不得啊!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世上最可亲可爱的地方!
那是前些年,母亲还在世的时候,母亲晚年这十来年,我每年都要回去看看母亲。回去又能做些什么呢?什么也用不着我做,也就是看看。看看母亲,自己内心也就坦然了。母亲也似乎觉得,儿子能每年回来看看她,她就心满意足了,她也不需要你给她做什么。反倒是她觉得,她不能再为儿子做更多的了,心有不安。还做什么呢,都做了一辈子了,我想。可是她想,她不至一次地给我念叨过,“哎!妈老了,我娃回来,我不能给我娃做吃的了!拿了一辈子的菜刀,也拿不动了!”妈知道她娃爱吃她做的饭。是的,就是家常饭呗,但就是爱吃。我可能天生就是这样的体型,吃什么也不长肉,总是偏瘦。但我每次回到家里,吃老家的饭菜,也就停个十天半月的,总会长一两斤肉。但是我能给母做点什么呢?这么些年了,我也就是给她买上一两件衣服,添上一两件家用什物,别的就没了。但是我总想能给她做点什么。有些年了,我曾想,可以给母亲买一台电视了。但那时农村人家,有电视的还不多,谁家有台电视,往往街坊邻居的人,就都凑着看去了,炕上脚地能挤满一屋子人,那老人还怎么正常休息呢,没法买,只好作罢。可以装台电话了吧,能随时千里之外通个电话该多好,可她耳朵又不行了。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等我退休了,好多陪陪她吧,但没等我退休,她人已经没了。现在就剩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了!
你说,当我每次回家,陪她待上有限的几天时间,我怎么舍得离开呢!但我又不得不准备走的时候,就习惯似的,到村外、到地里、到西面的高崖边上,走一走,看一看。
我特别愿意看着这黄河,看看这脚下的大地。你说这有什么可看的呢?灰蒙蒙的,光秃秃的。但就是想看,愿意看。就这样久久地站着、看着、凝望着,浮想翩翩……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无不留下了我的脚印,因为我就生长在这个地方。一眼望去,河对面是横臥着的亘土危崖和远山。往上,似乎蒙蒙地能看见禹门口。视线外、就在那个方位,秋风楼千年矗立、汉风习习……往南望去,河水流向天边,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没有碧水,没有青翠,多是一片片未收的荘稼,和一些待耕的裸地,算不上有什么景色,一切都是本色。似乎没什么可好看的,但就是看不够,不忍离去。久久地站着,望着,我便在胸中吟出几句诗来:
后土汉风远,东西三十年。
风烟禹门渡,一水泻南天。
萧瑟凝眸伫,今去几时还。
我就这样很不舍地,一次次地回来,又离开,——今去几时还呢?!
这首诗在我胸中,酿成很久了,一直不知该用个什么题目。忽然想到,已有动议,滨河要建一坐景观楼,果能飞起一楼,登临极目,岂不正是诗中这一景色?至此,一楼似已临河飞起,诗人登临、长伫,仰观、俯视,已然风光无限……诗题就曰:登黄河楼,行吧?好吧!后两句就可改作:萧瑟此登临,借问几时还!
都市头条编辑部: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