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正月、风雅春光
文/刘洪云

一、今日立春潮,月圆杨柳稍;知己人常在,书乡共夜宵。去年腊月,随着新冠病毒传播力大幅度降低,人们的情绪得到了释然。
“春蕾空中课堂”在兔年春节前后更是异常的红火,线上的歌舞联欢,线下的签名赠书。更是让兔年春节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我的生活中,没有哪一个春节能够像今年的春节这样灿烂多姿:文情若水,珠玉芳芬;歆然期许,鸿运满堂。

为此,我还为年前的“春蕾空中课堂”晚会写了一首绝句:
贺春蕾新年晚会
文/刘洪云
欢乐师生联谊会,诗情歌舞艺芳菲。
春雷授业书香溢,玉兔闹春芸翠晖。
“春蕾空中课堂”是新世纪以来唯一获得两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家--李春雷先生主讲授课的,漂亮的吴学礼女士主持、并对李春雷老师所讲作品配以清澈的朗读,以及后期的图文制作。线上网络课堂在两位可亲可敬的先生、女士的‘经营’下风生水起,听课的学员也越来越多了。学员们写出自由诗夸赞道:
空中课堂日久弥香,课课精彩回味悠长。
精神食粮滋润心房,指引学生前进方向。
以文会友,逐梦前行。正是课堂内外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下文学振兴的一个缩影。

我自去年11月5日听课以来,感受最深的是有两点:即李春雷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前来求知的文学爱好者。完美的授课每周日一次,雷打不动。即使李老师在去年腊月受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包括他的岳父因病去逝,也未受到太多影响。吴学礼女士的老母亲近日病逝,也没有中断课堂的朗朗声;志在坚持,成在人为。是李春雷老师的所讲所授的知识深深紧扣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包括他的创作手法、他的佳品审美、他的力作站位、他的语言精美、精准!精妙,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具有激人奋进的、阳光向上的精神动力。
今年2月1日,当我收到了李春雷老师签名的书籍,便迫不及待地阅读了其中的“赶考”一文。这是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史料教科书,是唯美手法的鲜活灵动的大题材的文学精品。就如同他的签名,具有横空出世的气魄,又有舒展大气的风彩;更有方圆如画的碧玉,又有古朴典雅的天然。带着扑鼻而来的墨香,带着对学生的殷殷期望。二、只有将李春雷老师的书捧在手里时,我终于明白了他在讲堂上反复强调的‘每个字都是创作中的一个小宇宙’,在这一书中,你挑不出一个字是多余的或者不恰当的;没有一句话是不够精准的或者难以理解的;没有一个画面不够精彩的或着模糊不清的。或人物的穿戴,或相互的对话,也都是一番考究后而量身打造的。他可以从细微处着笔,而从容地建筑起一座漂亮的高楼大厦,直上云霄。然后又将其拉扁拽长,从高超的架构上挥洒自如,若舞飘袂,簇拥着唯美的文字行云流水般的倾泻而下。然后款款地详尽地将都市与村庄、婚姻与家庭、土改与民生...娓娓地道来。每一个字、包括标点符号都是那么地晶莹剔透、明媚靓丽;每一句话都是那样的鲜明奔放、或柔情似水,或铿锵有力,令读者身临其境一般。读李老师的“赶考”,就好像是欣赏了一幕大剧,剧中的每个人物的完整的出场,个顶个儿的个性鲜明、才德超众,严明性,都有出神入化的描写。以及晋察冀边区培养出的群众觉悟基础的画龙点睛之笔,和选择西柏坡为三大战役的神来之笔。让国民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第一仗攻打锦州、夺取辽沈;随之围攻天津、张家口,和平解放北平,书写的更是解人魂窍。解放石家庄,成为第一块建设城市试验田,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为新中国成立的雏形,特别给予浓墨重彩的渲染。书中说道:西柏坡是一个大箩筐,箩筐里装着太多的秘密,走进了城市,走向了强盛,走向了未来。这一箩筐岂不是“赶考”的一章章一节节,装着作者的深情脉脉,系着笔端的豪气惶惶,淋漓尽致地、生动形象地凸显了在革命胜利前夜的波澜雄壮。

书中写到:人民是,永远的江山!群众是永远的考官。两个‘务必’,永远务必!勇于自我斗争、踔厉奋发的辉煌篇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江山永固的定海神针。读李老师的“赶考”,大题材下的多线条铺设穿插,大人物的形象华章,其精妙的构思令我大有受益。,展现给了我们,尤其是青年读者们的眼前。这具有高超的情节再现,更是彰显了作者精湛的创作艺术。
读李老师的“赶考”,既有他总结出来的传统散文特性,“简约意赅,精美雅洁”;又有他归结出的现代散文特性,“珠圆玉润,曼妙蕴藉”。更有他独树一帜的,格调鲜明的开创性,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了新时代散文的新特征:‘有筋骨、有温度、有精度、有芳香’。读李老师的“赶考”,我读得兴趣盎然、如痴如醉。越发感觉到此书是当今书海中的珍品。唯有这位系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的大手笔,大格调,大情怀,大布局,和特殊的才华,才能够创造出这进入人心的《赶考》。

文如其人,可见,李春雷老师是一位了不起的、怀揣着大理想的当代作家,是一位有着大境界、大担当的时代弄潮儿。祝愿他越飞越高!三、我与李春雷老师素不相识,却与他的《赶考》一书结成了良师益友。我从书中了解到李老师的创作成长之路,全靠他的写作天赋和他的后天勤奋、博览群书、知识储备。李老师自幼泡在图书馆,书成了他的伙伴,写作成了他的第一快乐。他的嗜书如命,积累起了丰厚的学养,筑起了知识的宝塔,聚集起了创作的灵感。童年就频频成名,屡获大奖。
我听了李老师的《青核桃》一文后,写下一首七言律诗,以表达对老师的敬佩和幸运遇见的心情。
七律•赞春雷老师
赏读“青核”有感
文/刘洪云一
树青核萃缀校园,无边宇宙读金蝉。
春雷倩影书乡路,漳水横空出少年。
网课芬芳灯火闪,心花怒放冀南边。
等闲识得东风面,姹紫飞红遇俊贤。
之前李老师讲授的“文学作品中的形与神”、“聊聊文学基本功”、“此文颇多讲究,大家要学会阅读,细细品味……”,还有散文的“朮”的讲座等。这对我来说收获都非常大。特别是他关于朱自清散文的分析讲座,让我意识到‘散文的文字,需要在朴实干净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精准,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于推敲’。李老师还讲到:“要把所有的真情实感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是硬功夫。写的越来越多以后,自然就会我手写我心,就能写出这种感觉来。这样,逐渐就有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温度,自己的芳香,自己的味道。"“...
只有这样,你的文字才有特殊的磁力,特殊的力量,才能进入人心。”李老师反复强调的这一点,的确击中了我的要害处。我是退休后爱上了文学创作的,由于时间充裕了,便热心于读书写作,初心在于为了收一收我的急脾气,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于是就报了文学艺术两个选项,也想通过文学艺术的培养,来满足一下曾经有过的梦想。没想到的是,我竟然喜欢上了它们,并且它们让我的退休生活也因此变得多彩。而我的散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运用凝练干净的文字将朴实的情感和真实的故事写美写透写活。然而,现实来看,我的写作相当的不成功,仍徘徊在初级阶段。尤其听了李春雷老师的讲座,特别是读了一遍《赶考》,我就知道了自己在写作上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了;我也明白了自己在写作上的定位是一只脚仍在门外着呢。有了紧迫感就有了动力,但不一定马上见效。需要自身开拓创作的实践活动,需要创作的敬畏之心;克服浮躁,认真地读、看、听,思,选,储备素材,不再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角度找准,取舍得当,文字讲究,加工成品,如此才可以说入了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作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催人向上的精神食粮,是当今物质横流中的一道靓丽夺目的风景线。活跃在文化振兴大潮中的有生力量非李春雷老师莫属,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保持最清醒的作家非李春雷老师莫属。让我们以李春雷老师在节拜中的警句共勉:虎去猛志在,兔来更精神!李春雷老师又是新世纪以来唯一获得两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家,更是徐迟报告文学奖历史上惟一蝉联三届的获奖者,被公认为"中国短篇报告文学之王"。李春雷老师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响亮,正在与新时代的春光同频,与天南海北的桃李共振。为社会而写,为大众而歌。他声名显赫而不张扬,甘与桃李分享书香;他播洒春雷更加勤勉,千头万绪空中课堂。
2023年正月立春日于北京


作者: 刘洪云 女,1952年9月出生,河北唐县人。函授本科,退休前任职于国营企业党政干部,高级职称。现为河北采风学会会员,中原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葫芦丝巴乌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楹联学会会员。北京丰台文学艺术家学会会员,北京写作协会会员。

编辑:笔名(梦想)段向江,邯郸作协会员。爱好文学,喜欢书法。愿用翰墨点缀山河,用文字记录人生。
编者按;“热爱让我们走在了一起”,作者刘洪云老师用精妙的笔触,着笔写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春蕾(春蕾行动,春天的花蕾会绽放,)与春雷(于有声处听春雷,)由吴学礼老师辛勤组织按排,李春雷老师每周末晚九点,“大家晚上好,我们又相见”(亲合力十足,李老师讲课很有磁性,常引得学员们翘首以盼!)春雷夜谈的“空中课堂”。每每能给我们送上一席席文化盛宴,在闲暇时读李老师的短篇报告文学选和中篇报告文学选,还包括其它的名作名篇篇,会让进入妙不可言的文学境界,或感受、或感悟、或感想于品读、倾听李老师的躬身授课时,心由境生漫步于文学的天地。特别推出刘老师文章,作为我们共同的心愿。愿我们在李老师的引领下,在纪实文学(包括散文)的百花园中,去揺曳、去芬芳、共同去追逐我们的文学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