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 望 精 神 高 地
文/孙善兵(上海)
题记:古罗马哲学家朗吉驽斯认为:一切伟大的事件都有崇高的风格。在祖国西部高原遥遥4000里青藏线上,一支劲旅享誉全国,历代官兵用青春激情和热血生命孕育的“三个特别”的革命精神,成为官兵们的精神追求与心理标识。困难面前,可以驱策官兵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其势之悍,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志之决,若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令人震撼,让人仰望!踏上高原的那一刻,我心中有种踩着先辈的肩膀,攀登着自己向往的那个山峰的凝重感……

2013年5月初,按照组织安排,带着寻访和感悟青藏线“三个特别”精神的目的,我从上海来到兵站部汽车某团,经历为期半年的基层代职锻炼生活。在与官兵们面对面、心贴心的接触中,我不仅熟悉了他们的工作,也感知到了他们的思想灵魂,触摸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坚定人生选择的壮志豪情,战胜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激情奉献牺牲的高尚品质、努力争先创优的荣誉意识,每时每刻都让我触动、令我感动、给我震动……
古人云:“用兵之法贵在治气。”新时期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某种意义上讲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精神出凝聚力,精神出战斗力,精神出生产力。
作为新时期共和国的军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自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意识,时时处处在精神追求和阵地坚守上要走在社会的前列。60多年来,青藏兵站部官兵以实际行动为全军和全社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好样子,他们一代代官兵用忠诚和热血孕育的以“三个特别”为核心的精神高地,同神圣的高原雪山一样值得我们用心灵去仰望。

仰望精神高地,就要自觉学习他们坚定人生选择的壮志豪情。选择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人生路上,我们需要面临许多选择,在面临选择时,如果我们失去了正确的人生信念,就会失去人生的方向。常人都会向往优越、富裕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美好的工作环境。而青藏兵站部官兵自从当兵那一刻起,就选择了与高原缺氧、风雪严寒、艰苦繁重、寂寞隐忍等字眼相伴。官兵们用忠诚和热血,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和强军梦,以一生当兵终不悔的壮志豪情,在风雪青藏线上激情奋斗、顽强拼搏,在实现强军固边目标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壮丽篇章。一代代官兵,特别是历届团以上领导干部,在高原一干就是二三十年,绝大部分部领导都干了30几年,他们立志选择高原,决心扎根高原,为了高原建设而“损身子、苦妻子、误孩子、亏老子、舍票子”,无怨无悔地把大半辈子人生献给了高原,有的直至牺牲宝贵的生命,他们活生生的事迹令人肃然崇敬。兵站部原副政委张四望,从战士起一直工作奋斗在高原。妻子多少次劝他转业回内地,他却说:“是党培养了我,是高原成就了我,咱不能断了奶就忘了娘,翅膀硬了就想飞!”在他任兵站部政治部宣传科长时,由于能力水平较高,好几个单位领导想调他到内地工作。然而,在他经过思想斗争后,在心里对自己说:曾经奋斗、拼搏、奉献的青藏高原,是自己精神的港湾,灵魂的栖息地!最终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10月,在上海学习期间突然晕倒,被医院查出患脑胶质瘤晚期,经医院手术治疗后,病情刚刚稳定,他就回到单位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致使他2007年2月病情再度恶化,被送进解放军总医院医治。病危时,妻子提出叶落归根,送他回老家,他却向领导提出把自己送回朝思暮想的青藏高原,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长眠高原。59年来,兵站部官兵在“三个特别”精神的激励下,英雄辈出,涌现出了被中央军委授予“青藏高原模范干部”张鼎全、“有理想爱高原”优秀战士孔志毅、“扎根高原模范营长”郭和奎,我们还必须记住以下英烈的名字:邢景山、王志远、蒋殿忠、宋宝田、郭生杰、毛久明、张广平、孙永良、贾善志、王登柱、张子生、刘大明、晋祥明、芦光义、沙马说么、黎新新、何彪、徐静华、曲新波……是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三个特别”的革命精神。据了解,自1954年部队官兵上线执勤以来,已有近800名官兵,他们热爱青藏线,扎根青藏线,直至用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注释自己坚定人生选择的豪情壮志。

仰望精神高地,就要自觉学习他们战胜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青藏高原系由地球之巅的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所组成——又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的唐古拉山口海拔达5231米,沿线自然环境恶劣,每年冰冻期270天,年平均气温摄氏零下6度,极值低温达零下40多度,空气中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0%,8级以上大风日年均120天,天气四季无长,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被探险家称为“死亡地带”。凄风苦雨的青藏线,处处潜伏着磨难,让走近它的官兵们备尝艰苦,受尽折磨。在高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鲜活的生命与残酷的死亡如此接近。就是在这亘古冰川、大漠洪荒、酷寒缺氧、风雪肆虐、草木不生、人迹罕至的茫茫雪域高原,第一代筑路前辈们在慕生忠将军率领下,克服自然环境恶劣、给养保障滞后、生活条件艰苦、施工水平低下、人员心理恐惧等困难,在晚上住帐篷、吃的是干菜、喝的是雪水的条件下,官兵们以“钢钎插不进,人也要扎根”的坚强意志,积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与生命极限挑战,战胜重重困难和道道险阻,顺利完成了修筑青藏线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以后的每一代官兵,继承和发扬青藏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时刻面对超常付出和透支生命的严峻考验,数万名官兵克服身体患有浮肿、血色素增高、心脏异变等高原性疾病,无怨无悔地长年在4000里青藏线驭铁马、舞油龙、牵银线,特别是遇到运输车辆在途中抛锚、输油管线爆裂漏油、通信光缆破损折断等问题和困难时,官兵们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优良革命传统,任务重,压不跨!困难险,吓不住!地冻天寒,难不倒!有一次,一个汽车营在唐古拉山因大雪困阻,官兵们连续奋战了25个昼夜,断水缺食,饱受缺氧、酷寒、风雪蹂躏,战士们只能撕掉棉袄里的棉花,蘸着柴油烧火取暖化水。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兹说:“物质的力量不过是木质的刀柄,精神的力量才是闪光的刀锋。”他们就是这样以无惧无畏的精神与困难险阻作斗争,有的官兵在工作现场献出年轻的生命!一位历史学家曾感叹:在青藏线,能待上一年甚至几个月,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更何况是时刻以生命为代价去战胜无数困难险阻的特殊贡献。

仰望精神高地,就要自觉学习他们激情奉献牺牲的高尚品质。军人就意味着奉献,而高原军人,注定要比常人做出更大的奉献和牺牲。雪域冷峻,高原沉寂。青藏兵站部历代官兵以悲壮的历程,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有人说:在雪域高原上当兵,每天躺着休息也是奉献。这话显然有失偏颇,但从某种角度形象地说明了高原当兵人的奉献和牺牲。兵站部官兵长年担负着物资运输、管线输油、通信保障、物资收发、食宿接待和医疗救护等重要任务。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生活和训练,尤其地方年轻人都过着现代时尚生活,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原输油管线团总工程师姚志祥,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时,舍弃优厚待遇,毅然离妻别子,自告奋勇地从江城武汉来到高原,一干就是30几年,先后在唐古拉山和可可西里无人区往返230多次,20多次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行程30多万公里。奉献殊高洁,牺牲尤义远!官兵们真正用行动践行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人的庄严承诺。
仰望精神高地,就要自觉学习他们努力争先创优的荣誉意识。荣誉是军人的追求和生命。军队是一个钢铁集体,集体荣誉更是至高无尚的荣光。青藏线战线长、困难多、气候差、海拔高,沿线不可预知的情况和因素复杂,官兵们没有争先创优的血性和精神,根本不可能高标准优质量完成长年担负的物资运输、油料输送、通信保障等战略保障任务。官兵不断发扬争先创优的荣誉意识,团与团之间、营与营之间、连与连之间、排与排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兵与兵之间,形成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同一个单位官兵们协同战斗精神强,大家一口气,上下一股劲,向着同一个目标奋进。在物资运输上线途中,我亲身感受到了官兵们那种强烈的争先创优意识,大家在生活冷暖上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在工作安全上相互体谅、相互提醒,在成绩荣誉上相互鼓劲、相互竞争,一心一意、听从指挥、群策群力,确保部队圆满完成任务。生活在官兵当中,到处都能听到让人震动的话语:我们团是有着光荣历史的先进团体,集体荣誉是我们的生命,我们要做到有重担就挑,有荣誉就争,这是我们当兵经历的荣光和骄傲。这正印证了那句“上下同欲者胜”的道理。60多年来,青藏兵站部官兵先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荣光:1990年7月7日,中央军委授予总后青藏兵站部“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这是全军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师级单位;先后有300余个单位和个人被评为全国、全军和总部的先进典型。这是官兵们团结拼搏、珍惜集体荣誉的最好说明和最大褒奖。
高处不胜寒,境界见精神。群山之祖、万水之源的青藏高原,是祖国大地的自然高地;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三个特别”精神,是我军及全国人民的精神高地。西方著名军事记者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史无前例的故事》中说:“精神的伟大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坚信:有这样的精神奇葩的绽放,我们期盼的中国梦和强军梦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神往青藏高原!仰望精神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