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蓝走笔透星空
——记双辽文化名人多产作家魏连生
宋今声
题记
今春一日,付俊义电话通知称,《文化双辽》编辑部决定由我采写魏连生对双辽文化建设贡献。闻讯后,我急忙推辞,唯恐蚁臂有限,难以力举。魏老先生曾经在多领域为师执教,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笔力雄健、文采飞扬者。作为乡野村夫,我如何能够担当起此等重任?是以自忖,肤浅难窥深奥,粗俗不等精通。后经俊义嬉皮盏劝,加之对魏老尊敬,方咬牙应承。于是,便循着他的笔墨萍踪,走进了他的心路芳林。
1945年5月7日,魏连生出生于双辽县茂林镇三好村张家屯。因为居住偏僻,家庭人口多,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艰难困苦当中度过的。1964年10月他毕业于双辽高中后,旋即参加工作,贫寒家境,顿时一片欢腾。从教于当地中小学二年后,调到县教育局工作,二年后又转调县委党校担任理论辅导教师。期间,经常为新闻媒体投稿,随之小有名气。1975年调任县广播站编辑,“如虎添翼”。众望所归后,任县广播局副局长。1985年担任县体改委副主任,之后不久,担任双辽县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兼职《双辽县志》主编。
先天禀赋和工作经历磨砺,加之不断地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度量,魏连生把人生追求的雅好锁定在阅读与写作上,从而结缘翰墨,再未见异思迁。在职时佳作不断,屡屡见诸报端,笔触所到,精彩连连,远近声闻;退休后笔力愈加娴熟老辣,诗文并用,辞赋兼秀,成为文坛翘楚,数年之间,多种版本著作先后问世,风光域内,名传省内外。在双辽,他的头上有多个名号,“快笔写手”“双辽史通”“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有才”。他在坚持不断地用自己的“文字风格”表演自己的时光情怀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年复一年的四季笔耕。
一
如果说魏连生在党校二年执教时光是“教”“学”“写”三者兼修和潜心深造与养精蓄锐,那么,进入新闻界以后,便是他大展身手、牛刀快运之始。在广播站担任编辑十年间,他曾多次以视角独特之功,善于揣摩之长,精于归纳技巧,加之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结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采访写作,在做好本级广播节目编辑外,撰写了数百篇新闻报道和消息评论,先后发表于《吉林日报》《红色社员报》和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有的文章还被新华社和中新社采用刊登。他所采写的通讯《西北地屯儿的三重奏》,获得了吉林省第五届好新闻一等奖。三十余年来,在双辽一直保持这一骄人业绩,无人突出其右。新闻作品《锈锁开簧》和《“罗锅”是怎么直起来的》,时至今日,仍然为广大读者津津乐道,把玩不已。
新闻战线,墨海扬帆。几年之后,他便用自己的勤奋和才华集结编著出版了《采记文存》。书中所收集的消息、通讯、述评、言论等,被同行们取为学习新闻写作的教材和模拟范本。由于魏连生业绩突出,在广播站工作二年后,被提拔为双辽县广播事业局副局长。
在广播局工作十年后,魏连生被调到了双辽县史志办担任主任,主编《双辽地方志》,开启了他的史志调查研究及文学创作之旅。在编辑地方志过程中,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一班人四处寻访调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经得起历史推敲的《双辽县志》分类编纂。他所带领的双辽县史志办团队,先后编辑出版了十二部专业乡土志。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出版了《血火春秋》、《物华通考》、《双辽纵横》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方志书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十二年史志工作的勤奋刻苦修炼,使魏连生对双辽地区的历史溯源,古今兴替,了如指掌,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加之舌耕党校,使之即兴发挥、临场宣讲,成为无人比拟的强项。他受约市图书馆、文化馆所开展的专题讲座,多次举办文史大讲堂,讲解双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城镇历史的演变发展历程,深受广大听众欢迎,成为双辽市群众业余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还先后把双辽的历史概括为“十种文化”,然后用自己擅长的讲、写、唱、书的特长,一一搬到世人面前,为传承双辽历史、传播本土文化、宣传双辽精神、树立双辽形象,所洒下的一滴滴汗水,在双辽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串串各具特色的精彩涟漪。
讲坛上,魏连生口若悬河、旁征博引的演讲,来自他的博闻强记。当然,也离不开他多年刻苦学习和知识积累。退休后,他继续发光发热。他担任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以后,经常像讲评书似的给学员们讲述他编撰的《长孙皇后》、《梁红玉》、《左宗棠》、《伍子胥》、《吴越春秋》、《赵氏孤儿》、《红楼梦导读》、《京剧行当》等专题讲座。他的讲座很少用稿,很多史实故事早已烂熟于心,每次讲起,侃侃而谈,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令人记忆深刻而久久不忘。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中,他接受市委宣传部指派,为全市机关、学校、农村乡镇演讲了数十场《日本的侵华图谋始末》,从中日甲午战争讲到“9·18”事变;从东北沦陷讲到“8·15”光复;从《马关条约》讲到《开罗宣言》等。在讲座当中所涉及的外国人名几十位,无论日本人还是其它外国人,魏连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史料翔实,准确无误,在场的听众无不为之慨叹折服,纷纷报以热烈掌声。
二
魏连生的文学著述出炉快、产量高,具有自己的创作风格。一类是文学作品。其中散文诗作,经常发表在当地报纸和期刊,历史人物居多,推陈出新,文采飞扬。杂文类作品。取材独特,笔锋犀利,简洁明快。他所出版的散文集《神笔花》和《悠远的星光》,则见证了他驾驭文字功力和写作技巧。笔者采访得知,他的第三本散文集《稀年杂谈》,百篇文稿,业已杀青收笔,编排就绪。
第二类是短篇记实小说。如《武伶抗曹》、《魔女屐痕》、《雷光电火》、《旷世才女》、《大唐贤后》、《督军爱妾》、《虎子求凤》、《护国图》、《圆镜记》、《老右派》等,都在当地报纸和杂志上连载。
第三类是长篇小说。最著名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凤命虎缘》,面世以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谈到这部书的写作出版,魏连生念念不忘这部书出版背后的故事。1995年,中央电视台资深编导丁峰(作家魏巍战友)来到双辽采访。当时,县委领导指派魏连生协助丁峰开展采访活动,使他有幸和丁导共同采风生活了十几天。临回京,丁峰提及双辽近代历史文化说,双辽最有价值的历史人物是于凤至。他对魏连生说:“你的文笔好,能不能写写于凤至?”机缘毕至,事有巧合。此时于凤至的义子、美籍华人肖朝智来到吉林,向时任省长王云坤建议成立了“于凤至研究小组”。后来小组选派了历史学者常城、方志、朱文翰教授和魏连生共同去沈阳采访考察。回来后,魏连生不负厚望,日夜兼程,仅用一年零八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写成了《凤命虎缘》。这本书出版发行后,在全国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在电影《大决战》中扮演蒋介石的赵恒多和黑龙江省著名导演李文奇等知名人士,纷纷来电来函,祝贺赞赏。
魏连生在双辽史志研究发掘整理中,发现了一位具有弘扬价值的抗日英雄于海川。当年受极左思潮影响,有关部门对这个自发式的民间抗日英雄一直不敢正面宣传,理由是他家是当地的大地主,“成份”太高;再就是于海川的抗日队伍里有“胡子”(土匪)。魏连生仗义执言,力排众议,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具体问题上,不能离开当时历史背景,把现代观点强加于历史人物头上。他的观点最后得到了很多资深学者、业内专家和有关领导认同。所以,于海川才得以“出头见日”。随后,魏连生在报纸上发表了《不要让口水玷污了于海川的英名》短文,阐明真相,以正视听。同时,他还留心搜集于海川的相关资料和传闻,最终写成出版了长篇记实小说《于海川》。双辽市一马树森林公园依据这本书的描写记述,在景区内建起了抗日英雄于海川广场。现在,这个广场已经成为一马树的一大人文景观,经常吸引游人到此观瞻浏览,聆听抗日英雄故事,成为一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魏连生在地方志研发过程中,还发现了日本间谍川岛芳子曾经在双辽留下的芳踪屐痕和轶闻趣事。他敏锐地抓住这一文学创作契机,写作了长篇小说《剑影谍魂》。吉林省著名藏书家、著名学者高凤楼看了以后很赞赏,认为这本书的故事结构和语言运用,均有自己的特点,是创作高手写出来的一流著作。
三
热爱故土、讴歌家乡,是魏连生的素有情怀。只要是为父老乡亲做事,他总是有求必应,积极参与。退休后,他应市委组织部之约编写出版了大型图书《魅力双辽》;应市政协之约编写了专科文集《双辽文史》;应市文联之约编写了诗文作品集《盛世放歌》。一年当中,就把120多万字的三本书稿奉献给了广大读者。成书之快,实属罕见。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原市关工委主任费国有提出编写一本爱国主义教育图书,魏连生闻讯,立即响应。他先后走访了几十位经历过日寇侵略沦陷时期的古稀老人和抗战亲历者,记录了数万字的口述笔记,并亲自执笔撰写,很快就编辑出版了《铁史警人》一书。此书全面回顾了日伪时期的双辽羞辱史,再现了日本侵略者在双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今很多人在感慨,现在,再想编写这样一本翔实的史书已经很难做到了,因为,能口述和写回忆录的老人多已离开人世。毋庸置疑,整理编写《铁史警人》,不啻一项双辽历史的抢救工程。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市关工委又找到魏连生,要求以双辽当地素材编写一本爱国主义教育读本。魏连生二话没说,经过夜以继日的紧张写作,不到半年时间,他就把《鸿志燃情》书稿交到了是关工委主任胡续源的办公桌上,并由吉林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4年,省委宣传部编纂《文化吉林》丛书,要求每个市县分别出版一本分册。面对这一艰巨任务,魏连生带领一帮文友,只用十五天,全书定稿,受到省委宣传部《文化吉林》编辑部好评。市民政局主办双辽市烈士功臣纪念馆,全部文字资料,均出自魏连生之手,见证了他的文字功夫和笔墨素养。为了赞美家乡,歌颂故土,他创作了长篇史诗《辽河谣》,同时,把长诗与戏剧、歌唱、多种文艺形式结合在一起,创作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搬上了文艺舞台,电视台录像播放后,在文化艺术界引起轰动。
近年来,魏连生不断涉猎戏剧创作,收获频仍。先后创编了京剧《虎子求凤》和《铁打金刚杨靖宇》,并参加了吉林省京剧票友协会调演,受到了省内专家同行的交口称赞。二人转创作成为他的“信手之举”,《李助君办学记》发表后,被文艺团体搬上了舞台;二人转小调《西满红云》,唱的是双辽红色记忆,演出大受欢迎。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魏连生花费了大量精力,创作了抗联之歌、杨靖宇之歌、赵尚志之歌、赵一曼之歌,先后由音乐老师谱曲,并由老年大学排练演出。根据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他创作了《千金一握》;针对南海动荡,他创作了《南海来了一群狼》;为颂扬双辽生态美,他创作了歌词《双辽就像一张画》,还在省里获了奖。举凡以上这些,不但体现了魏连生的笔头勤奋,也折射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四
身为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魏连生在办学过程中,针对老年人兴趣爱好和生活特点,制定了“德、智、健、乐、为”五字办学方针和“一组一挂”办学模式:一组,每周上一堂精彩课;一挂,每周开展一次有益活动。突出“三个展示”:审美展示、智能展示和才艺展示。把老年大学办成了“爱党爱国,健身美德,酿造康乐,诗化生活”的老年活动场所。今年初,他们还成立了“新时代传习所”,旨在利用这个平台,广泛学习宣传总书记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现在,老年大学每年都有新学员入学,全班学员已经达到90人,国画班20人。
为了寄托夕阳晚情,增添园林景色,在2015年植树节来临之际,魏连生带领全体师生在一马树森林公园选定的一块一公顷土地,栽植了老年大学纪念林。如今,在这块土地上,千株云杉,片片翠绿,成为这里永久的生态佳境和时光记忆。
2016年8月,魏连生应四平日报邀请,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参加了该报举办的文化研讨会。作为四平日报“城市记忆”专版撰稿人,魏连生已有发表多篇文章,其中,《风雨沧桑大铁桥》《水旱码头郑家屯》和《传奇仁富桑乌己》见诸报端后,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魏连生的文学和文艺创作,信手拈来,若文思泉涌,汩汩不断。有老友调侃,你年逾古稀,笔力咋这么足呢?魏连生笑道:“活着就要有点精气神儿”。去年,他又给自己加压了一个重担,办起了内刊《松风》,为老年大学学员笔耕开辟了练笔园地,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了鼓舞士气,带动大家,给老年文化生活加油鼓劲,他承诺,每期完成一篇一两万字左右的小说和一两篇喜闻乐见的散文。有人质疑,你这个刊物双月出版,文字量这么多,能坚持多久?魏连生坚地回答:“我要出不来,就去见马克思!”
魏连生的文化成就以及在双辽的社会声望,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来的。老来忙,忙得有滋有味,有用有为。他的能力与特长,给他带来众多“头衔”:市作家协会、象棋协会、京剧票友协会、二人转协会、书法协会、诗词协会、音乐文学学会和书友协会名誉主席;一马树森林公园、郑家屯酒业、广联农机等企事业单位文化顾问,等等。
耕耘从不负锄力,艰辛过后岁月丰。2015年,魏连生获得吉林省组织部和省老龄委“老有所为楷模”;2016年获得省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吉林省老同志宣传之星”;2017年被省市县三级老龄委命名为“最美老年人”。2016年加入吉林省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作家和名副其实的文化名人。
今年七十四岁的魏连生,人老心不老,夕阳情更浓。他最近创作的一首歌词,道出了他的晚年心旌和不老胸怀:“哪怕是两鬓染霜,也要折射阳光。哪怕是老红堕地,也要散发清香。新时代的老年人就是这么刚、这么强。跳一曲荡气回肠,唱一支余音绕梁,画一幅青山不老,演一出幸福安康。看不够祖国巨轮扬帆起航,写一篇满目金霞乐夕阳。”不仅是吾侪励志心曲,亦是青壮奋进乐章。(刊发于《文化双辽》2018年第二期“文化人物”专访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