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长兼主编洪新爱推荐
母亲的发糕
作者/奔马
童养媳出身的慈祥的母亲离开我们45年了,但只要看到或吃到发糕,奔马就会立马想起敬爱的母亲。在奔马的记忆里,母亲目不识丁,也不很精通厨艺,但却有一手妙蒸发糕的手艺。蒸发糕是我们高安人过端午节的最爱,但在我家,因为父亲有一手修伞补鞋的技艺,生产队不开工时,总会到附近走村串户,凭手艺赚积一些零用钱,只要隔上一段时间,母亲总会从县城街面上买几斤面粉,回家后用水揉匀,加上酒曲、红糖,然后放至蒸笼,让其发酵后上锅蒸熟,后用刀划块,再齐整整热腾腾地端上桌,让全家人狼吞虎咽地饱食一顿,让一家人饱享口福和家的温馨。

1970年5月,未满16岁的奔马告别父母离开家乡,被选派为常备民兵参加井冈山铁路建设,去为理想打拼。那时,连队每月都会蒸几次发糕,但怎么也吃不到母亲发糕的味道。每每这时奔马总会睹物思亲,勾起对父母亲的思念,一想起打上家烙印的母亲做的发糕,游子的心灵和远离父母的失落就能得到些许藉慰。每年一次的回家探亲,母亲总会打破故乡节日才蒸发糕的惯例,吩咐父亲到县城买来面粉,蒸好发糕,待孩儿一进家门就能吃到母亲亲手做的又香又甜的发糕,让游子再享口福,重温至爱,再履温馨。

除夕夜一般家庭都会吃饺子,但我家仍然是吃母亲做的发糕。父母亲会在发糕里塞进硬币,而那枚象征幸运的五分钱硬币总会被我们晚辈吃到,不知父母暗中花了多少心思。吃了团年的发糕,拿到发糕中幸运的硬币,父母总是笑得像朵花似的,然后给我和姐姐哥哥每人发两元钱压岁红包(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还很贫穷,一般劳力多的家庭在生产队年终分红时也只有二、三十元钱。所以,父母给我们的压岁钱在当时是算很高的),父母那笑脸和给我们晚辈发红包压岁的情景深深地嵌在我心里,让为儿现今忆起,也每每都会热泪盈眶……

我的父母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先后仙逝。打那后,母亲发糕的味道和父母的音容笑貌归忆,让游子至今无限感念。有道是身在异乡的那份孤独,只有家的味道才能弥补。现如今奔马也正步入晚年,事业有成,儿孙满堂,幸福安康。但伴随着自己成长的父母的至爱至今不忘,母亲发糕的香甜至今不忘,它盛装的是父母的爱抚、体贴、关怀与厚望。不论时过多久,身在何处,总在心中珍藏。几十年过去了,现如今只要看到发糕,奔马总会想到父母的至爱,总会在心灵深处祭拜远在天国的父母亲幸福吉祥。
啊,母亲的发糕一一爱的记忆,爱到永恒!
2017年5月8日写于北景苑


奔马,乐平矿务局退休干部,高级政工师,文学创作爱好者。曾在企业团委、工会、纪委、党委等岗位任领导职务。在岗时撰写的一些工作经验体会和理论研讨文章,曾在景德镇团讯、江西政工文选、中国煤炭政工通讯、中国工会理论文库、当代中国思想宝库等发表。


《九江文学社》微刊编委会成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顾问:杨成贵 丘新梅 余斯文 傅塘根 沈志昂 许峰 丘国华 陈新良 李延录 倪金茂 张晓元 刘长江(通辽) 丘昭骏 李小燕 郭仁炳 徐和勇 张善廷 余际宏(法律)
顾问:刘长江(四平),易顺天 张升 马艳峰 吴生泉 王述成 王勤 王长顺 徐明 郭洪森 王楼 叶新华 王立田 萧海玉 杨成宝 尹连荣
微刊主编:洪新爱
微刊副主编: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微刊编委:洪新爱 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吴生泉 肖海玉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胡杨 徐明 尹连荣 张丽贤 朱德天 张安敏 石慧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杨柳风 一束暖阳
《九江文学社》平台主播(排名不分先后)
六妹 姜军良 刘俊韬 慧贤 叶子 传奇 紫薇 杨成宝 董琦 郭俞君 星辰 玉兰 曹钧 上善若水 扬帆起航 虹霞 阳光 楚楚 虹 小丫 春 鸿雁 云丽 闻声飞扬 紫翠 紫叶 开心岁月 吾心如水
九江文学社
微刊编辑委员会
2022 年 3月执行
于2022 年9月6日更新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之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