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军魂·家风——皖南掠影散记
原创 | 原铁二指 王贤
绿水青山寓氤氲,
钟灵毓秀聚人文。
皖南代有英才出,
护国安邦气如虹。
2022年秋天的皖南绩溪、旌德县之行,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雄奇的皖南 山区,生长着生机勃勃、遒劲挺拔、枝如手臂的黄山迎客松,也发生过血雨腥风、“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在此,我想轻描淡写那使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而不禁追述那可歌可泣的人文历史。
标注有“恩荣”字样的绩溪龙川胡氏牌坊。
(一)胡氏祠堂谒国士
龙川胡氏风光好,
一轮甲子两少保。
绩溪县龙川的胡氏宗族祠堂,是一个5A级的旅游景点;其“宗祠”二字,系1547年明嘉靖皇帝的叔父光泽王所书。1988年,胡氏宗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城市规划和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参观后感叹道:“相见恨晚,这里有看头,不愧为国宝。”
该宗祠有为表彰和纪念胡富、胡宗宪二位少保的功绩,由皇帝下诏、地方财政出资修建的“恩荣”牌坊(即经御批建造的二等牌坊)。
胡富(1454——1522年),进士出身,曾任福建、山东按察司佥事、广东副使、陕西布政、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著有《龙峰文集》。胡富仕宦,勤谨尽职,秉公执法,察实情,平冤狱,服从调遣,不计地位名利,深得朝野敬重。
胡宗宪(1514——1566年,其诞辰晚于胡富60岁,正好一轮甲子年),曾任北直隶巡按御史、湖广道监察御史、浙江巡按御史、浙江巡抚、浙直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要职,加少保衔;有《陈愚见以裨边务事疏》《献愚忠以裨国计事疏》《三巡奏议》等要务奏章和《筹海图编》《海防图论》等边海防文献留存。胡宗宪曾一度为抗倭主帅,系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将领的强力支持者。在浙江任职期间,为避免朝中干预抗倭,他借机利用严嵩义子赵文华的关系,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之权,制定了“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作战方略,确保了抗倭斗争的顺利进行。严嵩倒台后,有人诬陷胡宗宪为严党,使其蒙受牢狱之灾。胡宗宪满怀激愤,写下万言《辩诬疏》和“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自杀身亡。隆庆'六年(1572年)获昭雪,恢复名誉,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年),追谥“襄懋”;可谓:“以德受官,以功受赏,甲胄有劳,威德服远”的国士典范。
位于皖南黄山谭家桥的粟裕之墓
(二)军魂浩气——粟裕之墓
在皖南黄山市黄山区与宣城市旌德县毗邻的谭家桥,有一座新中国位列第一的开国大将粟裕的墓冢及纪念馆。这是根据粟裕将军生前遗言,由其儿子粟寒生和相关部门派员,将其部分骨灰安埋在此处的。
粟裕是我军出身行伍、谋略过人、英勇善战的著名将领,在军内享有“军神”“战神”之称。他所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均出奇制敌、完胜收场。1978年6月中旬,古稀之年的粟裕将军,到皖南视察时,参观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并专程到谭家桥看视和吊唁埋葬在那里的昔日战友。这里是将军的伤心之地;在昔日战地,老将军神情凝重,席地而坐,久久不愿离去。他郑重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死后,将和战死在这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回到北京后他将此想法告知了夫人楚青)。
回首当年的谭家桥战斗,粟裕将军痛楚地说道:“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就是在这里打了败仗。因为'左'倾错误的战略决策和干部政策,为战斗失利埋下了祸根。”
1934年7月初,在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中央红军第七军团奉命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战绩卓著、年仅21岁的军团长寻淮洲与27岁的军团参谋长粟裕等人率领,离开中央苏区,向皖南挺进。正当部队避开强敌、寻机前行时,“左”倾领导却临时换帅,将寻淮洲降职为红19师师长,并将粟裕调离主力部队,且规定了错误的进军路线,使红19师在歼敌200余人的艰难战斗中,遭受到了重大伤亡,寻淮洲和300多名红军指战员血染疆场,粟裕同志也受了重伤。解放战争中,粟裕将军在济南战役中俘虏了谭家桥战斗时的敌军旅长王耀武(王在济南,时任山东省主席、党政军一把手、中将军衔)。1959年,粟裕大将在会见被特赦的战犯王耀武时,感慨道:“如果寻淮洲在,那么他一定是元帅。”原新四军军长、陈毅元帅为寻淮洲撰写的墓志铭是:“青山有幸埋忠骨,寻淮洲同志是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
革命战友,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粟裕、寻淮洲和牺牲在谭家桥的300余名红军指战员,与皖南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军魂不散,正气凛然,令人感慨、缅怀、动容!新四军老战士楚青写有深情的《遣怀》诗忆念丈夫粟裕:
时晴时雨正清明,
万里送君伴君行。
宽慰似见忠魂笑,
遣怀珍惜战友情。
唯思跃马挥鞭日,
但忆疆场捷报频。
东南此刻花似锦,
堪慰英灵一片心。
笔者王贤与老伴在绩溪紫园留影
(三)家风传世——朱旺村
此行我们参观了与宋代理学家朱熹有关的两处景点:一处是位于绩溪县境内的紫园;一处是位于旌德县境内的朱旺村。前者是以“紫阳世家”而建造的朱氏宗祠;后者则是朱熹后代聚居的一个村落。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现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十九岁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和浙东巡抚;为宋宁宗讲学;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世称朱文公。一生精力侧重于著述、讲学,是儒家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将儒学赋予新的内容,使“三纲五常”理论化,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观;他创建的新儒学思想,一度成为南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官方思想;他编著的《四书集注》,被奉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志士仁人的宏图志向和家国情怀。朱熹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和家规家风的创建与培养。他那三百余言的《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从家庭和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等方面,言简意赅,深刻全面地倡导为人为官之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如“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等等。在《朱子家训》的熏陶下,朱家后代秉承先祖遗愿,家业兴旺,人才辈出。广告词为“游朱旺,人必旺”的朱旺村,家族史中便有兄弟翰林朱则淡、朱则波,兄弟进士朱立言、朱立礼,书法家朱士标,雕刻家朱则汉,经济学家朱剑农;为仕从政者也不乏其人,如道台朱良聪,扬州知府、进士朱德芬,跟随徐向前元帅闹革命而献身的团级烈士朱良桐等。常言道:做官先做人,官清先家清。故为官者,《朱子家训》不可不读,不可不看,不可不学,不可不用。
无独有偶,事巧成双。在我与老伴蜗居所在的苏州昆山市,也曾有一位姓朱的明末清初秀才朱用纯(号朱柏庐),他也有一篇原题为《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家教文典:“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总共五百余字,也为人们所熟知乐道。
家庭家族,姻缘所缔结,血缘之所系,人类社会之单元,人文历史的格局。家教家风,先贤训导;孝廉之举,古今注重。家国情怀,人皆有之;古往今来,绵延赓续。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朱文公的《朱子家训》及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犹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历史文本,一脉相承的凝聚和传承着人类文明的正能量。
2023.2.8日于苏州昆山花桥镇
槛外人 20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