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节提要】如何去帮助别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一个帮助别人的人,其动机一定是善良的,但效果却不一定符合被帮助者的心愿与期盼,也不一定能达到帮助的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乃至被人误会,此所谓好未必能办成好事,也未必能得到好报也!这里面确实有很深的学问。

(13)君子善人不留迹
【原文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这一章,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是这样解释的:“善人,质美而未学者也。程子曰:‘践迹,如言循途守辙。善人虽不必践旧迹而自不为恶,然亦不能入圣人之室也。’张子曰:‘善人欲仁而未志于学者也。欲仁,故虽不践成法,亦不蹈于恶,有诸己也。由不学,故无自而入圣人之室也。’”
按照朱熹的解释,所谓 “善人”是相对于“恶人”而言的,其学问修养虽达不到“君子”的程度和境界,或者说就根本没有经过学习,没有什么学问,但本质善良朴实的人。
子张问孔子“善人之道”,也就是:一个好人做人做事所遵循的原则、方法等。或者说:圣人、君子按仁道处世,哪么,善人按什么做人做事?孔子回答说:一个人,如果“不践迹”即: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不遵循传统),也不接受圣贤引导进入圣贤之门学习。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辨别是非、善恶,但其学问修养不到家,就只能是善人。也就是说,所谓“善人”,是完全凭借其天生的“善”的本能做人做事而不会运用学问按照仁道的路子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问境界很难提高。很显然,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学习对人的至关重要性。
这个解释总叫人感到很勉强。原因是,子张问的是“善人”如何做人做事,老师却回答他“什么样的人只能是善人”,进步不到君子、圣人的修养境界,给人以“答非所问”之感,况且,作为孔门最活跃的著名弟子,子张在与孔子讨论这一问题时,绝不是一个正在接受老师启蒙教育的萌萌小子,不可能分不清圣人君子与善人(好人)的区别,更不可能不明白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而向老师提这么一个简单甚至乏味的问题。他所问的“善人之道”必有深意,孔子的回答当更有哲理。

以我之遇见,“善人之道”的“善”当做动词,即“帮助”的意思。所谓“善人之道”就是“如何帮助别人”的意思。如何去帮助别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一个帮助别人的人,其动机一定是善良的,但效果却不一定符合被帮助者的心愿与期盼,也不一定能达到帮助的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乃至被人误会,这里面确实有很深的学问。因此,子张的问题,不仅现实,而且颇有深意,体现着儒道的智慧,因此,才会被收录到《论语》之中,绝不是简单的“好人”“恶人”之分。
哪么,如何帮助别人呢?孔子的回答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践”是“踩”的意思,“不践迹”就是:不留下痕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帮助别人不要留下痕迹。这句话意义很深,有两层含义,一是不要在被帮助的人的心理上留下任何被帮助的“痕迹”,让人记住你的恩情,给人造成心理负担。自古人情债难还。如果你是真心实意帮助别人,就要不求回报,润物细无声般地帮助人,无怨无悔,不祈求被帮助的人日后回报你,更不给其留下任何心理负担。二是不图名利,不刻意的为做好事而做好事,用帮助别人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好人,以投机的心态博得名利。
“不入于室”在这里的意思是不要越庖代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被帮助的人,不能违背其意愿。用现在的话说,帮助别人,要摆正位置,掌握分寸,既不能代替别人行事,更不能揣测别人的心思,窥视别人的隐私。也就是说,不能钻进别人肚子里去。很显然,“不践迹”讲的是心态和动机,“不入于室”讲的是原则和分寸,二者为递进关系,体现着中庸智慧。
所以,这一章,是用具体的社会实践来阐释中庸之道,传授儒道智慧,与前几章内容一脉相承,应作如下翻译:
子张问如何帮助别人。孔子说:“要不留痕迹,也不进入别人心腹代人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