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1975年,刚满17岁的我从福清一中高中毕业,就听从党的召唤,踊跃报名上山下乡。那年6月在福清街心公园召开的全县知青动员誓师大会上,作为那一届唯一上台发言的知青代表,我非常自信的表态: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锻炼,磨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

当天,我就来到了东张水库马贝知青场,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涯。尽管思想上做好了准备,但作为在军营长大,从城市到农村的我,还是十分幼稚和单纯,初到知青场就遇到“拦路虎”,经过磨练终于闯过了“三大难关”:在知青场,除了要与男知青一起下地干活外,我们女知青还要轮流承担炊事员工作。煮饭的地方说是厨房,但条件极差,坑坑洼洼的地面总是泥水,大雨过后房间阴湿,穿着鞋拖,脚趾泡水,经常伤口浸烂。上山下乡之前,我随父母住在福清县委大院,每顿均是在食堂蒸饭,没有烧过柴灶。记得下乡煮的第一顿饭,竟是一锅“夹生饭”。那天早上大伙上工后,轮到承担炊事员工作的我,生怕煮不熟,让大伙吃不上午饭,就早早搬来柴火,开始忙乎起来。因为心急,在蒸汽还没上来时,就反复多次地揭开锅盖观察,结果忙了一个上午却煮出了一锅夹生饭。中午,全场30多名知青饥肠辘辘地收工回来时,却吃不上一口可口的饭,那时的我,别说有多么难过!大伙看到我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还在忙碌着,都劝慰说你已经尽力了,没有一个人因此责怪或者表示不满。尽管这样,反而让我更觉得心里难受。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煮饭菜。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我不仅学会了蒸干饭,还学会了煮菜稀饭、蒸菜干饭、炒饭、煮面条,甚至掌握了炒各种家常菜、炸海蛎饼等烹饪手艺,终于过了“烧饭炒菜关”。
年少时,我都在县城里长大,从来没有挑过担子,平时提一小桶水都会摇摇晃晃。到了马贝知青场,我心里不服输,坚持跟男生一起干活不掉队,积极参加到东张水库坝头对面的灵石山上砍伐松柏,挑担下山。早先因为没有掌握挑担技巧,一味单肩挑,不会换肩挑,每次完成任务后,肩头都肿得红一块紫一块,用手拿东西手臂酸痛无力,好多天后肿胀的感觉才能消化。捆扎松柏枝也是一项技术活,经过老农引导、自己揣摩,我慢慢学会了捆扎技术,这样才不至于挑担下山时,磕来碰去甚至整捆散架,不耽误跟上大部队。虽然当年我个头比较单薄,但经过锻炼进步不小,最后竟然能够较轻松地挑起114斤松柏树枝下山而不掉队,也算是过了“砍柴挑担关”。下乡后,被大家推选担任劳动组长,除了白天农作外,还带领女生们早晚抽出时间,打扫院内环境卫生,帮助男生洗衣被、补衣裤。经过艰苦的磨练,我逐步学会了开荒种地、插秧种豆、砍柴挑担、摇橹划船、种菜养猪、洗衣补裤等在校期间学不到的许多手艺,基本过了各种“农活技能关”
接受挑战当“村医”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福清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仍非常严重,要到城里医院看病更是难上加难。在中学读书时,我曾参加过课外兴趣小组,自学了一些中草药和针灸技术,算是“粗通药理”。到了知青场,数十人生活的地方没有医生,更没有诊所。附近的村庄,老百姓遇到头疼脑热,需要求医,都要跑几十里山路。记得一次,我发高烧到39.5度,因为农场里知青都不会打针,只能硬着头皮,每天自己给自己打针治疗,直到痊愈。

还有一次,有位当地的农妇知道我是“赤脚医生”,抱着一个孩子来找我,说是孩子发高烧一直不退非常担心。其实,我当时只会一点外科换药、推拿针灸,帮别人看病打针,还真是没有干过。但是看到乡亲怀里可爱的孩子和她祈求的眼光,再跑几十里山路的辛苦,又不忍心让乡亲失望,便让她先回家,并告知我马上就到。随后,我立即翻开带在身边的一本大部头药书边学边试,记住肌肉注射的位置在臀部的1/4外上方,决定不用需要皮试的青霉素而选用了风险较低的庆大霉素,借助我以往学习的针灸快速进针手法,成功地治愈了这个孩子。
这样,我学习打的第一针就是在我发高烧时,在自己的身上做试验,而第二次打针,就是在这个孩子身上。自此以后,大家也就自然地认为我是会打针的“赤脚医生”了。我在学时因为兴趣爱好初学了一些医学技能,如:针灸、推拿、中草药等。上山下乡后,又先后被推荐到福清龙田医院和高山医院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经过锻炼,我平时一边照常干农活,一边为当地生病的村民和农场知青针灸、推拿、打针、换药。后来,根据农村的需要还学会了接生技术,几年下来,为当地孕妇接生了数十名的新生儿。竭尽所能解忧难1976年,我回到父辈祖籍地沙埔坑北,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担任村里的赤脚医生。有一天傍晚,有位老伯来找我,他支支吾吾了好半天,最后才大胆地恳求我到他家走一趟,说他的女儿脚痛,走路不方便。到他家一看,床上有一位年龄十多岁,因常年关在家里不晒太阳而皮肤白嫩、五官漂亮的女孩。她看到我很激动,眼里充满了期盼。他爸爸告诉我,孩子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双脚软瘫,双手无力,只能天天趴在床上,听着外面的声音,却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看到孩子脚板已经萎缩变形,我便坦诚地告诉老伯,自己从来没有治过这种病症,真的没有把握。但是,他父亲哀求着说,希望你不要拒绝,一定要尽力帮她,给她一点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全家都会感恩戴德,即使治不好也没关系,我们一家人也绝不会怪你。看到女孩眼里饱含的泪花,看到老伯一家期待的眼神,我实在不忍心拒绝,就微笑地向她们承诺:我愿意为女孩免费治疗,并一定会如姐妹般尽力帮助她!这以后,我除了白天上工劳动,每天晚饭后坚持到她家为她推拿针灸,坚持每天做好治疗记录,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还教她用手握石头的土办法进行上肢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了近半年,那位女孩竟然从原来只能趴在床上,逐步可以坐在床上把腰伸直,伸脚下床坐立起来,之后能够扶着农村四方桌站起来,扶着四方桌转几圈。当我看到女孩脸上的笑容,心里愈发感到我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值得的!

后来因为返城,我离开了农村,治疗停止了。但是,小女孩通过我的帮助能够自己解决大小便,能够扶着桌子到灶前做饭,基本实现了自食其力。后来,听说她还出嫁了。2019年我旧地重游回到坑北村,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当年那位女孩,还专程去看了她。我在得知她出嫁后还生了一个男孩,如今孩子也已长大参加工作,感到非常欣慰。我觉得这是我上山下乡期间,做的最有意义、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

往事如歌。上山下乡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脚扎根大地上,置身于群众中,这是一个人立世处事的目标和成长进步的基石;上山下乡的经历,给我留下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记忆,尝遍酸甜苦辣,历尽千辛万苦,这是一个人磨砺精神的底气和创造人生的踏板。郑板桥有首咏《竹石》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想将之改几个字,作为我上山下乡的最深刻体会:“深入农村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