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背馍岁月】
文/晨曦
春节过完了,大人们和孩儿们都收心开工开学了!
昨天听同事说我们这边的小学都开始有午餐了,孩子吃过后回去跟她说午餐很丰富,荤素搭配很好,营养均衡。我很感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孩子们赶上了好时候,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啊。我不由地想起了我上高中那会儿求学的难忘经历,那时候背着烙馍艰难求学的时光我每每想起都恍如昨日,感慨万千,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永远难以忘记。

那是一九八六年的初秋,我记得很清楚,我平生第一次离开家去离家二十里路的兴平三中去上高中,这是我们西南乡唯一的高等学府,那时候能上三中的都是学习好的。因为离家远,高中的学生都是要住校的,只有附近的村子的学生不用住校。学校看着很气派,周围没有建筑,都是麦田。怀着对住校生活的憧憬,我有点激动。可是等我把入校的手续办完,老师把宿舍分好、床位安排好以后,我傻眼了。
所谓的宿舍,就是一个大大的房子,靠墙的两边各一排长长的通铺,就是用一张张床板拼订起来连在一起,床铺有两层,上铺是一样的,是用粗壮的木柱搭架起来隔成两层,上楼用一个4米多高的木梯子上去,因为学生多,每个人的床铺是80公分宽,由老师按班级分,带的单人褥子因为铺不下两边折起来,人就好像睡在一个小坑里。几个班的人住在一起,一个宿舍要住好几十个人,没有个人空间,厕所在外面,几个宿舍的人只有一个厕所。宿舍里只有一个灯,而且晚上都不关,住在上层的人一有动静,下铺的人就睡不着了。我喜欢住在上层,因为上层可以有一点点的私人空间,不像下层,一有动静同铺的人和上铺的人都能看见,没有秘密可言。但是上铺的缺点就是不方便,晚上上厕所更是艰难,而且我有恐高症。可是这个是老师按班级分的,没办法选择。
但是再差的环境也得适应啊,大家都是这样,住校的新鲜感和热情空前高涨,而且农村来的孩子没那么娇气。睡眠浅的我过了好几周才习惯了。宿舍里没有放东西的地方,床板的边上,柱子上一个个钉子就是我们挂东西的领地,一人几个钉子,都有定数。书本就放在脚底,衣服压在枕头下,周未回去再换。有时候嫌没地方,书本就是枕头,就是硌得慌。

住的就是这样,不习惯也得习惯,但是高中生涯的吃,就更令人终生难忘了。我们大多数同学都以背的干粮(烙的锅盔馍)为主食,大家家境都差不多,能在学校灶上吃饭的都是家境好的,我们每周周六下午回家,那时候离家远,从家里到学校走路得一个小时,家境好的同学有自行车,能快点,我是走路的。每周六回家,周日下午背一口袋烙饼再回学校。背着一大口袋烙饼,刚开始还不觉得什么,越走越重,累的直出汗,真想把馍扔了去,不停地往后看,看有没有认识的同学骑车过来,能帮我把馍捎上,一个小时的路程呢,负重前行,真是累啊!
这一袋子锅盔就是一周的口粮啊,开水泡锅盔就是我们的主食。女生心细,会精打细算,每天三个,刚好吃到周六,也不敢多吃,怕断顿了。男生就没有那么仔细了。宿舍里经常有人喊馍丢了,所以我和同桌经常把馍拿到教室去。蒸的馒头夏天不能久放,只能带烙的饼,可是冬天还好,夏天太热锅盔干的掰都掰不下来,我们都笑着说好像砖块一样。宿舍里时常有老鼠,带的馍虽然在空中挂着,但是老鼠怎么都能够得到。我们也不管,把它咬的抠掉继续吃。吃了三年的开水泡锅盔,到现在我一看见锅盔心里就泛酸水,唉!

主食有了,菜就是从家里带的咸菜,我记得不是腌的蒜苔就是萝卜,都是能久放的菜,在家里拌好用罐头瓶子装了,也是得计算着吃,不能肆意的吃。瓶子上大概有个刻度,每顿吃多少是有定数的,生怕吃不到周未。夏天班上有的男生嫌宿舍里太热就在教室里睡,几张课桌拼到一起就是床,还不到下晚自习的时间,他们起哄着睡觉啦,睡觉啦,女生就呆不下去,脸红心跳的收拾东西回宿舍了,谁走的晚他们就吹口哨赶人。那时候男生女生还不太说话。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的口粮在教室里放着,结果第二天一看有人动过,气的流眼泪,又不敢骂,菜是肯定不够吃了的。说了几句,后边男生就开始笑,就不好意思说了。
学校是有灶的。但是交口粮是个问题,学生太多,交口粮的时候要排队,还要交菜票。爸每周给我的生活费是5元钱,要是在灶上吃肯定是不够的,那点钱还要买生活用品。而且学生太多,买饭吃排队时间长,男生又爱起哄爱插队,买饭太费时间了,所以大多数女生跟我一样,开水泡馍就咸菜,一周能在灶上吃两次就不错了,这就是吃饭日常。在学校灶上偶尔吃次饭,感觉可香了,因为吃一次不容易啊,饭里有新鲜的菜还有油花啊。还记得学校的锅是好大的一口黑铁锅,打饭的师傅拿个铁锨搅,他打饭也很有技巧,铁勺抡的欢,跟患了帕金丝症一样,手抖的厉害,能进碗里的却很少,认识的人就多打点,不认识的就打得少,学生愤愤不平又没有办法,还不敢得罪,交粮的时候他会为难的,一会儿说面不白了一会儿说包谷珍太湿了。灶上卖的早晚饭是包谷珍,中午饭就是面条,馒头很大,我们俗称杠子馍,跟干馍比吃着好软、好香啊,面条里、馒头里不时有不干净的东西,大家都不以为意,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周未哪个同学从家里带了点好吃的,大家在宿舍里分着吃,感觉特别好吃,一周都回味无穷。同村的顺哥和我不在一个班,他有自行车,有时候妈让他给我带点吃的,他不好意思去我们教室,就在窗外敲几下,我就出去拿。这是约定的暗号,有的同学发现了,一听敲窗声,就起哄,我红着脸出去拿,好尴尬哦。
那时候没有手机,住校期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很充实,很满足,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单纯,没有攀比,没有小心思,是纯粹的干干净净的校园生活。都是15.6岁的青春少年,初次离开家,对未来充满憧憬,对求学生涯的苦甘之如荠,虽苦犹甜,我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大家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都刻苦认真的学习。这是我人生中一段最重要的经历,那时候的人和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却永远铭记,愈久弥新。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刻都会成为影像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到了年老的时候那些影像会成为默片,循环往复的在我们脑海里播放,那些重要的时刻,都会被打上印记,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只要经历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财富。我们吃过的苦,孩子们永远都不能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
时光荏苒,一晃那段难忘的求学生涯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不禁感叹:现在的生活多么幸福啊!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因为有了对比,所以才更加珍惜!又一年的春天来了,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寄语求学的孩子: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这应有尽有的学习环境,勤俭节约,奋发向上,懂得感恩,孝敬父母,不断的充实自己,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祝所有的学子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实现梦想!


作者简介:晨曦,女,70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人,从小热爱文学,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却依然热爱生活,心中一直有梦想,虽历经磨难但仍不舍对文学的热爱,只为记录美好,为生活中的真善美而感动,心存善念,积极阳光!现为《抒心悦目专栏~都市头条》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