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秉性,克服性格中的弱点,理智的对待客观事物,防止“任性而为”,达到适中合宜,这便是中庸智慧特别强调“知己、克己”的道理。
(14)察言观行识君子,识长补短话中庸
【原文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这一章及下一章仍然是从具体实践的角度阐释中庸智慧。“论”即言论;“笃”,诚恳的意思;“与”,肯定、赞美之意。“论笃是与”就是:“仅凭言谈听起来笃实诚恳,就对这个人的品行为人表示赞许”的意思。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听到一个人的言谈笃实诚恳,就肯定这个人的品行为人。那他是真君子呢?还是表面庄重温和的人呢?
这就告诉我们,认识一个人,不仅要察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既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言看人,此所谓言行一致才算真君子!

观察别人,要“察言观行”,哪么,在实践中如何使自己做到“知行合一”呢?下一章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原文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兼人,故退之。”
闻:即“听、听到”的意思,这里是“听懂、明白”的意思;诸:“之乎”二字的合音。“闻斯行诸”就是“听懂了一个道理就立即行动”的意思。这一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的问题。他问孔子:“如果听懂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就要立即行动去实践?”孔子回答他:“你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意思是说,你还要征询父兄的意见,然后行动。紧接着,冉有也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孔子却回答:“听懂了就立即行动。”这时候,公西华就不明白了,他问孔子: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一个问题,您却回答子路“有父兄在”而回答冉有“听懂了就立即行动”,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冉有个性保守,遇事过于小心谨慎,不敢进取而常退缩,所以,我告诉他,你既然听懂了,弄明白了道理,就要大胆行动,积极实践;子路则不同,他性情豪爽,胆略过人,遇事果敢——“兼人”就是比一般人有魄力,但却难免急躁鲁莽,因此,就教他遇事先冷静,多请教父兄师长,然后行动,以此来约束,避免行为过激失当。

这则故事,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育人特点,是中庸智慧在孔子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告诉我们,中庸不是机械地折中,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识长补短。子路豪爽果敢,但却是急性子。这样的人,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往往会有片面性,在行动上会犯鲁莽草率而顾此失彼的毛病,因此,教他遇事宜三思而后行,多征询父兄师长意见;冉有稳重,善深思熟虑,对事物的认识会更深入更全面,这是长处,但这样的人,又往往会思想保守,行为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缺乏勇气和魄力。现实中,我们常说某些人,“醒来得早,起来得迟”,就是说,道理早就明白了,就是迟迟不敢行动,坐失良机,原因就在这里。因此,孔子鼓励冉有遇事要果敢,行动要积极。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秉性,克服性格中的弱点,理智的对待客观事物,防止“任性而为”,达到适中合宜,这便是中庸智慧特别强调“知己、克己”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