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忆儿时大年味(二)
重华
记得春节前写过一篇拙作《又忆儿时大年味(之一)》。年前的年味是为年后的年味作铺垫的,而年后的年味则是一个节日连一个节日将年味累加后演绎到极致的。正如一个正弦波,从腊月呈逐步上升趋势,除夕达到极点。然后从正月逐渐下滑,然后并入普通生活。
整整一个冬天特别是进入腊月都在为“过大年”做准备,所以年味也日趋浓烈。

大年初一凌晨,拢罢旺火,各自回家,家家户户煮饺子,要知道这个饺子是“去岁”包好的。接下神才开始品尝去岁的美味了。
在包饺子时,先选择一枚且仅选一枚(选多失去本意了)较新的“钢镚”。首先将钢镚洗净,在包饺子的过程中随机选一个饺子,将钢镚置入,混在众饺子中,待煮熟盛在盘中谁也不可辨认。相传谁吃到带有钢镚的饺子预示着一年通顺或有福气。
全家人围坐在炕上,开始吃饺子。
为了吃到带镚的饺子,吃一个没有,接着再吃,因此我每每多吃,目的是想吃到这个饺子。但我大概是福气不大,往往吃不到带镚的饺子。因少不更事,吃不到这个饺子觉着总没面子而引发不高兴,姐姐们吃到时悄悄填在另一个饺子中,趁我不注意夹在我碗里。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幼稚还觉忍悛不禁。

从接下神到太阳出山这段时间,我们那一带有个讲究,不能住地下洒一滴水。当时我也不谙是什么原因。有时洒一两滴水,心里很是害怕但又没有勇气和大人们说。记事后才听说是一种较为荒唐的迷信,若往地上洒水这一年易起疮害疙瘩。
大年初一一早,几乎全村的孩子都在旺火堆的灰烬旁和房前屋后捡炮仗。旺火堆旁往往可捡到“瞎捻”的鞭炮。而房前屋后往往会捡到仅响了一声的连二炮。捡罢炮仗又是饺子,那个时代农村冬季几乎没有蔬菜。副食多为豆芽菜、皮炖、猪耳朵、凉拌细粉条等。过去的豆芽菜全是自生。黄豆芽好吃不上排场,绿豆芽不及黄豆芽入口却较上档次,不知什么原因,村里的红白喜事,绿豆芽可以顶一盘而黄豆芽登不了大雅之堂。
吃罢饺子,穿上新衣,给近亲长辈磕头。磕头一说起于何时不得考证,而终于文革是事实。小孩好像一过十二岁,磕头之事也了了。

此后约上几个小朋友,全村一家不漏的跑大年(串门子),看看这家墙上的画儿,瞅瞅那家门口的对联,兜兜里不时掏出来水果糖,杮饼子、黑枣此类的东西。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午饭一般是叫“馏的吃”,所谓馏的吃即馏糕馏点心,经济条件好一些的馏烧猪肉、肉丸子,副带一锅精烩菜,内容是猪肉粉条,连土豆都不放。放上土豆就失去“精”的意义了。中午饭前向正面所供的神必须磕头,磕完头再出去响炮,然后才可动箸。中午磕头响炮一直延续到初三甚至除五。

正月初二接财神、迎喜神。接财神往往在五更,过去受经济条件所限,五更起来响一两个连二炮后再在神龛前敬纸上香,这些印象我既有若无,漫漶不清了。
据说每年喜神的方位在变幻。懂行的会掐算。但我从记事起我们村总在村南的“奶奶庙”上(我记事起奶奶庙已坍塌成一片废墟)。文革前我们村年年迎喜神。迎喜神倾村出动。年长的盘里端着油食(一种等同大拇指大小的油炸面食)、点心、麻花一类的贡品。摆贡品、拢旺火,敬纸,响炮、磕头。男女老少穿着新衣,奉揖、磕头,口中还念念有词,词的内容不外乎“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等吉祥用语。想起那个年代真是有趣儿。

正月初五为“破五”。破五的讲究不少。清早起来,从席底(过去土炕上多铺一块由苇子编成的席子)扫一些土,倒在外面叫“送穷媳妇儿”。还有送穷神、拜财神的习俗。此日忌动土、忌串门,也有破除疾病灾难并送年的意思。所谓送年意味着年已过完,步入正常。可我们那一带远非如此。

正月初七。正月初七为“人七日”,我们那一带将此儿化了,叫人七(儿)。相传,若前半年去世的老人,人七儿这天灵魂就走了。后半年去世的老人,七月十五灵魂就走了。对此没有可考,只是传说而已。但清楚的记得这天晚上的主灯(平时为照明点的油灯)不该熄灭,应达旦通宵照亮。同时今天忌动土、忌搬家、忌洗衣、忌吵架。

正月初八游八仙。八仙一说由来已久,八仙出至道教,最早出现在汉代,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八仙人物也在逐步变化。比如唐代诗人吕岩(吕洞宾)在汉代时他还远没出生。八仙大多是由真人经加工渲染演变而来。以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岩)为例,吕岩既是唐代官员,也是著名诗人,举一首为例:《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饭饱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其他七位也为真人,这里无须一一例举。
八仙这一天重在一个“游”字上。这一天三乡五里,探亲访友者不少,过去那个年代,有步行者,有骑驴者。走走亲戚,访访故友,增强族群之间的沟通与凝聚。不出门者逐户又来个二次造访一一串门。反正一个“游”字概括了初八这天人们的所作所为。有的村庄还点“九曲”,今年也许这个村点,明年可在另一个村子点。不在本村点的年份须跑出几里外去游。游九曲也有讲究,一次性顺利走出,预示一年通顺,游到一定位置,有一竖起的大等,俗称“老竿”。过去重男轻女现象极为严重,媳妇儿们尽生姑娘者,往往去抱一下老竿,相传“抱老竿养小子”。

正月初十,是“十籽节”,小时候也不谙是什么节,反正我们村家家户户吃莜面,鱼鱼也好,窝窝也罢,搓揑上一笼两笼。特意从和好的莜面中,取一块,搓成绳状压扁,在压扁的莜面上再摁十来了坑,与其他莜面同蒸。莜面出笼后看坑里的积水,哪个坑积水多,说明哪个月雨水多。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但也足以说明劳动人民有一颗了解自然、预测自然的纯朴之心,同时也预示庄户人渴盼丰收的美好心愿。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从“名”与“食”的角度讲,我们村既不称元宵节也不吃元宵。大概是受制于村里的文化与饮食。但这一天仅次于除夕。
正月十四,将年前做好的船灯、狮子灯、车子灯(有时候正月初十左右做)摆弄出来彩排,称“踩街”。实际就是音乐与步伐的组合调试。船灯一般走“8”字型,一船是车子灯引路,接着是船灯,狮子灯尾随其后。挎船灯选村里能歌善舞者。经过一天的彩排,正月十五晚上转院子就轻车熟路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沿街敲锣打鼓跑船灯。到晚上依门按户船灯队入院。各家各户又将院子打扫并整顿一番,用以腾出足够的活动余地。每入一院至少红火二十分钟,东家送出烟、酒、肉、点心、麻花等,力所能及,或多或少都要拿出礼物犒劳秧歌队。我们村两个队,有六七十戸人家,秧歌队转完全村院子,有时得后半夜。有的村子办“三官社”与“九曲”。一直到十六,元宵节才结束。不知是条件所限还是什么,我们村各家各戸基本不吃元宵。

正月廿十与正月廿五。此节分别称“小填仓”和“老填仓”。但意思大体一样,因此只能合二而一论之。这天听老人们讲,该刮风、下雪。风中夹杂的东西及天上飘来的雪都可作为填仓的内容,意味着一年风调雨顺,粮满仓,米满囤。还有一个古俗,隐隐约约记得老父亲将小麦秸烧成草木灰,然后选院中较平整的地方,用草木灰圈成直径一两米大的圆圈,待土开按圆圈打成窖。至于为什么在填仓节这天围圆圈是什么意思,我也不大清楚了。老、小填仓常吃饺子或带馅的食品,意味着满满当当。今天偶思,那也是庄户人渴盼风调雨顺,粮油满囤的美好向往。晚饭多吃烙饼。因为窖口是圆的,烙饼的形状也是圆的,正好盖窖。

二月二。二月二的叫法很多,有的地方叫“春龙节”,有的地方叫“龙节”,还有的地方叫“春耕节”。而我们那一带就称“二月二”。
过去别说我们村,几乎全国各地农村基本没有或少有自来水。因此二月二这天早晨起来第一要务即担水,俗称“引钱龙”,其实质含义估计是招财进宝、财源广进之意。不管水缸有多大,担程有多远,总要把缸填满而余出一部分放在桶里,意思是年年有余。
早饭全村青一色都吃饺子,因饺子的形状酷似龙眼,俗称“安龙眼”。中午一般吃薄饼,如脂油饼、烙油饼之类的饼,俗称“扯龙皮”。为什么吃薄饼?主要是体现在一个“扯”字上,饼厚了只能说“掰”了。龙也褪皮,人们过去十分崇拜龙,据说龙褪皮也比较坚难,人们帮龙扯下龙衣,实刚也是对龙的敬畏与热爱。
晚上一般都是吃臊子面,臊子面面条较长,筷子在碗里搅动,正向给龙织衣服,所以叫“挑龙衣”。此日也放炮拢旺火。节日氛围也十分浩大。安龙眼、扯龙皮、挑龙衣,三个层序环环相扣,而所食内容也与名字吻合。可见古代劳动人民虽没有文化但遵循自然之道的精神由来已久

旧历年本来“破五”即宣告结束,但后山地区一直陆陆续续延续到二月二。更有甚者以俗语可证,“有心拜年,过了寒食也不迟”。寒食即清明节。由此也足以说明清明节也可拜年。可见年之延续长又又长。

年,是一个既逮不住又摸不着的东西。她是由风俗、人情、食品、节日等多种因素凝结而成的。忙忙碌碌做了一腊月食品,休休闲闲又吃一正月熟食。这一月节日多、忌讳多。打从改革开放,人们的行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管路途多么遥远,车票机票多么紧张,总要不畏艰辛劳苦赶回老家吃一顿团圆饭。
只是近年来,受网络的视觉冲击,淡化了好多年味,简化了不少环节。篇幅累赘了,以年前发的一首小诗作结吧。
年是什么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妈妈渴盼儿女归来
挂在腮边
苦涩而欢乐的泪花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一对一对红联贴在
门楣窗边
喜庆而祥和的明霞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蕴藏在肉香中的味
桌上散发
一股股喷香的鸡鸦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纯香美酒中飘来的
惹人心醉
一盅盅沉香的奢华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孙童稚嫩的小口中
追逐憨笑
露出一颗颗的新牙
年是什么
年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佝偻着瘦弱的驱体
岁月冲洗
妈妈两鬓上的霜花
年是什么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人人品尝
一碗带苦涩的砖茶
年是什么
既逮不住又摸不着
年是儿女脚底一踏油门
留给父母
永远萦绕心的牵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