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华裔神探的精彩告白(一)
赵志飞

著名美籍华裔刑事科学家李昌钰博士
“我不是现代的福尔摩斯,我只是现在的李昌钰”
本世纪之初,很多中国警察记住了一个非常拗口的美国地名——康涅狄格州。因为,那里出了一位享誉国际警界的传奇神探、著名刑事犯罪鉴识专家、康涅狄格州警政厅厅长——美籍华人李昌钰!
2001年7月,一个细雨霏霏的夏日午后,在美国康州纽海文大学辽阔优美的校园里,李昌钰博士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所内,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中国警察的专程造访。
尽管我们服务的国度不同,但同为华人亦同为警察的经历,使得我们间的谈话热烈而投机。昌钰先生以他博学睿智的科学思辨和质朴风趣的快人快语,尽展了一位名气如日中天而为人平易随和的大师风范。
话题是从李博士办公室里那盈盈满墙的奖状、锦旗、勋章开始的。
李博士曾参与侦办了美国50个州及世界上17个国家的6000多起重特大刑事案件,其侦办的很多曾被认为“无解”的疑案悬案已成为国际刑事科学界和警察界用以教学、研究的范例。他在世界各地出庭的“专家证人”资格,从未失败过。他受赠的各种荣誉奖项已超过800余件。新闻媒体更是毫不吝啬地给他冠之以“科学神探”、“罪恶克星”和“现代福尔摩斯”的种种美誉尊封。


笔者在挂满奖牌证书的李昌钰博士办公室
不知是谁指着满墙的奖状、锦旗、勋章对李博士说:“您破了那么多案,得了这么多奖,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福尔摩斯!”
李博士听了,忙笑着但很认真地声明道:“啊,不不不,我不是现代的福尔摩斯,我只是现在的李昌钰。”
李博士诚恳地对我们说:“有媒体说我是现代福尔摩斯,我从来都愧不敢当。福尔摩斯是被神化了的大侦探,是我们搞侦案人士的崇拜偶像。我只是普通人,没有他那样大的能耐。当福尔摩斯有点难,当李昌钰没问题,多用一点功就可以了。”
乍听,以为是典型的名人式谦虚。当我们简单了解了他的个人发展经历后,才知博士说的“多用一点功”这句大白话中,蕴含了他辉煌人生的成功真谛。
“只要你坚持走出一步,你离目的地就近了一步”
李博士从一个生在大陆、长在台湾的普通华人青年走到在美国警界担任职务最高的亚裔杰出人士的今天,显然就是以“多用一点功”的经验和能力,赢得了对东方人不无偏见但又务实重才的老美们信任的。这其间,博士该经历了多少风霜雪雨和酸甜苦辣!
我问李博士:“听说您刚来美国纽约打工求学时,生活非常艰难,为了节约5分钱的地铁票钱,每天坚持步行几公里上班下学,并在这种艰苦独行中悟出了一段哲理:只要你走出一步,你离目的地就近了一步。是吗?”
“是呀,那段清贫如水的生活我一辈子也忘记不了。但如果人忌是停留在原地叹息跋涉的艰辛和目标的遥远,那他永远都无法到达目的地!”
显然,我的问话勾起了李博士对往事的沉重回忆和无限感慨。李昌钰祖籍江苏如皋,父亲早逝,10岁随母去台。看着羸弱不堪的母亲含辛茹苦拉扯13个儿女的艰辛,幼小的李昌钰很早就懂得了要靠自己奋斗去实现人生梦想的道理。
为了省下买鞋的钱交学费,他只在进了学校才穿鞋,其他时间都是提着鞋子赤脚来去。因此,别的同学穿一年的鞋他却可以穿更长时间!
高考后被台湾海洋学院和淡江大学同时录取,但他不忍增加母亲的学费负担,毅然选择了可以不交学费而且还有津贴,但却被很多人看不起的台湾警察学校。

警校时代的李昌钰博士
几年后,为了实现去美国深造的博士梦,他辞掉生活稳定的警察饭碗和报社的高薪,到美国做了两年洗瓶子的苦力,才凑足学费迈进了纽约大学约翰.杰伊刑事司法学院。
年近30岁才坐进美国大学教室的李昌钰,深感时不我待,拼命读书,抢抓学分。他一口气从"大一”攻到"博士”,仅用了4年半的时间。而正常读完的学制是10年!
大学毕业后,他刚开始出任康州纽海文大学助理教授时,一些白人老教授对黑头发、黄皮肤、说着带中国口音英语的李昌钰颇不以为然,但他不但当年就被评为“最杰出教授”,而且仅三年内就由助理教授升至副教授再升至教授,进而濯升至终身教授,创造了美国大学教职晋升的最快记录!
他早年想参加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美国刑事鉴识协会,却遭到协会白人理事轻蔑地说“你不够资格”的蛮横拒绝。然而,几年后,李昌钰以国际法庭科学界惟一获得美国法庭科学学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和国际鉴识协会颁发的“最高鉴定荣誉奖”的刑事鉴定专家的知名度,被这个协会主动聘请为理事,并高薪聘请担任其专业期刊的编辑。
他曾为了积累实践经验,主动到当地警察局请求无偿为其化验案件物证,却因警察局不信任而拒之门外。可仅仅4年后,李博士就被任命为该警察局的上级机关康州警政厅厅长,成为在保守排外的美国警政界担任州级最高长官的惟一华人,为美国整个华人社会所骄傲!
“我成名不是因我当厅长,而是因为我的这间刑事技术检验所”
从李博士办公室出来,他又兴致勃勃地领着我们参观他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所。
早就听说李博士创立了一间非常现代化、技术设备非常先进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所,并且在这间检验所里,李博士和他的助手们依靠各种高新科技的物证检验手段,或辨伪识疑,或揭秘探曲,或擒凶捉奸,或纠错雪冤,使很多震惊全美乃至世界的案件在这里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我问李博士:“这间据说是全美非常先进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所,是您当了厅长后才有的吗?”
李博士不假思索地朗声答道:“不是!恰恰相反,这间检验所,不是因为我当厅长后才有它,而是因为有它后才有我当厅长!可以这样说,我的成名不是因为我当了厅长,而是因为我的专业能力和这间刑事科学技术检验所!”

李昌钰博士在他的刑事技术检验室
李博士非常重视刑事科学技术的实验研究。他在纽海文大学刑事鉴识系教书时,就带领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筹资,自己动手建起了颇具一流水准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室,被聘为康州警政厅刑事检验室主任后,他更是多方奔走呼吁,将一间仅由男厕所改造而成的化验室扩建成了非常先进的刑事科学技术检验大楼!
穿行在迷宫般的检验所里,我们为一件件精密先进的设备、仪器所吸引,为一个个物证、数据库的齐全完整所叹服,更为听着在这一间间检验室里或揭露或证实或推翻的案件故事所感慨。
在明亮洁净的检验所走廊墙上,挂着很多照片和实物,都是一些典型案例物证检验的展示。
在这个检验所里,李博士带领着近百名助手们不知鉴定过多少震惊全美乃至世界的刑事大案:特别著名的有黑人球星辛普森涉嫌杀人案、白宫法律顾问文森·福斯特自杀疑案、大卫邪教集体自焚案、前中情局特工理查德杀妻案、肯尼迪后人被控强奸杀人案、波士尼亚“万人冢"种族屠杀案”.....
李博士告诉我们,美国司法制度的核心就是“让证据说话”。要证明被告有罪或清白,最重要的是物证!在美国刑事案件的审理中,陪审员都希望见到物证。美国影视播放的警匪节目中,压轴的审判戏中都会出现各种物证和依据这些物证重演的犯罪过程。社会大众也都认准“眼见为实”的原则,他们都只能在看到物证后才相信控方或辩方的说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警察破案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用现代科技手段发现、分析、检验、解释各种证据尤其是物证的过程!
参观完检验所,我又问了李博士一个问题:“高科技需要高投入,这检验所、实验室所需的大量经费从何而来呢?”
“政府拨,社会捐,自己筹。”博士回答这个问题时显得很轻松。
陪同的一位白人教授告诉我们:“几十年来,李博士为兴建检验所弹精竭虑,倾注了大半生心血。仅他自己募集和捐出的编辑杂志、写作著书、演讲培训、专家出庭等经费已达数千万美金!”
听罢,我们无不叹服他倾毕生积蓄捐建检验所的慷慨义举。
李博士笑着解释道:“如果将侦破案件喻为打仗的话,我决胜的战场,除了发案现场,就是这里。当然要把它建好啦!”
(末完待续)
作者简介:

赵志飞,全国公安文联警事文物专委会主席。曾为工人、警察、教授、一级警监、省政府参事。湖北省作协会员,著有涉警作品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