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虽未成婚 死亦相伴眠 》
——清明纪念高君宇 石评梅烈士
作者:凡音
诵读:欢越

北京陶然亭畔有一个著名的墓,被称为“高石之墓”,雕像是一对青年男女,似热恋中的情侣相依。这对青年男女是早期革命家高君宇和民国作家石评梅。
高石二人均为山西人,家境殷实,自幼受到良好教育。
石评梅遇见高君宇时,已经有了民国四大才女的名气,而高君宇也已是与李大钊、邓中夏等共同奋斗的早期革命家了。
两人相识于山西会馆,高君宇气定神闲、侃侃而谈的风度让石评梅着迷,而石评梅对时事的评判也让高君宇耳目一新。
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滋生,两人都深陷其中,可是又止步不前。
此前石评梅刚刚经过一次被欺骗的恋情,伤口还未愈合,决意不再相信爱情。高君宇則因家有包办婚姻的羁绊而不敢前行。

自此两人的感情便如冰封一般,一个因无法突破过去不敢爱,一个因无法冲破现实不能爱。
当时高君宇担任孙中山的秘书,经常辗转南北,瞬息万变形势让他下决心将自己的一腔情愫向石评梅表白。他给,石评梅寄去了一封信,采撷的一片红叶上写着“满山红叶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浓浓的相思之情,任谁都会动心。

可石评梅却没有接受这样的告白,她在红叶反面写下“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鲜红的叶儿"。
1924年,高君宇终于下定决心,结束家里那场名存实亡的包办婚姻。同年九月份,高君宇买了两枚象牙戒指,大的自自己戴,小的寄给了石评梅,两人的感情尽在不言之中。他们即有普通恋人花前月下,又随时准为革命事业而牺牲。

但命运总是捉弄有情人。 1925年,高君宇因常年劳累住进医院。石评梅得知后,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来照顾他,两人的感情也在这段时间迅速升温。
本以为两人可以更进一步,进入婚姻殿堂,可高君宇却在3月份因急性阑尾炎术后出血,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了,年仅29岁。

3月29日,北京大学召开了高君宇追悼大会。石评梅含泪送上一幅挽联:“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5月8日,石评梅把高君宇安葬在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陶然亭!石评梅种下松柏十余株,写下《墓畔哀歌》:“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此后无论晴天下雨,都常常可以看到在此伫立流泪的石评梅。

任谁都没想到,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这么早便离开了人世。石评梅更没想到,自己刚刚突破心灵防线,准备接受这份情感,便与爱人生死相隔。石评梅心被掏空了。
“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哀愁深埋在我心头。

我愿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天呵!这蛇似的蜿蜒,蚕似的缠绵,就这样悄悄地偷去了我生命的青焰。我爱,我吻遍了你墓头青草在日落黄昏;我祷告,就是空幻的梦吧,也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在高君宇离去的三年中她一直在后悔,后悔自己走不出过去的阴霾,后悔自己不该扭捏,没有早早答应与高君宇在一起。心灵和精神的双重打击,让石评梅愈发不振。

她写下篇篇诗句,悼念死去的爱情,可文字的洗礼,也没能让她抒发心中郁结。没了精气神的石评梅,最后也倒下了。
1928年9月,石评梅患脑膜炎,医治无效,于同月30日亦死于当年高君宇病逝的协和医院。

根据石评梅生前曾表示的与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其尸骨葬在高君宇的墓畔。
真正地做到了“生虽不能同眠,死亦要同穴”!
1983年邓颖超整理编辑的《石评梅选辑》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