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老革
第一章 刘老太结婚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东北三江平原北部有一个村子里,居住一户姓刘的一家两口人。男主人名叫刘勤,他媳妇叫刘淑琴。
刘勤是独生子。就在他十岁那年,父母因病先后离世,是爷爷和奶奶亲手把他抚养大的。刘勤从小就聪明、孝顺,为人厚道。自从他初中毕业后,一直在生产队做农活。
刘勤在二十岁那年的夏天,连最亲近的爷爷和奶奶因病也相继离世。从小是孤儿的他,本来就是在痛苦中长大的,现在身边连一个亲人也没有。
一年后,经后院的李大娘介绍,刘勤和邻村的姑娘刘淑琴结婚。
当初,刘勤并不同意这桩婚事,因嫌弃刘淑琴长得有些丑。但又考虑目前家庭状况和自身的经济条件,找对象确实也比较困难。再加上刘淑琴家里不要一分钱彩礼,就相中他是一个人。再者,他俩在中学时曾经是同班同学,相互间脾气、人品、秉性也都比较了解。所以,刘勤考虑再三,也就同意这门婚事。
其实,女方刘淑琴在上中学时,学习成绩也不错,在班级曾担任过语文课代表。她是位性格开朗外向型的女孩,由于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无论是本班级或其他班级的同学遇到困难,她都会挺身而出。所以,在校园内她的人缘特别好。
而她的身体也特别强壮,浑身好像有股使不完的劲。她在平时就大咧咧的,性格也特别豪爽,犹如假小子一般,唯一不足的是人长得有些丑。
在班级和学校里,别的女同学都长得细皮嫩肉的,可刘淑琴不仅长得黢黑,还皮糙肉厚的,并且还过早地长出抬头纹。
为此,班里男同学有地送她绰号为假小子,但更多同学称之她为刘老太太。时间一久,同学们都叫顺嘴了,干脆就叫她刘老太。对此,刘淑琴不以为然。
刘勤与刘淑琴结婚当天,村子里的亲朋好友,和当年的部分中学同学都前来祝贺。
婚后,小两口儿恩恩爱爱,和和睦睦地过日子。
自从刘淑琴进门后,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家里的活计也从不让刘勤插手。虽说她人长得有些丑,可心眼特好使,对刘勤的感情那是没说的,绝对称之为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居家过日子那也是一把好手。
而刘勤平时就是个邋遢人,从不注重仪表。按当地人讲,他是“老母猪赶集出进一身皮,”一件衣服穿几个月也不洗一回。可自从和刘淑琴结婚后,无论他是出工干活,或在家休息,媳妇刘淑琴都让他里外衣服都穿得干干净净,板板整整的,而且非常得体。而刘勤每天下工回家,也能吃上热乎乎的可口饭菜。
刘淑琴自从嫁到刘家后,和邻里关系相处得也特别和谐,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会主动前去帮忙。
可能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缘故,这结婚时间久了,刘勤还真不觉得媳妇长得丑,总觉得媳妇这个人心地善良,会体贴人,还会持家过日子,能娶她为妻,也是自己的福分。
几个月后,刘老太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才能逐渐显现。平日里,她让刘勤去生产队干农活,而她自己则在家里起早贪黑地侍弄园田地,再饲养几头肥猪和鸡、鸭、鹅、等家禽,每年的副业收入还很可观。
几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进了刘勤的家乡。农村开始实行家庭土地承包联产责任制,刘勤在生产队承包一晌多土地。而刘老太又在家里扩大养猪规模,每年能出栏十几头肥猪。因此,他家的年收入达万元以上,是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同时,还被公社评为五好家庭和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
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妈们见了,都羡慕刘勤有福气,夸他娶个即能干活又会过日子的好媳妇。
这不,去年秋季,刘勤又把原有的三间土坯房推倒,重新翻盖三间红砖大瓦房。两口人的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但令人缺憾的是结婚十多年,膝下一直无子女。
有一年的冬至,也就是刘老太刚好四十五岁生日的那天上午。刘勤上街赶集,准备买些鱼肉,好给刘老太过生日。
就在刘勤回家的路上,因车祸不幸去世。这突如其来的横祸,致使刘老太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为此,她病倒在炕上数日,不能自理。也曾几次去医院检查,但都没检查出什么结果。医生只是说,刘老太很有可能是精神受到刺激所致,只能在家慢慢休息调养。没办法,她只好托人捎信,求助表姐的大女儿小芳前来护理她。
经过一冬地调养,刘老太的身体基本康复了。但她一直对丈夫刘勤地去世深感内疚,打那以后,刘老太暗自发誓,再也不给自己过生日了。
第二章 刘老太领养刘柱
刚开春,有好心的邻居看刘老太一个人过日子挺艰难的,曾劝其改嫁,可她却执意不肯。
刘老太的表姐就住在隔壁的村子,以前她两家相处的还不错,互相走动也很频繁。自从刘勤去世后,她看表妹成天唉声叹气的,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身边也没个人和她说话,很是孤独,所以表姐一有闲空就过来陪她聊天并宽慰她。
刘老太一再对表姐表白,自己终身不改嫁,一个人过日子也挺好。表姐看她一个人过日子确实挺孤单的,曾多次劝她领养一个孩子在身边,也好有个人陪伴。刘老太思来想去,这才去县孤儿院领养一个刚满六周岁的小男孩。
领回家后,取名叫刘柱(小名叫柱子),寓意柱子长大后,是刘家的顶梁柱。
还别说,小柱子自从来到刘老太的身边后,就特别的懂事,也特别的听话,从不惹刘老太生气。平时与刘老太交流时,嘴也特别甜,不叫妈从不说话。就是性格特内向、孤僻,从不和邻居小孩在一起交流和玩耍。
小柱子平时在家里还挺有眼力见,经常会帮刘老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看着即懂事又有礼貌,逐渐长大的小柱子,这让刘老太每天高兴不已。
空闲时她曾暗自思忖过,小柱子来她家,这都是祖上修来的福。虽说小柱子是养子,但这跟亲儿子也没啥两样。时间久了,刘老太把一腔热血全部倾注在小柱子的身上。同时,她对小柱子地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感觉小柱子就是她生命中的精神支柱,一时见不着,心里似乎没着没落的。家里有啥好吃的,她都留给小柱子吃。
小柱子也很聪明好学。自从上小学后,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是名列前茅。刘老太每天看着小柱子上学放学,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刘老太的悉心照料下,刘柱从上小学、初中、高中,这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一直供他上大学。
刘柱在上大学期间,每逢学校放寒暑假,他都会回家陪刘老太住上些日子。
每当刘柱回到家里,他都会对刘老太讲述在学校里所看到的一些新鲜事情时,有时讲的是口若悬河。此时,刘老太在一旁听的是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还不住地点头微笑。
在这十几年里,刘老太为供养刘柱上学,可谓是呕心沥血,吃尽苦头。但她始终有个信念,非要把刘柱供到大学毕业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让刘柱出人头地,自己也好跟着沾光。
当刘柱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一家机械厂做技术工作。
刘柱自从参加工作后不久,几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他经常以各种理由不回家,也很少给刘老太去信。为此,让刘老太伤心不已。
去年春节前,刘柱曾给刘老太来过一封信,说是单位生产任务忙,春节期间加班不休息,所以过年也就没回家。这一晃儿,近一年没见着刘柱,刘老太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当时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指的就是从农村走出来进城的个别年轻人。刘老太心想,刘柱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毕竟是自己把他从小拉扯大的,绝不相信他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
其实刘老太她嘴上虽然不说,可她心里也一直在犯嘀咕。柱子自从参加工作后,就很少给我写信,他老说工作忙,忙,没时间回家看我。更可气的是去年过年期间,竟然也没回家,难道说柱子真地变心了?……不会吧?但她心里一直在想,自打收养刘柱的那天起,就把他当做自己的亲儿子来抚养。那可是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那时,家里是困难些,但柱子从小到大,从没让他受到一丁点儿委屈。虽然刘老太的心里越琢磨越不是滋味,但她还真的不敢往坏处想。
自从入夏以来,刘老太身体一直不太好,再加上政府要在她们那里建一所大型复合肥加工厂,她所住的村子土地全部被征用,家家需要和开发商办理签订合同等事项。这一大堆繁琐事,让刘老太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她曾几次去信、去电报催促刘柱回家,但始终是杳无音信。
有一天,上街赶集时巧遇她的表姐。表姐问她,听说刘柱结婚了,这么大的喜事为啥没告诉她。刘老太听后惊诧不已,当即矢口否认刘柱已经结婚一事。
回到家后,她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思前想后,她还是不敢相信刘柱真的结婚了,不敢相信刘柱真地会变心。
(未完待续)
作者:张文革
作者简介:
张文革、(笔名老革)。吉林省长春市人、老三届、老知青。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偶有作品见诸报刊杂志。学习写作的宗旨: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