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日子火火的年
作者/韩涛
时间过的真够快,伴随着铿锵鼓鸣,嘀嗒钟声,骏马奔腾而来,踏着皑皑白雪,顶着冽冽寒风,转眼就到了小年——腊月二十三的眼前。
民间俗语曰:“”过了腊月二十三,日子一天强过一天”。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年的序幕就渐渐地拉开了,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尤其是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它们承载着年货运转集散地的使命,随着汹涌的人潮,把年味推到高峰,烘托到极致。
但是,不管橱窗里摆的东西多么的琳琅满目,货架上的货品多么的丰富多彩,如果没有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的呼应,那是绝对挤不出年味的。农贸市场就是年的缩影,里面一个挨一个的摊位就是一个又一个家对新年的希望,他们的幸福就在这里不停地延伸滋长。而来办年货的人们带着同样的期冀,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每个人都希望买回来的是吉祥如意,吃下去的是好运连连,只不过他们的希望是在另一片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大街上,车水马龙,人行道上,熙熙攘攘。人们手里大包小裹,为人父母的,拖带着孩子,为人子女的,搀扶着老人,一家人,孩子跳,老人笑,这种热闹祥和的画面,足可以看出,年,对中国人是多么的重要,中国人对年,是多么的情有独钟。一个年字,让多少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一个年字,让多少家庭团团圆圆,让多少父母喜笑颜开。
办年货,过大年,年年喊着过年没意思,却年年乐此不彼地过着,为什么?因为这是国人植根于骨子里的情结,人们脸上绽放的舒心笑容就是最好的印证。虽然走到哪里都是拥挤不堪,你挨我我挤你,但仍然愿意走,愿意逛,愿意买。
人们辛苦一年,好像就为这一刻神采飞扬地走出家门,给家人,给自己换新年的行头,底气十足地刷二维码采购年货,花出去的钱是汗水,买回来的东西是成就,是年的灵魂,这种春节特有的喜庆氛围、代代相袭的民风民俗,是其他日子无法替代的,是其它日子无法领略到的满足感和趣味感。
腊月二十三这天起,家家都开始忙忙碌碌,有的甚至已经为大年三十试吃试喝,厨房里炊烟袅袅,香气缭绕,飘出屋里,飘出窗外,样样美食都令人垂涎三尺,窗外还时不时传来零星的鞭炮声,“呯呯啪啪!”的声音洋洋盈耳,一天比一天密集,直至振聋发聩。
看看现在的物质丰富,不由得想起小时候。那时物质极度匮乏,家境贫寒,每日吃的玉米面饼子真是难以下咽,甚至感觉要把嗓子眼刮破。那时候很盼过年。每到过年,勤劳、乐观的母亲,就用平时节省出来的钱,为我们姊妹兄弟几个亲手做一身新衣服,用平日舍不得吃的细粮为我们做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母亲还为我们哼唱着这样的歌谣:“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哥哥放鞭炮,乐的弟弟拍手哈哈笑……”
记得有一年,母亲在除夕包了整整两大盖帘水饺,放在厨房的缸盖上,没料想,母亲在初一早上发现所有水饺踪迹皆无,这下可把我们急坏了,一家人像一帮侦探,开始在不大的伙房里来回直转悠,都在极力寻找“破案”疑点。我眼瞅着又黑又矮的屋顶,兀然有些毛骨悚然,难道闹鬼不成,要不是灶王爷也馋昏了头,把水饺全吃了?!还是母亲心细发现,原来水饺被老鼠全部拖到灶膛侧一深洞内。我们恨的牙根发痛,我摩拳擦掌,真想一下变成黑猫警长。看来那年月的老鼠们也自怨生不逢时,饥肠辘辘的日子很难熬,为糊口不惜倾巢出动,干些溜门撬锁,半路抢劫的不耻勾当,实乃不道德也。
星转斗移,大江东去,那个时代已经尘封在几代人的记忆里,变成只能在心底触摸的烙印。
毋庸置疑,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拼搏实干,我们的国家建设取得了于世瞩目的成就,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吃穿住行还是其他方面的条件,都已今非昔比。
贴春联,放鞭炮,蒸年糕,吃水饺,祭祖,走亲拜友……张灯结彩,辞旧迎新,不仅仅是这些数不胜数的传统文化活动,新年,作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更承载一个民族兴衰荣辱桑海巨变,包涵炎黄子孙热爱和平,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深刻愿望与远大梦想。
忆苦思甜,居安思危,知足方乐。
红红火火中国年,壮哉壮哉中国梦,始终保持勤俭朴素的品质,奋发向前的斗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还会遥远吗?
韩涛,58岁,黑龙江省甘南县人,文秘工作。喜欢在书海中徜徉,领悟生命的真谛;喜欢置身于历史的烽烟中,触摸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旅游,用42码的足迹,丈量心驰神往的山山水水;喜欢摄影,让镜头聚焦每一段平凡的生活,纷呈的世界。还是个军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