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岳父
文/王林科
思念如雨,在清明的天空中绵密陨落;思念随风,在冬日的旷野里忧伤远行;思念似潮,经过岁月長河的洗礼,愈来愈清晰。
岳父李登录逝于二0一五年腊月初一,距今已经快五年整了,每次忆起,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第一次与岳父见面是上世纪一九八三年秋天的一个中午。我从县城回家,邻居告诉我有人来找,让去一下天度商店。到达后接待的是两位素不相识的長者。其中一位仔细地看了我几眼,一句话也没说。另一位则天南海北的和我拉起了家常,还热情再三的让我抽烟,我一再婉拒,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临走时一句“那我们后天县上见”让我醒悟过来,因为那天是我向同学李芳会求婚见面的日子。来者是岳父和芳会的姑父,他们是先考察一下未来女婿的模样和人品。通过这件事,我感到老人家是一个办事认真细心的人。
芳会是家中长女,是岳父岳母的掌上明珠,很得家中长者的疼爱。一次我们俩闹了矛盾,去岳父家时我内心一直忐忑不安。果不其然,到她家后,其全家人没有了往日的热情。特别是她的小弟弟,用他那双大眼睛狠狠地翻了我几眼。我从内心做好了接受岳父雷霆之怒的准备。奇怪的是直到下午临回家,老人家连半句责备的话都未说,这倒让我不安起来,竟不知说什么好。直到送我们出门时,我发现岳父还在屋里,我一下明白过来,忙返回屋内,诚恳地作了道歉。老人家只淡淡地责备了几句,连一句重话都没说。我明白了,这是岳父给我留足了面子,他不愿在全家人面前责备女婿,以免他在弟、妹们面前失去了尊严。老人家的良苦用心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从此我对他更多了一份敬重。
岳父家地处沿山一带,柿子是当地的特产。每年秋后冬初,我去岳父家最爱吃的就是糖化后的柿子。每年柿子采摘下来,他都会让家人送一些给我或等我们去看望他回家时带些。大约零八年秋后,由于家务繁忙,较长时间未能看望他老人家,他仍不忘留一树柿子给我。当我看到一树又红又大的柿子时,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是長者对晚辈的关爱与挂念,虽无血缘,但真情更深。
岳父少年离父,与母亲和两位兄長相依为命。十三岁时随鲁马郭家一位师傅学习木工手艺。老人家天资聪慧,悟牲极高,虽未进过学堂,但通过勤奋努力,不仅粗通文墨,还精通掌握了木工和建筑行当的技艺。曾带领村建筑队参加了岐山县朱家庄水泥厂的基建工程,参加了县水泥厂一厂和二厂的大部分扩建项目,为村办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做出了贡献。去岳父家多次碰见乡邻拿新买的农具前来求他安装,他从不推诿。人都说他安装的农具巧口合适,用起来顺手。
岳父在村中很有威望,他善于为人化解矛盾,处理一些复杂棘手的问题。曾远赴甘肃、咸阳、宁陕、武功等地为族中孙辈撮合婚事,助他们成家立业。岳父去世后,一孙辈感叹:“爷一走,咱门子再也没有能放倒难缠事的人了!”为此感到遗憾。
有幸与他的長女芳会结为夫妻,是我此生最大的福份。妻子得益岳父的言传身教,她为人善良厚道,遇事有主见,处理问题能抓住重点,干练果断,颇得岳父遗风。家父、家母晚年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她床上床下,帮二老穿衣洗脸,吃饭喝水,洗澡净身,处理水火,受到乡邻的普遍赞扬。
岳父一生勤劳,勤俭持家,尊兄長,睦乡邻,爱子孙。長兄膝下无子,岳父视長兄如父,为其养老送终,在家乡传为美谈。
岳父为人正直,凡事不愿求助他人。岳母晚年身患痼疾,岳父细心照管八年之久,很少麻烦自已的儿女,直到岳母安然离世。安葬岳母回家前,我们嘱咐岳父注意身体,平时照顾好自己。岳父点头答应,轻轻地说了句“往后就这样了,慢慢掀着过。”
我至今仍忘记不了岳父当时那个落寞、无助、留恋的眼神。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相扶一生。岳母生性良善,性格娴淑,日常生活中从未与岳父红过脸。在他们将要膝下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的时候,岳母因意外事故留下疾患,过早的离岳父而去,在他心中留下无尽的遗憾和不舍。
岳父很会做人。由于一生从事木工活路,超负荷,超强度地劳作,致使晚年身体多有不适,浑身痛疼,体乏无力。所幸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在我家長住了两段时间,让我们有幸在他跟前尽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孝心。
因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吃饭时不时会有少量口水流下,因此他不愿与我们同桌吃饭。我告诉他不要紧,可随时用纸巾擦一下,他拒绝了我的劝告。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那一段时间,他以他的人格,赢得了我极大的尊敬。在我心中,他老人家就是做人完美的化身。
二零 一五年,我把自产的苹果全部库存,想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事与愿违,市场行情不好。每次见面,岳父都十分关切的询问苹果的销售情况,以缓解我的心理压力。虽然只是几句话,但那关切的眼神至今印在我心里。那是一位長辈对儿女的操心与关爱,虽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暖了人心。
我喜欢与岳父谈论生活中的烟火,以及尘世间的琐事。每遇到自己解不开的问题,都虚心向他讨教。老人家总能用平常朴素的语言,帮我辩明是非,指出其侧重点。使我茅塞顿开,化疑难于无形。
与心相交,方成久远;与情相容,必能永恒。我十分敬重岳父的为人,也不知道与他的感情究竟达到什么程度。只能说他是一个善良,宽厚的長者,是我至尊敬的長辈。他的为人,他的厚爱,永远刻在我心里。
岳父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冦入侵,国难当头。我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守疆固土,卫华夏民族于危亡之际。按当时国民政府的兵役制度,岳父三兄弟中必须有一人支丁服役。
其时岳父之父因病久不能农事,長兄时年方一十六岁,他用嫩弱的肩膀担起了养家的重担,岳父尚在幼年。万般无奈之下,年仅十二岁的二岳父担当大任,代兄支丁,以赢弱之躯勇赴国难。时任县兵役科科長的温玉珊念他精神可嘉,尚且年少,留其在身边打杂服役。
二岳父心灵手巧,手勤脚快,在服务于温家期间,竟然学得了一手好厨艺。后来一直任温家厨师,直到解放以后。期间两家关系相处很好,且互有来往走动。
有道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使温家家运每况愈下。文革中家人被赶出温家大院,漂泊异处。温家一位从教的后人被夺走教鞭,赶下杏坛,除名园丁之外,成为二等公民,书生之身带家人被迫迁往县城北边一生产队,接受劳动改造。在生产队饲养室边的窑洞内安家蜗居。
严酷的政治运动,卑微的阶级身份,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被人歧视的生活空间,加之被时常揪斗,体弱多病,劳力少孩子多,饥寒交迫,无米下锅,生活陷入困境。
万般无奈之下,温家后人求告于岳父家门下。缘自于与生俱来的善良和脑海中知恩图报的根深蒂固,岳父不顾家族众人的好心相劝,毅然决然资助三袋小麦,帮其解决了燃眉之急。
助人三袋小麦,放在生活富足的今天实在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人们普遍生活困难,缺吃少穿的年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在那个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刚的年代,人人界限分明。为增加自身政治价值,以求得较好生存空间,诬告成风,父子成仇,兄弟反目,上刚上线,无限放大者,不乏其人。在这个人人自危,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崎形年代,岳父如此作为,极具风险,不知在当时需要多大的担当和勇气啊!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年的兵役科長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无意之举,挽救了一个瀛于困顿的家庭,并因此而相互结下善缘。他更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当自己的家人陷入绝境时得到了这个家庭的善待。真可谓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时也,运也,命也!
岳父的慷慨相助,让他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
在此说一句岳父侠肝义胆,义薄云天决不为过吧!
岳父有一故友,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县域业界的风云人物,曾一手打造了县域经济效益最好的水泥企业。为促进县内经济进一步发展,牵头引进冀东海德堡扶风分公司。并走出国门,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设厂,引领扶风人走向世界。
岳父晚年的好多个中秋,春节,他都前来看望并给以资助。两人交情之深,令我感叹。我曾向岳父探询其中奥密,他只告诉我在其最为困难时搭了一把手。
一句话,回答的轻描淡写,风轻云淡,仿佛怕我偷走他们的友情似的。
岳父去世后,这位故友前来吊唁,他扶棺痛哭,泣不成声。他告诉我,岳父在他生活最困难,事业陷入低谷时帮助了他,助其走出困境,迎来事业辉煌。难时给一口,胜过饱时给一斗。岳父从未因曾施恩而难为过他,有这样的知己,此生无憾!
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他鼎力相助,尽心而为,帮其摆脱困境。当朋友却后余生,事业成功之时,便悄然转身离去,在远处默默的欣赏他的炫烂辉煌。
这是生命里彼此间的相互真诚,是经过岁月验证的友情,是与人为善的知己,是不离不弃的知心朋友。
岳父知恩必报,遇事不愿麻烦他人。对家人如此,对亲戚族人如此,对相交甚好,曾援手相助的友人如此。他曾对我讲过为人之道:受人恩惠,要感恩相报。朋友有难时帮一把,平时不难为人家,这样交情方能久远。
历尽苍桑,才知平淡最真;阅尽繁花,方懂真诚最重。岳父一生真性情做人,唯厚道处事。他遇事进退有方,逢物取舍有度,谨守中庸之道,以淡泊眼光看世界,用平和方法对生活,上无愧于天,下不负于地,活的清清爽爽,过的诚实率真。既未负于父母,又无憾于兄长朋友及子孙。对上尊而有亲,对下爱之有加。身背一个道字,肩负一个义字,用一生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以朴素的人生理念,诠释了道义的精髓与内含。
因思而念,念而不得,一别再无归期。 岳父去世后每次去他家,我都要到他生前住过的房间坐一坐,看一看,难免伤感。那个房间曾住过我最亲近的長者,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有温馨的问侯,温暖的挂念。我努力在那间房子里寻找那怕一丝曾经的信息,结果每次都失望而归。斯人已逝,留下的只有怀念与悲伤。
去年秋后,芳会临去北京儿子处照看孙子前,我们两人一同前往岳父岳母坟地凭吊二老。秋风中枯叶飘落,远山的草木已渐渐变黄,坟头的荒草在风中摇曳,徒增了几份伤感。
九月九日重阳节,一个祝福老人的节日,本该写些祝福的语言,但我笔记中却写了这样的一段话:别时易,见时难,几多苦离,落叶枯草随风去。思情切,别意绵,望眼欲穿,日月星斗难回转。白云度春秋,青涩少年霜染头;远山枯荒草,一掬浊泪随风流。
这段话是我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我与岳父第一次见面正处于一个青涩的年龄段,而今我年已奔六,归来不再年少。岁月染白了鬓发,当年的懵懂少年已成半头白翁。
今年清明节前,我和芳会站在他老人家的墓前,点三柱心香,燃一堆纸钱,洒下两股热泪,以寄托对他的思念之情。
阳春三月,远山如茵,近水含烟,岁月微澜。丝丝暖意不时从脸颊抚过,我心中却感不到春天的温暖。岳父,五年前,你我在时光中走散,将月华掠过,岁月深藏,已成彼此生命里的过客。你我虽属翁婿,但情如父子。您魂归故土,走完人生轮回,无愧无憾。而您留给我的是无尽的不舍与思念。我努力在心中打捞,以期看到您慈祥的笑脸,盼望与您灯下夜谈,聆听您历经岁月风霜的人生良言。我努力想尘封过往的岁月,以求得心灵的安然,却愈封愈显,徒增伤感。我曾努力的在心中求度,以度去这场亲情却难,但种种努力皆成枉然。最后我终于明白,这千千却,纵是有万万度,也难度这份情感。因为它刻于骨,溶于心底,并陪伴我走完人生余年,是那样的厚重,凝炼。
时光流转,尘世如烟,朦胧了岁月,斑驳的记忆将绵長的思念埋在心底,流下的是抹不去的回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長,人的心境会发生变化。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已成过眼云烟,随风飘散,消失在岁月的長河里,一些却愈发清晰,以至挂在心头不能释怀,于是便拿起笔作一些梳理。我翻开脑海中那本多年未曾翻过的词典,想从中抠出准确的字和词叙写他老人家,以表达对岳父的敬重之情,并寄托我深切的思念,但每次都失败了。唯有在此过程中随笔端划过纸面而流下的相思泪,才是我感情的真实表达。
其实用不着那些精美的辞藻,因为岳父的人生,就是一篇闪耀着人性与道德的诗篇。
谨以此文,献给岳父,我敬爱的一位老人。
2021.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