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孔子所谓的“忠”,不是没有原则的愚忠。“忠臣”是忠诚服务,忠诚辅佐,不是奴才!因此,在君臣关系上,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就是君臣之道,是双向要求而并非是单边依附。中庸之道表现在政治上也不是一味地、没有原则的折中求和,而是有明确的政治原则和底线……

圣人也犯急
【原文11·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这一章字面意思很简单,是说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当时孔子很急,以为颜回凶多吉少,见到颜回归队后,急切地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从字面上看,反映出了孔子师徒情义之真诚深厚以及颜回的幽默达观。它同时告诉我们,人都有犯急的时候,就是圣人也不例外。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不可贸然行动。所以,这一章既是对上一章的注释,也是对中庸智慧的一个小结。

(15) 事君之道
【原文11·24】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这一章讲的是中庸之道在政治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原则。季子然是鲁国人,与当时鲁国的权贵季氏同族。有一天,季子然与孔子交流,问孔子:“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何谓大臣?在孔子那里,有才干,能辅佐君主奉行仁道治理国家的人才算大臣,比如周公。因此,大臣首先是“忠”:忠于君主,胸无二心;其次是“仁”:仁德醇厚,以道事君;三是“智”:有辅君之才,治国之能,三者缺一不可。季子然问:子路和冉有算不算大臣?或者说够不够大臣?孔子的回答是:我以为你问别的问题,原来是问子路和冉有这两个人呀。所谓大臣是以道事君,如果行不通,宁肯辞职不干。现在子路和冉有这两个人,“可谓具臣亦”。何谓“具臣”?就是能忠于君主,有才干,但却不一定能坚守“以道事君”的原则。为什么孔子说这两个人充其量是“具臣”而非“大臣”呢?当时这两个人都是季氏的家臣,但季氏既对周天子不尊,也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常常做出有违周礼的举动,比如“八佾舞于庭”、“ 祭祀泰山”等,有去国君而代之进而称霸诸侯的野心。对此,孔子曾要求冉有想法阻止、纠正季氏的违礼行为,但他却说没有办法阻止,而且还参与了实施,没有做到“不可则止”,不符合“以道事君”的原则要求,因此,孔子认为,他们虽有一定才干,但却不算大臣,充其量是具臣。由此可见孔子对弟子们的政治品格之要求是何等的严格。
接下来,季子然紧接着问:“然则从之者与?”即: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回答:那也不是。象杀父弑君这样的事,他们是绝对不会跟着干的——这就是具臣的底线!也可以说是君子从政的底线。一个人,在政治上若守不住这样的底线,那他就丧失了最起码的政治品格,就不是具臣而是助纣为虐的奸臣贼子了!
这一章告诉我们,孔子所谓的“忠”,不是没有原则的愚忠。“忠臣”是忠诚服务,忠诚辅佐,不是奴才!因此,在君臣关系上,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就是君臣之道,是双向要求而并非是单边依附。中庸之道表现在政治上也不是一味地、没有原则的折中求和,而是有明确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这无疑是进步的,孕育着中华民主主义思想元素,在家天下的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即是在当代,对于构建清明健康的吏治文化也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冷梦良,本名史永峰,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协会员丶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