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南采从泥泞中崛起(连载之四)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南泥湾采油厂战胜2013年
特大持续强降雨,全力抗灾自救、恢复重建纪实
张兴源
抢险篇(下)
一
解救出六大队52名战友之后,陈东厂长和董延军书记等厂领导马不停蹄,又紧急向四大队进发了。
在后来的采访中,四大队大队长翟永奇对记者回叙说,7月初以来的多次连续强降雨,已经使得我大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赶到7月25日那一天为止,共计损坏电杆345根、变压器21台,柏油路、砂石路和土路等累计损坏139.36公里,断桥3处、涵洞损坏7个,电机238台、配电柜86个,井场围墙损坏4030米。我大队686口生产井全部受损,无法正常生产。
在此期间,为了避免次生灾害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四大队及时组织突击队对泥土滑坡路段和电杆、树木倒伏路段进行抢修,并在多处路基下陷路段用砖头、草束围堵,以避免车辆行人在这些危险路段发生事故。对损坏的油井,也都采取断电维修,一切操作都把工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连绵不断的雨水导致四大队采区内到处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山体滑坡,很多油罐被冲倒,原油泼洒在井场上。为了不浪费原油,不污染井场及周边环境,四大队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突击队员奔赴各个事故井场,将原油一瓢一瓢回收起来,并及时调来泵油车将原油泵起运回。抢险现场,所有职工脚上、手上,衣服上,甚至脸上,全都沾满了油和泥。因此,他们不光身上是黑的,脸是黑的,连牙齿也全都是黑的。尤其是7月15日那一天,前方传来消息,位于二道沟的“泉24井”因塌方而使井上一个30方容量的大罐出现裂缝,原油泄漏。此刻原油正在向位于“泉24井”下方的“泉43井”处流泻,如不及时处置,原油将有冲向二道沟河道,进而污染水流与农田的危险。正在该大队蹲点督战的官保林副厂长与该大队大队长翟永奇、支部书记惠建文等迅速带领60多名突击队员向二道沟方向飞奔而去。“泉24井”与“泉43井”一高一低,恰在二道沟一处两面夹山、其势“间不容发”的西侧山体之下。山体之上,各种乔木灌丛枝繁叶茂,飞花点点。仅从山体上方望去,完全看不到山体之下的一片狼藉。四大队参加抢险的60多位战友来不及细想,全力投入这场揽油、收油、抢油、磅油的战斗之中。几个小时过去了,战斗终于结束。正当他们三三两两说笑着并擦拭着工具,整理着衣裳,提拽着鞋袜,准备撤离“战场”的当口,突然间,一声沉闷而有力的巨响传来,紧接着便看到两座井站上方的大半架山峁,一瞬间便像变魔术似的从头上猛砸下来。“塌方了,快闪开!”官保林副厂长和四大队两位领导几乎同时惊叫起来。几个尚未穿好鞋袜的队员不假思索,顺着二道沟前沟方向狂奔。身后是水流一样裹挟着大树与灌丛的泥石流。仅仅几秒钟,刚刚已经被队员们清理得干净平整的井场,此刻又被压在了泥石大树之下。怎么办?这可是对每个参战队员体力、耐力、精神和意志的严峻考验啊!
——“没话说,只有再加把劲,把被泥石草树覆压着的井场重新清理出来!”官保林副厂长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又是几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我们四大队的抢险队员终于再次清理好井场,保证了油井的正常生产。当时,四大队的两位领导,一位刚刚做过痔疮手术,一位长期患有慢性胃病,身体瘦弱,但他们跟所有队员一样,全都顽强地坚持到抢险战斗的最后一刻。实话说,假如不是为了国家的事业,为了人民的财产,而单单是为了个人的财富,我敢说,多数人都不可能在那种体能消耗已濒临‘赤字’的状态下,再去拼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四大队的确是在严酷的‘战场’上锻炼出来的队伍,是经得起各种危局考验的英雄集体。”
7月25日凌晨4点,特大暴雨再次袭来,洪水和着泥沙不断冲入四大队队部院子,职工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队部通往芦子沟的柏油路已经被多处山体滑坡阻断,八连沟道路被厚达50厘米的泥石流拥堵掩埋,队部门前道路被不断上升的洪水阻断,通往外界的三条道路全都无法通行。四大队驻队领导官保林副厂长正要把这一情况报告给陈东厂长和董延军书记,可手机信号却十分微弱,无法正常通话。不一会儿,官保林副厂长看到陈东厂长发给他的短信,短信中说道:“你一定要想办法把咱49个职工安全带出来,拜托了!”当他把陈厂长的这一手机短信内容转述给大家后,所有在场职工心里都热乎乎的。他们说:“厂领导在牵挂着咱,咱可不能给南采人丢脸啊!”
就在官副厂长给大家转达了陈厂长嘱托之后,霎时,手机和固定电话全都没有了信号。
四大队队部在一个三岔路口处依山而建,山体垮塌和洪水、泥石流这些暴雨所引发的次生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危及职工的生命安全。在这危急关头,官保林副厂长果断决定,用铲车把人先运到河对面开阔处,然后再设法寻找机会各自回家。撤离过程中,四大队职工们先把5位当地老乡平安运过河,然后他们才分两次坐在铲车铲刀内有序撤离。当最后一名职工被平安送到河对面时,副厂长官保林、大队长翟永奇、支部书记惠建文等领导这才一同过河。
经过7个小时的激战,到中午11时许,终于将全部被困的49名职工安全撤离到南泥湾镇,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营救,至此方才尘埃落定。
得知这49名员工都安然无恙,从陈厂长、董书记到所有干部职工们,大家又是一番唏嘘,一番感叹,一番亲热的叙谈。
二
——不,不单是六大队与四大队。应该说,在那一天一夜里,南泥湾采油厂每一个大队,每一个辅助生产单位,每一个厂部科室,每一个区队班组,每一个曾经被传为“失去联系”的采油工,都有着一段十分难忘的经历和十分曲折的“故事”。且待我们撷取南采党委工作室同志们几则当日的现场报道(前文已述,有部分内容是记者本人后来采写的,但为着结构上的匀称,也一并放在此处),与读者和咱南采人共同回想和咀嚼:
采油一大队,南采的骨干生产单位之一。全队共有生产井1369口,年产原油8万余吨。
这个大队地域广、面积大,油井分散,地形复杂,全队下设3个采区、15个采油班组,辖区共有大大小小38条沟,13座大山。经过7月份的特大持续强降雨的袭击,全队的生产全部瘫痪,沟沟壑壑的井场、道路,全被塌方和泥石流掩埋,景象惨不忍睹。
持续暴雨过后,一大队在包片领导王振民副厂长的统一领导指挥下,立即召开队委会,研究制定生产自救方案,成立生产自救小组。由支部书记冯茂胜任小组组长、生产自救总指挥,三个副大队长分别担任副总指挥,并分别负责三个采区的生产自救工作。从7月26日强降雨刚刚有所缓解时开始,全队262名职工全部投入空前大灾难之后的生产自救工作当中。共动用大型钩机16台,大型铲车28台,小型钩机4台,小型铲车2台,架线队伍5支。队上实行了负责人包点、包设备、包队伍的“三包”责任制,做到每一条沟、每一架山、每一部设备、每一支架线队伍,都有专人负责,专人监管。
经过全队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奋力拼搏,已经贯通34条沟的所有井场和道路,已架高压线15公里,低压线13公里,恢复生产井536口,日产原油达到120吨左右。在这一个多月的战斗中,涌现出了一批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生产自救工作当中的先进典型,例如张锐、许永胜、徐延成、朱绪东、牛雪峰、余耀龙、姬乃忠等15人。他们有的一个月也没有回过一次家,有的在艰险、困难面前毫不畏惧,总是冲在前,抢在先,是采油一大队“最可爱的人”。在此,我们向他们致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当记者深入一大队采访时,王振民副厂长谦和地对记者说:“主要是到我们采油一线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了解他们在抗灾抢险和恢复重建当中的动人事迹。不要突出领导,尤其不要写我个人。”
“背起钻机走四方,英雄的井队夺油忙。妇女顶起半边天,要让山河换新装。地下的油海千层浪,地上的新粮堆满仓……”
南采采油二大队女子采油区队正是这样一支为国家建设“夺油忙”的优秀女子突击队伍。区队长白海燕,2003年进厂,2004、200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厂先进个人。2009年生产标兵,2011、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油田公司“三八”红旗手。就是这样一位“业绩”不凡的区队干部,在见到记者时,仍显得手足无措而局促不安。7月26日凌晨,当她和队友们得知新430井出现险情,油井被埋,罐台垮塌,油罐破损,原油外泄之时,她当即赶到现场,不假思索,第一个跳下齐腰深的油泥污水之中,用手捧,用瓢舀,要在第一时间打回原油,清理现场,不给厂里造成新的损失。别的职工看到她一个女职工,竟然能够这样“不顾面子”且“扑下身子”,也都相继跳入泥污之中参加抢险。有谁知道,就在白海燕忘我抢险之时,她娘家的房子、公婆家的房子都已经成了危房,她一家老小被安排住进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每逢中午,帐篷里又闷又热,孩子只能依偎在奶奶怀里,在树荫下小睡一会儿。虽说是女性,但因为工作忙,她常常没有时间化妆,她那被晒红了的面颊上,没有一点油抹粉饰的痕迹,有的只是因为“被采访”而显出的难为情的羞怯。当记者要她自己说出抢救油罐这段经历时,她却显得十分平静地说:“这有什么好说的嘞,七八月份的抢险救灾,我们厂人人都是那样的。再说,这就是我们的饭碗啊!”女职工李小庆,将自己的双胞胎儿子托付给邻居照料,自己毅然在抢险救灾现场奋不顾身地战斗着。与她的区队长白海燕一样,7月26日凌晨,她不顾两个孩子的苦苦哀求,跟班组人员一起第一时间赶赴430井场。到现场后,展现在她们面前的景象是抽油机被掩埋了,罐台被打倒了,油污四散漫开,溢进了井场和周围的空地。无须思虑,她与她的白队长一同跳入泥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全部回收了泄漏原油,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据说,如今的“南泥湾”,当年真实的地名本来是叫作“烂泥湾”的。7月25日,强降雨过后的南泥湾泥泞遍地,满目疮痍,真真正正成了一片无着无落的“烂泥湾”。通信中断,道路阻隔。由于次生灾害的不断发生,致使该厂唯一一条饮水管线发生断裂,供水中断。当机修车间及时排查出管道断裂点时,在场的工人们不由得惊呆了。因为焊接点的位置,处于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泥坑里,焊接难度可想而知。但有一个工人却二话不说,带着电焊工具,猫起身子,毅然钻到泥坑里。由于空间狭小,电焊的火花飞溅到他的工衣上、胳膊上、胸口上,和他的已经被烤得赤红的脸庞上。这种灼伤的钻心般刺痛,或许只有他和他同一工种的工友们才能体味得到。
由于一时疏忽,当时竟然没有记住他的名字。然而就在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看到机修车间灯火通明,车间的全体职工正在加夜班电焊油罐等抽油设备,于是,我终于从焊枪发出的白炽光焰中,又一次碰到了这张照片中的主人公。经询问,我才知道了他的姓名。提起那天下到不足一平方米的深坑中抢焊管道的事情,我发自肺腑地赞叹道:“周师傅,你可真是好样的!”而他却没有半点居功自傲的情绪,只在强烈的电焊光焰中,露出一脸羞涩的笑容。
请大家记住他的名字:机修车间电焊工——周凤强。
张小涛,驻队电力负责人。每次抢险,他都背着最重的电力物资,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有人跟他开玩笑:“您累不累啊?是不是想着要当先进啊?”他笑着回道:“先进后进咱不说,只是我多背一点,你们就能少背一点。况且咱还得要对得住送到地头里的饭菜和咱们每天的工薪啊!”
三伏天的雨后,大地被太阳炙烤得如同蒸笼似的。他和其他抢险队员一样,工衣早被汗水浸透,但他依然迅步如飞。自从抢险救灾以来,路,数他走得最远;活儿,数他干得最多;而家,数他回得最少、最晚。因为他还要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安排与准备。每天超负荷的工作,许多年轻人都吃不消了,但他依然走在抢险队伍的最前面,还时常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鼓励大家抓紧时间赶进度。本来妻子对他只顾厂里救灾、不管家里安危很有“意见”,但看到他回家后倒头便睡的“可怜”样儿,连一句埋怨也没有了。——谁让她是咱南采石油工人的妻子呢?
魏永军,供电车间生产调度。
自从7月7日暴雨越来越大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刻也不曾离开。连续强降雨,使得全厂电力设施损毁最为严重,他与供电车间主任刘小良,副主任艾安文、郭泰斗一起,积极分析灾情,制定恢复方案,协调生产运行科、基建科等单位,安排各种车辆和维修队伍,共同为恢复电力供应而艰苦奋战。每天打到他这里的救灾电话不计其数,他必须根据电话中述说的灾情做出准确判断,及时组织调度。他说:“电力调度人命关天,可不比别的事情,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及生灵,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早在今年6月上旬,由妻子领着在渭南上学的女儿突然生病住进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到7月16日那天,女儿就要做手术了,而孩子身边只有母亲一个人伺候。妻子多次电话催他赶去看看女儿,哪怕安慰孩子一声也好。女儿也在电话中哭喊着:“爸爸,我想你……”但为了工作,他硬是强忍着苦涩的泪水,坚守一线而心无旁骛。
白天他协调相关部门安排电力抢修,晚上整理当天的数据资料,常常一熬就是大半夜。而在南采,像这样“舍小家,顾大家”的群英模范,又岂只魏永军一人。
劳务派遣工,泵油司机常秀平。
自从7月7日强降雨以来,其他司机都放了假,就他一个人留守值班。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他坚持24小时一刻也不离开工作岗位。7月16日早上,他从邻居电话中得知,他家在延安枣园庙沟村的6孔窑洞和两间平板房一夜之间已化为废墟,他家地里仅有的300多棵果树遭受冰雹袭击,枝残叶败,果实已所剩无几。自己家已经成为重灾户,但他仍然没有因为自家的灾难而撂下工作。
7月25日凌晨的强降雨中,他得到消息,集油站污水将要发生泄漏。于是他即刻冒着倾盆大雨赶赴现场,将一车车污水泵走。就在他去沙仁沟泵油回来的途中,前方山体突然滑坡,洪水卷着汹涌的泥石流,向他和他的车凶猛砸来。在这万分危急关头,他死死抓住方向盘,采取有效措施稳步行驶。车虽被滑塌的泥石流砸伤,并深陷污泥当中,好在车无大碍,人亦安然无恙。
在7月的持续暴雨中,采油一大队岳屯采区同样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采区内374口油井被冲毁,通向井区的两座桥梁垮塌,185公里的道路无法通行,40多公里的高压电线、100多公里的低压电线中断。
然而岳屯采区的干部职工不等不靠,积极组织生产自救,恢复重建。抢险现场,井场的泥浆淹没了他们的脚面、脚踝、小腿直至大腿,滑落下来的泥土夹杂着浑浊的泥水粘满他们全身,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结了痂的油泥,根本辨认不清彼此的面容。手中的工具越来越沉,每挥动一下,都要使出更大的劲头。他们手掌磨破了,腿脚累肿了,工作却没有一刻停歇。一天下来,每个人都腰酸背疼,手脚麻木,累得连饭也不想吃,只想好好躺下来睡上一觉。但第二天起来,面对倒伏的电杆,塌陷的道路,憋罐的油井,他们又忘记了头一天“黑水汗脸”的劳累而毅然投入到新的抢险战斗中去了。
何延庆,自从7月初降雨以来都没有回过一次家。7月20日早上6点左右,他看到又一轮暴雨袭来,焦急万分。在此之前,山洪已经将4台抽油机裹挟而去,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啊!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暴雨一停,他便利用探路机会,带领4名工人开始寻找被洪水冲走的抽油机。由于山体滑坡,塌方严重,近3米高的抽油机被埋得严严实实,表面看去没有一丝踪迹。他们用铁锨,甚至用双手,一铲一铲刨挖,一寸一寸触摸,经过艰难寻找,直到21日上午,4台被泥石流冲走的抽油机终于被运回区队驻点。
7月25日凌晨5点20分,雷声隆隆,暴雨如注,岳屯采区河流两岸的50多口油井存在被掩埋的危险。区长叶永平带领30多名采油工迅速赶赴现场,可前方道路已经出现塌方。他当机立断,将人员分成两组,一组抢通道路,一组固定油井设备。由于雨势过猛,路上到处都是淤泥,机械无法到达。他们只能靠铁锨一点一点把塌方的路面铲开。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干到下午3点,经过7个小时在暴雨中的紧张工作,终于抢修出了一条安全通道。泵油车顺利到达井场并安全将这里所有储油罐中的原油泵扫干净。他们这才放心而又疲惫不堪地回到区队驻站稍事休息,等待着新的战斗。
野外抢险,体力消耗很大。路途遥远,吃饭就成了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勤服务科每天都会为在野外作业的干部工人们派饭。饭菜的质量和运输,都有充分保证。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南采党委工作室的同志们有幸跟抢险队员们一起用餐,有着真切的现场记忆。还不到中午12点,运送饭菜的小车就会准时出现在各个抢险现场。3个菜,两素一荤,还有一个汤,主食是米饭和馒头。大家接过干净的碗筷,挑选着各自喜欢的饭菜,看上去不像是救灾现场,倒像是自娱自乐的野外自助餐。虽然大家都只能蹲着或是坐在地上,但强体力劳动之后,干部工人们能够吃上如此“讲究”的饭菜,倒也不失为一种少有而难得的“享受”。大家非常活跃地一边吃着饭,一边拉着话,一上午紧张劳动所带来的疲乏和困倦,此刻一扫而光。吃过饭,这些抢险一线的干部职工们随便在地上打一个盹儿,眯一会儿眼,就算是他们“奢华”的“午休”了。
看着这一张张疲惫而又充满活力的面孔,党委工作室的同志们这才清楚地感受到,谁,才是“最可爱的人”!
据说美国人有句口头禅,说的是“被民众遗忘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在南采整个的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当中,后勤服务科正是这样一支默默奉献而几乎被人“遗忘”的队伍。
三
——战友们终于“获救”了,全厂上下没有因灾受伤,更没有因灾死亡。与这场突如其来的连续强降雨之威猛和暴烈相较,能做到如此平稳与祥和,这已然是一个重大的胜利了。
然而,整个的南采采区内,山体滑塌了,河床堵塞了,桥梁冲毁了,农田淹没了,各种设施设备损毁了,相当一部分油井、水井和撬装站,已经被破坏力极强的泥石流给冲得“五零二落”,或是不知“去向”了。水停了,电断了,通信信号全部中断了,不仅采区内的砂石路全被淤泥封堵,便是南泥湾采油厂通向延安的东、北、西三个不同方向的三条柏油马路和一条高速路,也全部被切断。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顷刻间全都瓦解了。
记者从党委工作室和一线同志们拍下的那一幅幅现场惨不忍睹、画面惊心动魄的灾情照片上,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受灾之时的惨烈与悲怆场景:油区主干线孙家砭道路遭受泥石流,泥浆遍地,柴树纵横——芦子沟松83井油区主干道路断行,坡垮路断,泥沙沉积——松245井沿途路段整体掩埋,电杆截断悬空——采油四大队八连沟被整体掩埋,一片废墟——采油二大队二营沟雨毁路段,不见“路段”,只见“泽国”——严重受损的供电主线路,电杆倒伏残断,电线纵横交织——采油六大队队部遭遇泥石流侵袭,泥墙高耸,大门完全被封——厂部公寓楼后山滑坡,一楼部分被埋——配液站后山滑坡,泥石堆积——滑坡掩埋的新209撬装注水站,一片狼藉——八连沟被山体滑坡完全掩埋,黄土裸露——采油六大队附近的断裂桥梁,“梁”已深埋地下,“桥”又在何处?——芦子沟上山处大面积滑坡,整条沟油井被掩埋——新201井场被滑坡冲毁掩埋——二营沟注水干线断裂——评80井沿途山体滑坡,井场完全被掩埋——油罐被泥石流冲出井场,这还是可以“看见”的——受损的井场——受损的罐台——裸露的管线——被埋的机械——损坏的机房——洪水过后,采油六大队队部,远看已是一座荒村……
暴雨之中或灾害过后,有不止一位采油工因为找不到自己看守的井场而放声大嚎,也有不止一位厂级和中层领导,因为无法承受这巨大灾情的强大压力而黯然神伤。采访中,副厂长王振民、工会主席靳兆华、副厂长官保林等许多厂领导、中层干部以及一线工人们,都曾不约而同而又情绪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们南采今年7月份所遭受的这场巨大暴雨灾害,差不多等于发生了一次六七级的地震!”
一时间,整个南泥湾采油厂,成了一座“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与“世”隔绝的“孤岛”。南泥湾采油厂“苦心经营”27年之久的“家当”,顷刻间毁于一旦!
直到2013年7月的这场连续强降雨过去很久之后,南采人这才如梦初醒似的感觉出,延安历史上这场极为罕见的连续强降雨虽说总算是“难难为为”、极不“情愿”地过去了,然而,强降雨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次生灾害,却并没有因为暴雨的停歇而随之消逝。恰恰相反,在暴雨停歇后长达两三周的时间里,南采广袤采区内的不少地方,仍然时或出现山体滑塌、路基下陷、电杆倒伏、围墙倒塌、桥涵变形等次生灾害。南采许多工人对记者说:“在查看灾情和恢复建重的那些日子里,大天白日,我们正在采区内忙碌或行走时,突然就会有一座山、一道坡、一面坬‘唿’的一声就塌了下来,常常吓得人失魂落魄,如白日见鬼。”
四
那么,遭受如此重大灾害,其具体损失到底有多大呢?这是南采领导班子需要掌握的,是集团和油田公司领导们需要了解的,也是每一位日夜煎熬而肝肠寸断的南采干部职工们需要知晓的。
于是,暴雨刚刚歇住脚步,紧接着,一场核查灾情的工作,便在南采这没有硝烟却惨象遍地的“战场”上,悄然展开了。为了查实灾情,厂长陈东、党委书记董延军亲自上阵。八月的骄阳下,他俩打着赤脚,在泥浆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在南采采区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走不了几步,浑身便大汗淋漓,嗓子眼儿开始冒烟。然而他们顾不得这些。早一天查清灾情损失,早一天就能依据损失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恢复重建,也就能早一天给集团和油田公司领导提供一份恢复重建的第一手资料和依据,同时,也就能给全厂上下一个明确的交代和告慰。
为了还原现场,让我们引述两段南采职工的演讲词,以见出南采人在核查灾情中的无畏表现——
采油三大队松一班采油工、共产党员马延安。年近50的他,在这次抢险自救恢复重建中,有着令人感动的突出表现。
7月22日中午,大雨稍停,队领导安排查看灾情及时向上级汇报。班长本来准备安排年轻力壮的同志,老马却主动提出:“还是我去,我对沟里的情况熟悉……”不顾工友们的劝阻,他头也不回地独自往前走着,班长和另外两名同事不放心地悄悄跟着他,他却回头呐喊着说道:“你们这些年轻人真不懂事,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危险,你们就在沟口等着我!”望着老马远去的背影,工友们既感动又担心,不约而同地朝他远去的方向喊道:“老马,你要注意安全啊!”一路上,老马用树枝探着路,没膝深的淤泥裹挟着树枝柴草石子,每走一步都极其艰难。突然,听到身后“轰隆——”一声巨响,老马赶忙向前紧跑几步,回头看看塌方处,他惊出一身冷汗。塌方就在他刚刚留下脚印的地方!
朝着沟掌的方向,他继续走着,探着,查看着,工作服已被汗水浸透,淤泥里隐藏着的柴草树枝刺破了他的雨鞋,扎得他两脚生疼,他不管不顾,脱下雨鞋,赤着脚继续前进。路边的杂草树梢划破了他的衣裳、胳膊、小腿,他全然不觉,只是埋头记录着每一处灾情。4个多小时以后,老马终于安全返回。泥水和着汗水,此刻出现在工友们面前的老马,已经变成一个十足的“泥人”。浑身上下到处是一条条、一道道被树枝杂草划破的伤痕。
灾后重建中,到处都能看到老马的身影。重活抢着干,重担争着挑。背沙袋的时候,他比年轻人还要卖力。班长说:“你年纪大了,干活稍微悠着点儿,别累垮了啊!”他却憨厚地笑着说:“正因为我年纪大了,更应该给年轻人带个好头啊!抢险这么长时间了,大家仍然能够坚持得住,凭的就是咱南采人这股子犟劲儿,就是谁也不言放弃、不愿松懈的这么一股子精气神啊。我可不能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拖了咱们班的后腿啊!”
后来好长时间,同事们才了解到,在7月份的这场持续强降雨中,老马家的窑洞也成了危窑。早在全厂抢险自救之前,当地政府已经通知他家撤离。可为着工作的方便,老马只在自家院子里搭建了一个简易帐篷,一直挨了这么些天。他家的大片玉米地被雨水淹没浸泡,几乎颗粒无收,但他从未吭过一声。“谁家没有困难?谁家没有遭灾?大家都一样嘛!”作为一个老党员,老职工,他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
7月14日早上7点,采油四大队九龙泉采区发生险情,采油四大队立即组织56人的青年抢险队奔赴现场。当这组画面映入眼帘的时候,如果没有后期制作时,我看到在屏幕画面深处,有一个红色的圆圈儿在移动,也许就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留意到,在垮塌的山体上艰难行进的那个人,是在我扛起摄像机拍摄远处被泥石流所包围的罐台时,无意中“闯”进了我的镜头。他冒着生命危险,在随时可能再次塌方的山体上,艰难行进着,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前往受灾地查看并记录灾情。请大家记住他的名字:采油四大队职工张伟……
经过全厂上下十多天没日没夜的勘察探访,灾害损失终于被凝固成为一连串冰冷而毫无表情的数字——
五
2013年8月23日,陈东厂长在“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抗灾自救恢复重建表彰大会”上的经验介绍中说道:“截至6月底,我厂共有生产井7993口,生产原油25.91万吨,完成全年任务54.5万吨的47.55%,完成了上半年和劳动竞赛的各项指标。正当我们满怀信心,全力以赴朝着全年目标任务阔步迈进之际,7月3日以来的特大雨灾,使我厂受到摧毁性的打击,蒙受了巨大损失。连续强降雨共冲毁桥梁29座、涵洞83个,油区道路损毁1152公里,占全厂道路总里程的78%,井场损坏2776个、储油罐台401座、文明井场围墙损坏46千米,注水井全埋44口,油井全埋、半埋983口,8条电力主干线全线瘫痪,电力设施损坏80%以上,倒伏电杆3337根,电力线路损坏162千米,各类设备损坏3594台件,损坏房屋142间,注水站受损31座,撬装站掩埋4座,注水管网70%以上不同程度受损,生产一度陷入停滞,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全厂干部职工身心受到极大打击。”
不单是南泥湾采油厂。延长油田所属22个采油厂,全都遭受了程度各不相同的灾害损失。我们从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悦于8月9日在“2013年半年工作会暨抗灾自救保生产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中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7月初以来,延安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持续强降雨,雨情历史罕见,险情触目惊心,灾情特别严重,损失极为惨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造成全公司48%的油井停产,80%的井场、85%的道路损毁,大量房屋倒塌损坏,大批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供电、通信一度曾大面积中断,多座桥梁、涵洞被冲毁,重大隐患频现,各个方面严重受损。截至8月6日,直接经济损失20.92亿元,影响产量26.64万吨,进一步加重了我们的发展压力……
延长油田全面受损,独有南采灾情最重!
面对如此巨大的灾害损失,南采不少人都心灰意冷,热劲陡消。
他们普遍觉得,南采要恢复元气,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少说也得一两年工夫。连厂长陈东和党委书记董延军两人也心情十分沉重地感觉到,要在短时间内恢复重建,大概只能是一句完全不打算兑现的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