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的两道门槛
魏盈盈
“我平均一年看几本书?3.2 本。”
看《窃听风暴》中东德人民惨淡的读书情况,如同看到我们自己。一面在岁月洪流里沾染功利,一面在技术革新中日益浮躁。梅·萨藤在独居日记里恰如其分地形容:任何无法仓促而办的事情都不再能引起兴趣。而这些事情,像烹调、种花弄草、读书写作,是有其特殊价值的。
以六十年的有效读书时长、平均七天读完一本书的高效来计,人一生也只能读三千本书,何谈破万卷。书海浩瀚,人生却需秉烛,自然最好先读名著经典。
据说溥仪有次替人鉴别很难鉴定的一批文物,也说不上假在哪里,只认定和他自小在宫里看到的不太一样。轻而易举地,以“真”对其的浸润,扞拒了“假”的惑乱。
名著经典,或有其时代局限性,却可以起到和真文物同样的浸润,于无意识间,就拔高了人的艺术品味和鉴赏思辨的能力。
只是虽然每一代人接受语文教育,都被列书单、被耳提面命读名著,但任何一本大部头的名著拎出来,都生涩得难以下咽。人文差异、时代背景、翻译质量、个人经验等问题,让经典作品常常只在“传说”中熠熠生辉。
开卷纵有千般好处,仅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笼统的说法,是难以让人产生自驱力的。对经典的阅读,也绝非仅靠着经典作品压迫性的光环就能达成。
升值计升老师说,“读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知识,为了让你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是读书本身,就是一个门槛。”
实在读不下去那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能“硬读”。
抵抗其外的诱惑,哪怕堕云雾中,也要不停地读下去,迈过读书的第一道门槛。
初读《战争与和平》,翻历史书、查地图、罗列人名,读得半懂不懂,但也意识到,读名著,不只能读到蓬勃生长的故事,也顺带接收和学习了历史、政经、社会学等一应知识,远比直接学习有趣得多。
但读也读了,却读不懂,又摸到了读书的第二道门槛——“知书”。知道好的作品好在哪里、也知道差的作品差在哪里。不被文艺作品收割,而是靠其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这种思辨力,毫无疑问,要从读经典开始培养,而要能做到真的理解经典名著,除了靠生命体验,或许也只能靠读——继续读,一直读。读得多了,自然容易懂。
名著若能对人产生长久的影响,所凭借的一定是长的故事。只有能够带入情境,走主人公所走过的路,感受主人公的感受,在颇为漫长的共同经历过后,虽然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学到,什么都没有悟到,更别提恍然大悟的感觉,
但对故事的吸收,已经切实存在,一些模糊的认知,已经刻入潜意识。
小时候读儿童文学《哈利波特》,除了在魔法世界里着迷,看到哈利因为差点被分入斯莱特林,对自身邪恶能力感到惧怕,邓布利多对他说: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 is our choices.)这句话深埋进当时还很无知的我的心里,懵懂地意识到了人的自主性,人是有很大选择自由的,选择本身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必然得为其负起责任。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的结局,为艾玛的死痛哭不已,既然情感上如此不忍,为什么非要把她写死呢,他要说,艾玛非死不可。一个伟大的作家,难以违背真实世界的逻辑,让艾玛一路走来,耽于幻想,误入穷巷,只得用一整章的篇
幅写她吞食砒霜后将死未死的狼狈,又残忍了却她的身后事,让父亲瘫痪、丈夫死于心碎,女儿潦草被送进纱厂,以抽筋剜骨的力度,让你看到尽可能真实的选择代价。
杨宁老师在他的文学理论课上,讲文学真实性问题时提到一类小说,像短篇《河的第三条岸》、《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类小说以牺牲表象的真实来探寻真实的哲理,虽然看似荒谬,却呈现一种诗意的真实。
而另一类作品,比如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我想,是在以事无巨细、繁复的临摹和描写,无限努力去接近“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世界”,如同莫奈画《日出印象》,拼尽全力渴望抓住日出时每一秒光的瞬间变化,尽管也只是接近而已,却已经足够震撼人心。
从《红楼梦》中对宝黛爱情的描写,可以看出这种完全贴近生活的真实。爱情不是童话里完美的我爱你你爱我,我们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它自有其阶段性。第一个阶段就是宝黛之间的互相试探,在这个阶段,黛玉那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小脾气小性子,会让人误以为其人格是有缺陷的,其实是她处在爱情发展最初阶段时一些必然的反应。等宝黛互相表明心迹后,试探没有了,变成一种真正的互相信任,这时黛玉的胸怀打开了,能和宝钗形同姐妹,这是爱情的成熟阶段。到了幻灭的阶段,认识到两人爱情的无望,黛玉在绝望中死去的过程,也符合真实的创作逻辑。
《飘》中的斯嘉丽刚出场,用当下流行的评价话术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绿茶”。她不十分美,却魅力十足,自有一套吸引异性的伎俩,斯嘉丽不信任同性,不在乎他人感受,与自己的两个妹妹都不甚亲近,虽被异性围着转,却又不真的懂得他们。十几岁情窦初开,就被心上人兜头泼了冷水,自尊受挫、颜面扫地,斯嘉丽飞快地嫁给不知实情的查尔斯,又飞快地做了寡妇、生了孩子。这样一个虚荣、自私任性、不善思考的女性,她受了很多很多苦,才得到成长,在南北战争爆发的乱世,坚强地抗住了人生风雨,从幼稚无知走向了成熟。这整个过程的铺陈、描写,细腻和真实度,让你就算不甚喜欢斯嘉丽,也不能不被她的真切和鲜活、被她的生命力所打动。
从前问过升老师,怎样才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说,独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读过上百本经典。我那时不懂这之间的逻辑,直到读完《战争与和平》、读完《飘》、读完《红楼梦》、《包法利夫人》、《驴皮记》、《独自和解》等名著,才意识到我如何用这些书本拼起了一些对真实世界的体认。那些无限接近真实的故事,逻辑严密的因与果,给了你了解人性、认识世界的材料;对故事的阅读和吸收,也锻炼了你自主思考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人生无法穷尽所有可能性,却是由每天所做出的选择组成和决定的。读书,不只是在有限的人生里了解无穷的可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自己的日常选择,影响人生的路径。
而一个生来爱真爱善爱美的人,很难不对文艺有向往之心。翻开书本,于其间所得到的美的愉悦和真、善的洗礼,智的开阔,那样易得又长久,只见多少人,仍勤勤恳恳地跨那门槛去。
作者简介:
魏盈盈,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小爱好文学,曾在各种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多篇,作品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