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旧址轶闻
文/小北京(青海)

一百年来,它自始至终耸立在这里,见证着湟源的变迁。走进它,就能触摸到湟源教育发展史的脉络历程。
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县知事湖南人陈泽藩筹资兴学,他上任翌年,他便筹划新建一所公学。他找到当时湟源宿儒杨治平,商量把办学地点选择在当时镇海协营原址,这里足有荒废的六十余亩地,俩人联名具文上报。
筹集办学资金一万三千两白银,按照中国“左学右庙”的传统,陈泽藩仿照湖南岳麓书院,修建文庙、劝学所以及湟源县立高等小学堂。呈请批准在衙署旧址处新建学校。6月破土动工,建筑教室7座(21间),图书室5间,教员室14间,寄宿生宿舍27间。1920年9月,地处丹噶尔古城中心的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建成。落成之日,远近驰誉,旅客抵湟者,咸谓甘省小学中建筑与其相侔者,几不可得。湟源由此揭开了现代小学教育的新篇章。
校训共有十六字,为“教学相长、知行并重、艰苦自力、忠实不欺”,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题写的,开始时是悬挂在教室前沿下方,之后才刻在校门墙壁上。学校建成后,陈泽藩派人到南京请陶行知先生题词,回来后,由西宁府道尹黎丹手书,当时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在湟源教育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学校、劝学所和文庙(孔子庙)统一规划修建,联成一体,社会各界献料捐资,费白银一万三千两。建筑结构,颇为艺术。校舍设计,布局得宜。自南而北,渐次升高,曲径回廊,花圃精舍,自然成趣。校门在最南端,为砖木结构,中为行道,两侧收发及传达室。顶端有旗座旗杆,外门面上正中横刻“温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红色大字。两边窗顶分别刻“蒸蒸日上”、“日新月异”,进正门即朱红色影门,两旁缓坡走廊,扶手栏杆,约三四丈处,越石阶八级,建二门三间。正中金字红底横匾,上书甘肃省督军张广建所赠建校缘起褒奖之辞,并嵌有张广建肖像。进二门,迎面为半圆形花坛,围以平顶石柱,以摆设应时花盆。右进为大院,方砖铺地。
北面高台,建房七间,中间中山堂,两边为教室。屋檐下悬西宁道道尹黎丹书写:“教学相长,知行并重”、“坚苦自立,忠实不欺”蓝底白字长匾。东、西、南有栏杆走廊。院内平坦,为全校师生集会之处。
大院正西,有一圆形门,门顶刻“渐人佳境”,迎面墙嵌水银大镜,靠南三间为校长室。北行长廊折东,有双层花园一处。再后中院,北面教室,东北隅学生伙房,西面三间为教员宿舍,东、南过庭为学生宿舍。穿越东过庭为侧院,南、北教室。
北出中院,有一通道,东达学校后门,可通马车。门顶有县知事陈泽藩题写的“宽宏裕后”匾额。通道北有东、西两院,东院叫新院,师生宿舍、伙房。西为成绩室院,北面高台上成绩室六间,陈列学生成绩、学校图书仪器。西设考场、主考人办公室,东有教室两座。两院之间有南北通道,北通操场,可供几个班学生同时体育活动。

整个学校按照地形,建有走廊,曲径紫回,每逢雨雪,走遍全校衣鞋不湿。虽校内坡度之差,约两三丈,但全无爬坡之感。学校建筑颇具独具匠心,别具一格。校内曲径回廊,花圃精舍,古朴典雅,雄伟壮观,颇似江南园林,可谓湟源县校园之最,这是曾任学校教导主任李耀祖对学校的回忆。
1926年,湟源名士朱绣动员富商李耀庭捐资,李耀庭捐了一万两白银,他差人用托盘将银两送到了学校旁边的劝学所,白花花的银子堆满了劝学所,朱绣当即邀请湟源头面人物及富商宦门前来参观,并借机劝大家效仿他的义举,为培养子孙后代酌力捐助,又捐到七八千两白银。当局将部分教育经费入股到洋行、商号,到年终连本带利收回,次年再由董事会选择信誉好、赢利多的商行入股,如此一来,不仅充实了学校的教育经费,也促进了县城商业的发展。
时任县教育局局长杨治平向省政府请功,并转报驻节西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冯玉祥闻报后,亲书“为国育才”黑底金字匾额一方,赠送李耀庭,以示激励。民国十六年(1927年)甘肃省教育厅长马鹤天视察时说:“建筑陈设,亦甚美备,恐为甘肃各县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湟源县第一完全小学校,将教育局、文庙划归学校,不断扩建,学校占地面积达14747平方米。后1963、1979年省教育厅先后两次确定该校为全省重点小学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