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苗丽伟
一个飘雨的黄昏,倚窗品茗之余,展读运城市酒文化研究会会长毛迎春(号:天地散人)先生新近出版的诗文集《一蓑烟雨》,翻着翻着就入了迷,那一首首或激越高远或低缓沉郁的诗句,那一段段或辟理入骨或似禅如道的注释,让人随着作者进入一个辽远深厚的精神世界,那里有烟雨,有情丝,更有古文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苍凉唯有江边月,离合悲欢只寞然"。高尔基说过:“我们读着安东·契诃夫的小说的时候,会有一个印象,仿佛在一个忧郁的晚秋的日子里,空气十分明净,光秃的树木、窄小的房屋和带灰色的人都显得轮廓分明。”(见《文学写照》)读毛迎春先生的诗歌和散文的时候,是否也有类似的印象呢?有的。但是,我还有一个独特的印象,那就是,我看到了一幅幅苍茫而悠远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笼罩在一层由温柔的伤感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它有点不可捉摸,但又是那么强烈而激越地触动着我的心弦。应当指出,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情调,实在是少见的,至少在商品经济泛滥、人心浮躁的社会里,还很难看到与之相同甚至类似的作品。
“残躯可做英雄想,日卧藤荫夜卧书”。我不能用准确的、科学的文字来说明产生这种艺术效果的原因,但是我猜想,这也许和作者的艺术风格不无关系,也与作者的内在性格有关。假如允许我作进一步猜想,透过作者谦和又爽直的表面,作者大概是不会带着微笑和幽默感去观察生活,而应是带着隐忧带着深思的神态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思索人性的。
"人生百味须尝尽,独剩山幽和水清"。每个人的小船上,都承载着过重的负荷。有时候,即使到了满头白发的年龄,也不见得能够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立刻分清,哪些是有用的,应该把它留着,哪些是没用的,应该把它舍弃。这要经过痛苦的实践,有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决定。正像阿·托尔斯泰说的那样:“在烈火里烧三次,在沸水里煮三次,在血水里洗三次,我们就比纯净更纯净了。”只有这样地死过九次,才能获得一个坚实的生命。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小船,在到达彼岸之前,谁也不可避免的历程。毛迎春从朝阳般激情满怀到沉郁再到淡然从容是否也经历了难以言说的煎熬和淬化,我想是的……
"花开花落皆抛泪,觅到何年方是真”。不知是谁说过这样的话,人这一辈子,要经得起谎言,受得了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诺言。坚持未必是胜利,放弃未必是认输,与其华丽撞墙,不如优雅转身。给自己一个迂回的空间,学会思索,学会等待,学会调整。人生,有很多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执着,而是回眸一笑的洒脱。
"中秋又近异乡月,不见当年醉里人"。总有一些人会成为回忆,也许不该沉迷于过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淡然才是最美的风景;总有一些情会成为曾经,也许不该执着于忆念,来者珍惜,去者放下,惜缘才是最好的记取。人生无常,自当且行且珍惜。
"若使三生缘尽了,无知无觉亦无言"。毕竟,我们都老了。所以,在好多时候,在好多事情上,不能简单地用一、二、三,甲、乙、丙来观照人和事。而有些感受,又更非一、二、三,甲、乙、丙所不能给予的,因为,友情,它是互相给予,互相得到的,并不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差别而有些许的不平等。
“回收半世荒唐梦,煮取清茶向晚天”。经历过风霜雨雪,经历过花开花落,当有一天,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不管是我们雕刻了时光,还是时光沧桑了我们,至少在岁月的慈悲里,可以把一桩桩艳若秋红的往事娓娓道来。回眸,人间还是烟火如常,诗文不老,温暖依旧。
本文最后,我想用毛迎春近日写的一首小诗作结,他说这首诗写了他一生三个阶段:青年的豪壮无拘、中年的博击坎坷和最终的人生向往。用”无题"当题目,含义深刻,似带禅机。
《无题》
山野村夫何所有
风中长发杯中酒
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来兮五棵柳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