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融融,霞光亲吻着黄洋界。站在炮台极目远望,峰峦层叠,沟沟壑壑,草木葳蕤。碧蓝的天空,白云飘荡,有的像奔马,有的似飞鹿;有的像金鸡独立,有的似猿猴嬉戏;有的如仙女散花,有的似武士操拳。此时刻,阵阵林涛传来,似战鼓声声,如万马奔腾,好像千军万马在这里厮杀。
“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忽然,炮台上传来了嘹亮的军歌合唱,回荡在黄洋界的山谷。这歌声是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5名老兵组成的“老兵老区行小分队”唱响的。2月20日,姜焱国、吕三民、姜国凡、熊细燕等老兵自愿组成“老兵老区行小分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宣讲老区故事,传承老区精神活动。老兵们带上《华容区老区发展史》《华容区老区故事选》《华容区红色故事》等资料,走一路演讲一路,同时,将本地区红色故事与寻访的老区故事融为一体,让老区故事洒在千里的“老区路”上。
这天,老兵们顺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小路,攀援而下。时而在密林中穿梭,时而在山脊间盘旋。那小路用片石砌筑,弯弯曲曲,被磨得光光滑滑,银光闪闪,浸满了岁月痕迹。
“老兵老区行小分队”的老兵们在哨口工事前伫立,在红军营房前徘徊,在纪念碑前思索,在昔日的战壕前徜徉。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海拔1214米,扼山险要道,是著名井冈山五大哨口(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双马石、桐木岭)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1928年7月,红军主力出兵湘南,遭受挫折后,转战桂东。毛泽东率领红31团3营,赴桂东接应红军主力,只留下红31团第一营留守井冈山。
8月30日,集结在湘赣二省的敌军,乘红军主力下山之机,出动4个兵团优势兵对井冈山进行围剿。红军只有1个营的兵力,在赤卫队和群众的支持下,凭借黄洋界天险,用竹钉、大刀、梭镖、擂石、滚木等,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当日下午,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刚修好的迫击炮,击中了敌军,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正回师井冈山的毛泽东,在路上听到这个喜讯后,创作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紧接着,老兵们一边走在山林中的小路上,一边听导游讲解,并跟着导游朗诵诗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盾”。
“我1979年参加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退役回乡后先后三次到黄洋界游览,每次都使我充满了自豪,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快乐。我要用井冈山精神把战友合作社和战友之家办得更好,为乡村振兴奉献一片光和热”。参战老兵、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副会长姜焱国告诉笔者。
茅坪的春光,干净明亮,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油菜花遍地开放,像一群群孩子欢快地涌了出来,连梯带田,你追我赶,每一片花都光芒耀眼。大地透亮,如一幅金色画卷在田地间铺开。“老兵老区行小分队”的老兵们来到八角楼。八角楼是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的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因楼上的天窗是八角形的,当地群众习惯地称之为八角楼。八角楼是毛泽东井冈山斗争时期最重要旧居,居住时间最长。
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大部分时间在此居住和办公。当年,朱德、陈毅、谭震林等人也常到这里与毛泽东同志商议工作。在茅坪八角楼的青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分别于1928年10月和11月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和《井冈山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创建封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经验,圆满地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这一疑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形成了建立中国红色政权的初步理论。
紧接着,讲解员带领老兵们走在茨坪旧街上,还包含深情讲述了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贺子珍的故事,红四军军部旧址、红四军军械处旧址、军官教导队部队旧址等。老兵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记录,还有的拍照,个个心潮翻滚:永恒的八角楼,你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伟大丰碑。任凭岁月流逝,江水奔流,只要叩问井冈山的一草一木,八角楼的一砖一瓦,人们都可以倾听到真理深沉雄浑的回响。
2月23日清晨,“老兵老区行小分队”乘坐的汽车沿蒲炎高速、大广高速一路奔驰,时而穿越隧道,时而看见小小村落挂在山坡,横穿起一座座群山峻岭,串起了一条条红色之旅。南靖土楼留下了深深的红色足迹:怀远楼、简氏宗祠、阙广昌牺牲地(云水谣大榕树)、陈木树烈士纪念碑、李德安攻打下坂反动民国(裕冒楼)、侨史馆。1926年,怀远楼主带领楼内护楼家丁,配合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何应钦攻打漳洲军阀张毅,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获赠“助我义师”的匾额和锦旗各一面,至今仍悬挂在怀远楼中厅斯是室上,老兵们怀着崇敬之情在此合影留念,这真是:一座土楼,一匾额,娓娓向你讲述驱逐军阀,保家护国的历史。

在云水谣百年榕树下,村里的红色故事宣讲员给老兵们讲了这样的故事:1937年3月16日,阙广昌随红三大队政委游梦权、岩永靖军政委主席兼红三支队党支部书记萧振忠等去长教开展工作,由于叛徒出卖,途中遭到粤军和反动民团的伏击,阙广昌和护兵不幸中弹牺牲。脱险的游和顺、萧振忠回归部队后,立即带领一排战士赶来搬运烈士遗体。然而敌人已抢先割下阙广昌的头颅到县政府领赏去了。红军战士含泪将烈士遗体运回,掩埋于上科岭。沿着乡间小路,老兵们走着“红路”,听着“红书”,每个故事都是一段老区浓缩的历史。
70多岁的退役老兵姜国凡走访、咨询、拍照,一路上忙个不停。“我们上倪村在抗战时间(1943年10月)展开了一次战斗。因为上倪村三面临水,易守难攻。这天中午,新四军41团展开正面强攻,霎时间,上倪革笼罩在硝烟之中。敌人疯狂阻击,41团进攻受阻。下午,41团再次发起猛攻,第一道防线打开了缺口。这时,顽军用假投降来拖延时间,以调整部署。黄昏时分,顽军企图突围,对此,41团发挥善于夜战的优势,加强攻势,采取迂回偷袭,腹背夹击的战术,冲进村庄,分割围歼。上倪战斗将顽军马钦武部一支300人的大队一锅端,促进了武鄂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姜国凡趁着老兵们休息的间隙讲述上倪战斗的故事,赢得在场游人的一阵阵掌声。
“老兵老区行小分队”的老兵们一路播放老区精神的歌曲,不时老兵们齐声歌唱。走进梅州客家博物馆,只见这座“长”在梅江河边的客家公园旁“客家老屋”,犹如一棵饱经风霜的参天大树。博物馆为国家二级综合性博物馆,占地170多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梅州市非遗文化展示馆、梅州华侨馆、梅州将军馆等组成,藏有国家二、三级文物数十件,是广东省“广东统一战线基地之一”,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住在梅州城区的老战友杨坤方当起了“导游”,随后,他又带头老兵们参观了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南镇的雁南飞茶田景区,领略了山中有茶、园中有景,路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景。

步入叠立在雁洋镇虎形村的叶剑英纪念园,周围的山峰树木滴翠,百花争艳。远远望处,纪念馆依山而建,高三层,外观呈几何构造,气势恢弘,极具现代气息,融美观和实用于一体,共分为四个展厅,以舒展伏卧的体量,蜿蜒于青山之下,如孝子伏卧父母膝下,安静舒缓。纪念园占地500多亩,分为人文景区、纪念景区、生态林区和旅游休闲服务区。
走过纪念广场,来到叶帅故居,1897年4月2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元帅就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是一座普通的客家民间农舍,远处青山含黛,院内整洁清静,呈长方形布局,大门两边对称筑厢房,泥石灰混合结构,共15间房子,其中4间为叶帅家所有,一切原物件,简朴而平凡。就是这里,走出了一位共和国的元帅,演绎出一段传奇。在这里,老兵们追寻佳人足迹,感受客家文化,愉悦之情溢于言表,退役女兵熊细燕,在这群山叠翠、林木葱茏、绿草如茵、碧水如玉的美景中留影。放眼望处,姹紫嫣红,身在花海,如一幅醉人的世外桃源画卷,缓缓展开在老兵们面前……
绿意鸢飞的鼓浪屿在轮流码头乘船便能望见对岸满目间的绿菽庄园,站在钢琴博物馆出口平台向对面的日光岩眺望,层峦叠嶂,万绿长青,浓淡相宜,你看,树枝溢满了生命的绿色,太阳辐射出缤纷的光环,在阳光树木间深呼吸清甜的空气滑入胸口,沁人心脾。岛上万千花朵扑面而来,窈窕飘逸,花团锦簇。走在蜿蜒曲折的小道,一个转弯就能收获另一番景象,花朵的藤蔓跃动出墙,沿着阵阵扑鼻香气的小巷飘在人群中。协和礼拜堂前的紫罗兰神秘而优雅地绽放,莫奈花园里的曼陀罗花朵垂落枝头,更有婀娜芬芳的蝴蝶兰,亭亭玉立的郁金香,走着走着,哪怕是路边不知名的野花,在这百花齐放的画面里,也谱写出一篇无声的诗歌。
上午9点多钟,老兵们一行来到厦门植物园,全园占地4.93平方公里,集植物物种保存、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于一体。园里从世界各地引种栽培保护植物8600多种。邓小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一些国内外政要都曾来园视察、游览或植树。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洋草坪内亲手种植了一株大叶樟,现已成为人们缅怀一代伟人的场所。
10点多钟,沿着海边大道老兵们登上了胡里山炮台,望着远处的入海口,抚摸洋务运动时的炮管,吕三民这位参加过自卫还击战的炮兵心里格外高兴。他回忆起炮兵发展的历史,在这座历史的炮台上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炮课”。虽然他的腿有些不方便,但登起炮台如履平地,他说:“在自卫还击的战场上,炮就是我的亲密战友,我愿与它同生死,共命运。”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东南端海岬突出部,旧址邻厦门大学校区,三面环海。
炮台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多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后山区,是厦门要塞的“天南锁钥”。1937年的抗战中,击沉日军“箬竹”型13号舰,首开中国战区击沉日舰的辉煌战线。胡里山炮台雄踞海边110多年,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有世界古炮王之称。炮身长13.13米,口径280毫米,重50吨,射程16公里。老兵们一睹“炮王”真容,回顾祖国发展史、军事史,为曾经是一名中国军人而自豪。
(陈庆跃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