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白作先,笔名白帆。历任铁三师创作员,铁道兵第四新管处文艺创作组长、正连职新闻干事。铁十三师创作班成员。铁一师政治部副营职新闻干事、创作员。铁道兵集体改工后,任铁十一局新闻科长、局政研会秘书长。山东作家协会作家、湖北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曾获得全国报告文学金奖、全国诗词创作银奖、全国电视专题片大赛优秀奖。在部队时期,因写作成绩突出,荣立两次三等功。论文十次获省部级大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和全国铁路系统及五个省报发表新闻作品两千多篇。在国家及省部级刋物上,发表作品三百多篇,总计发表文字作品二百多万字。在新闻报道中,写出了被中央军委命名为“三峽铁人”称号的英雄团长王同义。近年来,有大量作品被推送新华网。共拍出电视专题片近两百部。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十二部,省级电视台播出五十部。现经商,任影视传媒公司总监、中文、新闻、哲学硕士生导师。

杨连弟的故事(纪实文学)
作者 / 白作先

第三章、削平桥墩
杨连弟奋力登上墩顶以后,下面的战士就把82根竹杆绑成了脚手架,一直绑到了墩顶。这样,抢修的战士就可以顺利蹬顶了。脚手架绑完后,正是下午一点钟,杨连弟把战友们递上来的一面红旗,插在了桥墩的两块水泥中间。红旗飘飘,桥墩下一片欢腾。同志们喊着口号,敲起锣鼓,附近的村民都跑来看热闹。整个山沟里沸腾了。当天,战士们在桥墩下刻上了杨连弟和其他19位登高者的名字。
削平桥墩的施工开始了。施工最艰巨的是2号墩台。

2号墩台需要削掉20立方米混凝土,才能和其他桥墩拉平。这20立方米的混凝土,是国民党在撤退时,把墩台炸的是鼓凹不平的。但是,墩顶也只有3公尺宽,如果用人工一点点往下打,两个月才能完成。而上级给的平墩顶的时间也只有10天。任务交给了一排。杨连弟和同志们用铁锤打了一天,削不了多少。效率太低。
入夜,杨连弟远望着夜色中一个个光秃凭的桥墩,他在寻思着,到底怎么样才能提高墩顶的施工进度呢?忽然,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爆破!他不顾连长和指导员已经休息,赶快跑到了连部,对连长和指导员大喊:“连长,指导员,我们可以在墩顶搞爆破啊!”连长和指导员忙从床上坐了起来。连长说:“杨连弟,这是你想出的办法吗?”杨连弟说:“是啊,准能行。”
连长和指导员索性都穿好了衣服,站到地上。通信员赶忙把马灯点着。连长和指导员一起盯着墙壁上的图纸。指导员沉稳地说:“这倒是个好办法,可在桥墩上搞爆破,搞不好是要出事的。”
连长坚定地说:“杨连弟,你有把握吗?万一处理不好,会要有人牺牲的。”杨连弟急切地说:“连长,指导员,你们放心,我会小心的。就算万一出了事,那也得干啊。野战军打仗都牺牲多少人了,我也是名战士,我不怕死!”
连长和指导员商量后,决得为了抢工期,在墩台上进行爆破,也只能冒着牺性的危险去拼了。也只能按杨连弟的想法去做了。于是,他们同意由杨连弟带人去登顶爆破。

杨连弟从连部出来,望望夜空,没有一点星光。他知道,这是个大阴天,可能会下雨吧。他路过叔叔那个班住的帐篷时,停住了脚步,觉得应该跟叔叔说点啥。他蹑手蹑脚地走进杨万生的床边,贴在杨万生耳边说:“叔叔,你起来一下,到外面我跟你说点事。”杨万生知道侄子半夜把他喊起来,一定是有重要事的。他赶紧蹬上裤子,一边扣着军装上的扣子,一边跟杨连弟出来了。“啥事,这大半夜的。”他一边跟着杨连弟往外走,一边问道。
来到帐篷外面,杨连弟说:“我要准备上桥墩搞爆破了。”杨万生一听就急了,说:“你这是干嘛,干嘛呀。攀登桥墩时你没摔死,算是万幸,捡回了一条命。你要是上桥墩搞爆破,想炸死自已啊!”
杨连弟低着头,他知道,叔叔是真生气了。“叔叔,你听我说。”杨连弟紧拉住杨万生的手说,“咱们抢修八号桥,上级是给规定了时间的。不爆破,肯定是要误了工期的。论技术,我是全连最好的架子工,同志们都叫我杨师傅。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我不上桥墩爆破,那让谁上?再说,连长和指导员都同意了啊。”
其实,这个理儿杨万生能不知道吗?他只是耽心侄子的安全,他叹了口气,说:“连弟,你这是要给咱天津人长脸哪。你去吧,叔叔支持你。你还有嘛要交待的吗?”
杨连弟有些沉重地说:“叔叔,我也知道上桥墩爆破有危险,也有被炸死的可能。万一我要是被炸死了,你暂时不要让部队通知家里。我爸妈体弱多病,别让他们再受刺激了。等大西北解放了再说。还有你侄媳妇和我们的孩子,你帮着照料一下。”
杨万生听到这里,他已明白了,杨连弟这是在交待后事,他是准备好了,为了抢修通八号桥,他这是准备要用命去拼了。他哽咽地说:“连弟,你这是在给自已按排后事啊。你放心,我知道了。不过,叔叔不相信你会有意外的。天不早了,快回去睡吧。”
杨连弟也没后顾之忧了,他回到自已帐篷很快睡着了。只是杨万生一夜沒合眼。他能不耽心侄子的生死吗?万一杨连弟牺牲了,自己怎么向哥嫂和侄媳妇交待呢?
可是,杨万生又在想,自已的侄子象谁呢?为抢修大桥连死都不怕,还是部队教育的好啊。
第二天一早,杨连弟就带着炸药和班长刁树贵一起上了2号桥墩。可究竟该放多少炸药,他心里也没数。炸药放多了吧,有可能墩毁人亡。放少了,又可能起不了多大作用。最后,杨连弟坚定地对刁树贵说:“班长,你先下去。你看,我先用一管炸药。要是能一块块把水泥掀下来,那就正好。万一炸药放多了,炸死我一个。那你再接着上,减少炸药量。”
刁树贵一听杨连弟这话,当时就急眼了。他对杨连弟吼道:“我是党员,又是班长。你不怕死,我怕死吗?决不能把你一个人留在墩台上,有你就有我,咱俩一起干!”

此时,天下起了小雨,好在雨点不算大。杨连弟手握钢钎,刁树贵抡起大锤,“呯!呯!”打起了炮眼,一共打了3个。刁树贵拿着雨衣为杨连弟挡雨,杨连弟往炮眼里装滿炸药,并安上了雷管和导火索。杨连弟做好准备后,对刁树贵说:“班长,快让下面的战士递快门板上来,咱俩不怕死,也不能白白送死,我点着导火索后,咱俩就躲到门板后试试。”杨连弟这句话,提醒了刁树贵。是呀,应该采取点防护措施。他忙向桥墩下喊:“连长,快让他们递快门板上来!”连长闻讯,马上命令传递一块大门板上去。
在墩顶上,杨连弟接过门板后交给了刁树贵。他说:“班长,我比你灵活,你快躲到门板后面,我点着导火索后也马上躲过来。”说罢,杨连弟划了根火柴,直接点着了导火索。那导火索“吱、吱”地冒着火星子,杨连弟飞身翻到门板后面,与班长紧紧抱在一起!两个战友的心在“嗵、嗵”直跳。只听得“轰!轰!轰!”三声炸响,碎水泥块“叭、叭”砸到了门板上。
山谷里炸声回响,黑烟笼罩墩顶,桥墩也动了一下,杨连弟和刁树贵安然无恙。他俩不说话,相视而笑。等水泥块都塌下来了,杨连弟向桥墩下大喊:“连长,指导员,爆炸试验成功啦!”
刁树贵先下去把情况向连里做了汇报。连长命令:全连每两个人一但登顶打炮眼,并向墩顶送去炸药、雷管和导火索,爆破任务由杨连弟一个人承担。这样,清理水泥块的进度就快多了。
战士们上去一组打好炮眼,杨连弟就爆破一次,用门板做掩体。三天三夜,杨连弟在风里雨里。在烟雾里,在狹窄的墩顶上,冒着随时牺性的危险,反反复复爆破了100多次!

登高和爆破这两大难关被突破了,抢修陇海铁路八号桥这项艰巨的任务,竟然提前20天完工了。解放大西北的军列一列又一列地通过了八号桥。野战军战士们在快速行驶的军列上,向英雄的铁道兵团战友们敬礼!
而此时的杨连弟却躲在一边,紧紧抱住了杨万生,声音颤抖着说:“叔叔,我还行吗?”杨万生看着这个从小长大的侄子,说:“连弟,你是好样的。你为铁道兵团争了光,为咱天津老百姓争了光啊!”

杨连弟被中央军委授予“登高英雄”称号。他的事迹传遍了全军和全国。1950年9月,杨连弟作为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会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未完待续)

毛泽东主席接见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时的合影。后排右四为杨连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