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记得那时的铜川车站一天到晚仿佛都是脏兮兮乱糟糟的、可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自由和非常惬意啊。好像什么吃的、看的、和玩的都有卖的啊!当时,我的一个同学高考考到甘肃兰州上大学。过年回来时一见面就对我们说,他在兰州除了思念大家外,就是非常想念铜川车站啊!于是回到家里,一放下行李就立刻赶到铜川车站转了一圈啊。当时的火车站给人们留下了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啊。
铜川车站发生的许多事情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一般面貌。那时,邻里走动频繁、关系融洽,人们居住在狭小的楼房里,门外时常听到走街串巷的小贩的叫卖声,家里的墙壁上贴着不乏那个时代特有的“挂历女郎”,更为打动人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那个时候的火车站广场和邮电局楼下,书摊子特别多,出售报刊杂志和盗版书也非常多。当时我在这里买到了《小说月报》《新体育》《当代》《世界之窗》《看世界》等许许多多杂志和报纸,到那时我才知道什么是外面的世界,什么是眼界大开啊!
当时,铜川车站的对面一个“延安饭店”。延安饭店的旁边有个卖音乐磁带的木棚子,那些年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垄上行》和费翔的《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等歌曲非常流行,闲暇没事我就坐在卖磁带的棚子旁边听歌曲。那时的流行歌曲,真让人听得心潮澎湃啊!当时我心想,未来社会越繁荣,社会越文明,就越不会没有音乐,音乐也不会停止流行。
那时虽然感觉火车站广场一天到晚人嚷嚷的乱糟糟的,但人的感觉却非常自由和非常惬意和非常的充实啊,那个时候的人活得非常自在和淳朴啊! 现在回想起来,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美好,而是那个时候,我们都非常年轻,非常乐观啊,对人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前景充满了希望!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时,我们有几个小伙伴拿出自己家的脸盆去火车广场兴高采烈地敲,后被家人发现,吓得半夜不敢回家。哈哈,真是太有意思了。
改革开放初期的铜川,最早的出租车几乎没有几辆,且大多停靠在火车站广场上,哪像现在的出租车满大街乱穿啊。
铜川早期的交通比较发达,咸铜铁路是联系关中和陕北的重要交通工具,几百名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插队落户就从这里下车,转赴延安的,这些史料赋予了铜川火车站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
《梁家河》一书写到:1969年1月13日,北京火车站人山人海。有来送行的家人,有维持秩序的警察,有车站的工作人员,空气中弥漫着悲伤。不满16岁的习近平登上了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火车要开动的时候,车上车下的许多人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去延安的专列上,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69年1月份,全部都苦啊,那整个列车上没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当 时车底下我那些亲属都说,你怎么还笑啊?我说:我不走才哭啊,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不是好事吗?你们哭什么呢?所以他们就破涕为笑了。”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习近平这样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知青列车”南行河南,再沿陇海线西行,到西安后北折,写了一个巨大的倒“几”字,到达铜川。这是火车能够抵达的最靠近延安的站点了。那时,延安还不通火车。
在铜川吃过早饭,知青们转乘前来接他们的卡车,向延安进发。车里的年轻人显得很兴奋,盘山公路上,卡车排起了长龙,扬起滚滚黄尘。
九十年代末期,随着西铜高速公路,延西铁路的贯通,使得铜川火车站的客流货流逐渐分散,乃至形成到最后的停运的局面。但是这座历经风雨且具有文革之风的陕西较早的火车站却被完好的保留下来。2014年为了配合西安铁路局“三秦货物快运”列车的开行,西安至前河镇的8355次通勤车从梅家坪改线开到铜川火车站,让沉寂多年的铜川火车站又有了新的生机。随着路遥《平凡的世界》作品登上荧屏,人们逐步开始探访路遥笔下的铜城,感受铜城最大的广场,也许会让这里成为追忆怀旧的一个旅游景点。
以前铜川火车站集客运货运一体的,是去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路 。每天两班客车,最多时四班客车到西安。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完善和提速, 随着煤矿资源的日益匮乏,铜川火车站就像一个日暮的老人慢慢地变成了这个样子了 。
前一阵子,一个家住陕北老乡找到我,让我帮他找一找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去延安时在铜川坐车的一个汽车站。陕北老乡想再看看这个时过境迁的汽车站。于是,我领他寻遍了整个铜川地区,可他都说不是自己想要找的汽车站。后来,我俩来到“五里铺”,无意在火车站的对面看到了“延安饭店”。走进延安饭店一看,他才告诉我这就是他要找的汽车站啊。陕北老乡告诉我,当时他住延安饭店时,正赶在傍晚时分,电灯忽明忽暗,天下暴雨,雷声隆隆,延安饭店后坡的雨水飞泻直下,山崖仿佛要垮塌下来似的,吓得他一晚上都没敢脱衣睡觉啊!
唉!每个区域生活过的孩子都有自已的记忆和回忆。现在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很快,但很难让我们忘记以前的旧模样和幼稚的一些举措。时间在变,人的思维也在变,但人的一些记忆则很难改变。有些事情,不管我们如何努力,但回不去就是回不了。人到中老年,才真正品味到淡淡的生活很纯,淡淡的花儿很鲜,淡淡的天空很高,淡淡的裙衫很俏,淡淡的微笑很醇,淡淡的友情很真,淡淡的恋情很醉,淡淡的忧愁很清,淡淡的孤独很美,只是那么淡淡的一点永远残存在自己的脑海里。过去,现在,与将来,人到中年,唯自己的心独醉。孩提时真美好啊,童年时真快乐啊!
回忆过去,有时是很美好的,有时也是非常痛苦的,真可谓是五味杂陈啊!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喧嚣,今日的淡漠、今日的失落,明日的孤独,明日的落魄,真可谓一言难尽啊,可生活总还是要一步一步要往前走啊,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到中老年人的行列啦。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事情,有些事情当时似乎很要紧,很不一般,但事过境迁,不定什么时候便悄悄地随风而逝,忘得无影无踪了;有些事情则正相反,当时身在其中,或许并未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多少年过去却依然不能忘却,甚至历久弥新,成为一生永久的记忆。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写过一段话,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现在,看到绿皮火车的机会不多了,乘坐更是少之又少。淘汰的绿皮火车本身不一定重要,附着于它身上的那一段历史,那一段记忆才是十分重要的。
提到火车站,就不得不说南京浦口火车站。在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里,那个身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蹒跚的矮胖父亲,就是在当年的南京浦口火车站送别去北京上大学的儿子。这个经典的父亲形象,让数代读者都深深地感动于那蕴意在沉默中的厚重父爱。如今的浦口火车站,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具有民国特色的火车站,被网络媒体列为“中国最文艺的9个火车站”之一。与之相关的《背影》的故事及其文学魅力,也深深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读者和游客前来“朝圣”。
建设铜川火车站的人,一个个离去;见证它的人,一个个空怀感叹。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啊。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六十多年了,不管它变怎样变化,再破再旧,我依然觉得她非常亲切。
世界上惟一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越变越美好的东西就是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