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浅谈
作者:李去平

剪纸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形式,对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效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新时代非遗的发展,首先要守旧的基础上创新。
传统的剪纸语言剪纸符号,虽然强化文化多元化。不同文化各呈异彩,保持丰富性与多样性,中国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理应在其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以展示自己的形象并且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因此,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的新时代剪纸语言体系,是时代的需要、民族复兴的必要,是当下非遗传承人的重要任务,这有利于在与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融会贯通中彰显中华文明特色,在中华文化精神的熏陶中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不断带动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2023年2月27星期一
作者简介
李去平,剪纸大家,奇女子!娘家瓦塘,奶奶是剪纸里手,她幼承家学,锲而不舍。十九岁嫁后彰和墕,三十五岁丈夫去逝,丢五个孩子,她立定脚根咬紧牙关,含辛茹苦,抚孤成立,农忙在家种地,农闲外出打工,由饭店清洗工而成大厨;为生计所迫改嫁,不想二婚丈夫是抑郁症患者,她以极大的爱心、耐心,帮助治愈……艰苦备尝不堪言说!在最困难阶段,也没放弃对剪纸艺术的追求。随着五个孩子学业有成,陆续就业上班,如今苦尽甘来,衣食无忧,越发专注地投身于所热爱的剪纸艺术,把美洒播山乡,被社会所认可,渐次跻身国家及山西省剪纸协会会员、山西省民俗研究会会员、山西民俗面塑传承人;担任晋绥职业中学、兴县实验小学等五所中小学的剪纸(客座)教师。被省、市、县传媒报刊关注,受采访、报道;作品参与各相关展览多次获奖,助力旅游业发展,成为当地各景区的耀眼亮点。“致富路上不落一个人”在甘肃省“群英荟萃,剪纸情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艺术微展”上深得好评;二0二0年十二月,“沙壕村里的幸福院”入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筑梦匠心-中国脱贫攻坚民间艺术作品展”……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图文供稿:李去平)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