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风韶韵写春秋
——《齐风歌》读后感
文/蔡同德
虎年春节,我有幸拜读了陈希云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齐风歌》,不禁拍案叫绝,浮想联翩。
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由于当时的书写工具和材料限制,无论是孔子的《春秋》和司马迁的《史记》都是寥寥数笔,微言大义,只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绝不会如明清时期详细记录,更不会像现代小说一样进行肖像、心理、景物的描写。这让现在的读者觉得未免枯燥乏味,因此,除了历史工作者,一般人没有兴趣。
但是,陈老师在完全根据史实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推断、大胆的想象、流畅的语言和热烈的感情,把管仲、鲍叔牙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这一段历史描写得活灵活现,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当时齐国的风俗人情、社会生活细致地复原,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在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的历史画卷,不由感到似乎穿越时空,进入了大约三千年前的那个周朝式微、诸侯争霸的时代。
首先,陈老师遵循大事不虚的原则,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进行了严谨的考证。我在阅读后查阅了《史记》中的《齐侯世家》和《管晏列传》,证实了这一点。无论是齐桓公姜小白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大位而进行的残酷无情的内斗,还是齐襄公诸儿与妹妹文姜荒淫无耻的乱伦,抑或诸儿对妹夫鲁桓公的心狠手辣的谋杀,都是言之凿凿,毋庸置疑。
然后,陈老师又本着小事不拘的态度对这些久远的历史人物发挥合理的想象,增添了大量的生活细节,使他们以有血有肉的形象近距离呈现在我们眼前。难道不是吗?那些对话是多么合乎说话人的身份: 朝堂上对话用文言文表现了严肃,生活中用白话表现了随意。而那些心理活动的叙述又是多么合乎人性的本质,善恶分明,洞察秋毫。
爱情是人生的主题之一,政治家也不例外。对于管仲和东方静兰的爱情、齐桓公对东方静兰的痴情,我没有问询陈老师,但我估计完全是虚构的。陈老师不吝笔墨,肆意铺陈,非常感人。齐桓公是一代明君,他没有横刀夺爱,而是与管仲进行了公平公开的竞争。面对君相二人的真爱,东方静兰分身无术,不堪重负,思想压力太大导致抑郁而死,这是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理论的。而静兰之死也就给君相同爱一人的矛盾找到了合乎逻辑的解决办法,不致于君臣相仇,于是作者又推出了一个美貌才情不输于静兰的孪生妹妹蕙兰配给管仲,作为弥补,使读者为管仲扼腕叹息之后,继而又感到欣慰。这是多么巧妙的构思! 我们不能不佩服陈老师是写故事的高手。
这么一部87万字的皇皇巨著,用什么主线把众多的故事串联起来呢?作者用了伟大的文学经典《诗经》里的古诗和音乐“齐风韶韵”串了起来,让读者领略了朗朗上口的齐风韶韵之美。音乐自然是无法单纯用文字表现的,但作者也有办法,陈老师通过对那个时代的乐器的细致描写,使读者仿佛真切地看到了那些乐器,借助想象似乎听到了乐音悦耳、绕梁三日。同时,作者用《齐风歌》作为小说的标题,可谓是画龙点睛。
除了爱情,作者还写了友情,把人们津津乐道的管鲍之交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教育意义。试问,在当今社会有几人能做到鲍叔牙的实事求是和谦逊礼让? 我们见到的嫉贤妒能、争权夺利的事件和现象不是太多了么?人心不古,此之谓也。
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艺术、爱情和友情,是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关于物质生活基础的叙述和描写,作者也没有忽视。陈老师不知做了多少调查研究工作,才能把那个年代的造车技术、酿酒技术、烹饪方法还原。当然,我认为这里也有虚构,但这种虚构是合乎逻辑的,是有根据的。这些技术方法涉及到大量专业术语,陈老师用得一丝不苟,真实可信。
至于小说必须的重要一环——景物描写,陈老师因为多年教语文,指导学生作文,阅读了大量书籍,更是得心应手,妙语连珠,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更加难得的是,这部小说不仅是讲故事,而且通过管仲的治国方略,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理政观念,那就是让人民过上平安富裕的好日子。通过齐桓公向管仲问政的对话,我们看到陈老师不仅是文学大师,对政治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也深谙其道。
我曾经和很多擅长写公文、写评论、写诗歌、写散文的朋友讨论过,什么文体最难写? 众口一词,小说最难。既要会编故事,还要有极其丰富的词汇,即驾驭语言的能力,想到什么概念,必须立刻涌出相应的词汇,而且不露形迹地阐发寓于故事中的思想内涵。但这些问题都难不倒陈老师。他的语言既丰富又流畅,他的思想既深邃又简明。作为长篇历史小说,我从中看到了四大名著的语言特色和现代小说的叙事风格,两者熔于一炉,天衣无缝。
特别令人佩服、令人惊叹的是,这部巨著是陈老师在年逾古稀之后才开始动笔的,这不正是厚积薄发吗?因为需要考证,需要调查,需要研究专业术语,必须下很大功夫,因此历时八载才完成。也正因为历时八载,反复修改,这部87万字的巨著才毫无瑕疵和漏洞,既是文学作品,也可以作为信史。
《齐风歌》必然唱响齐鲁大地,《齐风歌》必然唱响华夏神州。《齐风歌》必然像一株参天大树,跻身于文学之林。
2022年2月24日
注: 陈希云老师乃山东临淄人,青年时期在沂源一中任教,文革后回到原籍,著述颇丰。
(本文作者系淄博电子工程学校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