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車之往返,货物之交流,无不赖道路之宽阔,运输之畅通。故社会之前进,经济之发展,历来与交通事业紧密相关。万荣县地控黄汾之汇,域枕秦晋之交,山脉起伏,丘壑纵横。為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历史上即有铺路筑桥、导河设渡的美好传统。
解放后,社会主义建设逐步繁荣,這里也成為粮棉宝地,梨果仙乡。近多年来,受着发展商品经济大潮的推动,各行各业,更趋兴隆。因之贸易频增,商旅时盛。此际,历来狭窄之道,坎坷之途,却在限制着人们脱贫致富的巨大步伐。故全民修路势在必行,拓宽硬化非干不可。
春風撩拨,化雨滋润。上级党和政府的英明政策,使万荣人民更添修路激情。几年来,特别是一九九二年省委提出“挖煤、输电、修路、引水”的兴晋思路后,万荣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政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以安德天县长为主帅,紧抓时运,抢占先机,筹谋规划,上报下达,率领全县干群掀起了公路建设高潮。大家本着修路致富的信念,沿着前贤开道的踪跡,抖起改变环境的主人公姿态,发扬争强好胜的万荣精神,先后开展了飞云杯、道路杯、大路杯、兴路杯、筑路杯、铺路杯义务修路竞赛活动。
期间,安德天夜以继日,拨冗排杂,察乡巡野,餐素宿寒。遇缺方之干部,出策解难;逢闹事之民众,独胆疏通。终致群策群力,相扶相助。大家战严寒、斗酷暑,披雨雪,顶霜風,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劝子带头者有之,激郎上前者有之,捐出巨款者有之,献出生命者有之。丧事简办,婚期推后、兄弟争雄、姐妹竞技者亦层出不穷。那富村帮穷村,大村帮小村, 近村帮远村,川村帮山村的高尚风格,更是一首首动人诗篇。真可谓:从国计着想,万众争先开富路;以民生为怀,全民竞相奔小康。
几年来,共投资一亿六千多万元,投工一千七百余万个,出动车辆十五万台次,动土移石二千余万方,占地四千余亩,拆房五千多间,终于新建和拓宽道路一千四百五十余公里。其中,二级路一百七十公里,三级路五百公里,四级路八百公里。尤其是油路铺装,四年迈出四大步,連续四年翻四番,共铺装五百八十五点三公里,是解放以来油路总里程的九倍。从而,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井字形道路骨架和四通八达的油路网络。在全省率先第一个实现了乡乡镇镇二级路,行政村庄通油路的宏伟篮图。省地领导多次表彰奖励,各地干群不时臨场参观。
道畅而业兴,路通而福至。超常发展的交通建设,明显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带的隆起。水陸运输正在兴盛,农业结构正在调正,城鎮建设正在发展,兴企强工正在进行。此时,或登高而腑視,或环周而眺望,油路延伸之处,绿林夹着玉带;车辆奔驰之方,厂房伴着果园。车之河,人之流,汹涌不断;供者出,需者进,绵延不绝。稷峰、孤岭、汾水、黄河,举目而曲折相通;飞云、秋風、峨嵋、古渡,驱車而朝夕可览。查之财政,国家收入翻番直上;稽之銀行,居民存款全区首名。全县干群,子孙后代,将共赏义务修路之英华,共歺繁荣经济之硕果。真乃上下相悦,官民互颂。县长服之曰: 万民万民①,出类拔萃;百姓叹之曰: 老安老安②,似鹤如龙!
至此,万荣這个古老文明之乡,堪称嗣业有后;闭塞偏僻之地,可谓脱贫有期。遥想古圣先贤,如拜相之张仪,祭宗之汉武,自会含笑于九泉;文苑之“三王”③,政坛之“两薛”④,亦当怀欣于仙域。
然而,创业易而守业难,继承至要而发展尤重。随着开放之广泛,改革之深入,道路建设将面临新的课题。愿全县于群,与时共进,加强养护,不断拓新,以期更好地贯彻修路致富的战略,为兴万富民作出不懈努力。特著文志之,以昭永远。
注:
①“万民”,指万荣县人民。
②“老安”,指安德天县长。
③“三王”,指王通、王绩、王勃。
④“两薛”,指薛道衡、薛收。
一九九五年九月
作者:陈振民
编辑:张忠信